在惠州桥东东坡祠附近的东江江岸边,曾有一块凸出于江边的石头,那就是苏轼垂钓的地方。

我也是一个钓鱼发烧友,刚好家又住东坡祠旁边,所以我也经常到那钓鱼。钓了几次之后,我非常佩苏轼的钓鱼技术,因为那里确实是一个好钓点,经常出大鱼。

只可惜,2006年,东江水利工程建城蓄水,“东坡钓矶”,这一苏迹就此淹没在水面之下。只有东江水利工程调节水位,大幅度放水的时候,这块“东坡钓矶”才偶尔露出顶部一点点石头。不过,这种情况几年都难得有一次,人们还是很难见到“东坡钓矶”的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轼在惠州钓鱼的事迹,我们直接来看这一首《江郊(并引)》。

江郊(并引)

惠州归善县治之北数百步抵江,少西有盘石小潭,可以垂钓,作《江郊》诗云。

江郊葱昽,云水蒨绚。碕岸斗入,洄潭轮转。

先生悦之,布席闲燕。初日下照,潜鳞俯见。

意钓忘鱼,乐此竿线。优哉悠哉,玩物之变。

确实,“意钓忘鱼,乐此竿线”,苏轼对钓鱼确实有一种情怀。贬谪惠州而喜欢钓鱼,正合了几年前流行的一个视频,描述东江钓友的《失意男人的东江》。

说到苏轼钓鱼,我们首先要说他喜欢水。这一点,苏轼在颍州做官时写得那首《泛颍》中表达的淋漓尽致:“我性喜临水,得颍意甚奇。到官十日来,九日河之湄。吏民笑相语,使君老而痴。”

苏轼到颍州上任十天,居然有九天在河边呆着,老百姓都笑话他,太守不但老而且很傻。确实,苏轼宦游一生,有水的地方居多,杭州、颍州、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喜欢吃鱼,这种爱好不逊于“东坡肉”。所以,很多人送鱼给苏轼吃,大快朵颐之后,他自然要作诗酬谢。

卧沙细肋吾方厌,通印长鱼谁肯分——《走笔谢吕行甫惠子鱼》

举网惊呼得巨鱼,馋涎不易忍流酥——《次韵关令送鱼》

新年已赐黄封酒,旧老仍分赪尾——《杜介送鱼》

更有鲈鱼堪切脍,儿辈莫教知——《乌夜啼·莫怪归心甚速》

有人统计,苏轼的诗文里,提到“鱼”的有两百多篇。其中不乏名句,耳熟能详的句子有这些:

《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初到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还有著名的《后赤壁赋》,要不是他的朋友撒网打到一条大鱼,恐怕还写不出这一千古名篇。

苏轼不仅吃鱼,还会煮鱼。

他专门写一篇《煮鱼法》。对于这篇文章,林语堂先生是这样介绍的:“他做鱼的方法,是今日中国人所熟知的。他先选一条鲤鱼,用冷水洗,擦上点儿盐,里面塞上白菜心。然后放在煎锅里,放几根小葱白,不用翻动,一直煎,半熟时,放几片生姜,再浇上一点儿咸萝卜汁和一点儿酒。快要好时,放上几片橘子皮,乘热端到桌上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既然喜欢吃鱼,苏轼自然就喜欢上钓鱼了。

苏轼年轻时就喜欢钓鱼了,可谓是一位资深钓友。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钓鱼的境界也越来越高。

在杭州时,苏轼写了“故里依然一梦前,相携重上钓鱼船”(《秋兴三首》)。贬居惠州时候,苏轼在《残腊独出二首》又写了下,“钓鱼丰乐桥,采杞逍遥堂。”

年轻的时候,苏轼因喜欢吃鱼而喜欢钓大鱼。晚年的苏轼,心境越来越豁达,钓鱼也越来越随性。钓鱼过程带来的快乐,已经远超过收获鱼的喜悦了。

到了海南,苏轼的境界更为开阔了。

唐朝的韩愈也喜欢钓鱼,曾经写了两句这样的诗:“君欲钓鱼须远去,大鱼岂肯居沮洳。”韩愈的意思是,想钓到大鱼,要到大江大河,甚至大海里去,浅水小沟里哪有什么大鱼?这也是一众钓友的看法。

苏轼先贬黄州,住在长江边上;再贬惠州,在东江边上;最后贬到了海南,面朝大海了。越往南走,心境约开阔。在儋州,他写一篇《儋耳夜书》,对韩愈的钓鱼观点进行了嘲笑:“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小水沟里钓不到大鱼,即使跑到大海边,也未必能钓到大鱼。苏轼的意思是,钓不到钓到鱼,又什么关系呢?

钓鱼如此,人生亦如此,一衰烟雨任平生。

敬请关注,感谢每一个遇见的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