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520遇上了小满。卖黄金、卖衣服早就在朋友圈各种吆喝,好歹赚个眼饱。晒红包晒鲜花晒礼物也还有几个,平添几分热闹。

晚间,妈妈发来一条语音:“我和你爸是在一起真正整整五十年啦。”

妈妈的语气中有着隐藏不住的骄傲。

这也难怪,当年她和老爸结婚,唱衰的可真不少。那时候,妈妈在交通局上班,皮肤雪白,身段轻盈。新婚的她骑着自行车穿过春天的黄泥路,北桥庄人咂咂嘴:“她家男将怕点骑不住这匹马呦,不晓得在庄上个留得长哦。”那个时候的老爸,皮肤黢黑,身体瘦弱,体重只有80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老爸老妈当年的媒人有次来我家,随口感叹:“不曾想到你家金龙现在好好的,那时候还以为他活不长哎。”

老姐嘀咕:“这啥人啊,晓得人家身体不好,还给人家姑娘做媒。”

媒人姓尚,白白胖胖的脸上还有着昔日的荣光。她是我妈娘家村一个大地主的女儿,嫁给了我爸村里的大地主。新中国成立后,地主的地没了,辈分并没有降。在娘家,我妈得叫她姑妈,在婆家,我妈得叫她奶奶。

我爸那时候27岁了,要说条件,也不算十分差,高中毕业,在乡里公社工作,一个月十几块钱,婚事还没一点影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妈妈呢,刚25岁,正处在最幸福的青年时期,对嫁人并不向往。参军的大舅帮她和小舅找了份工作,她在交通局上班,一个月有二三十块钱收入。她的表哥张达根当时在物资局上班,每次来看姑妈(我外婆)时骑着辆自行车。我妈就乘机学会了自行车,后来表哥索性借了辆自行车给她上下班。

尚奶奶回娘家时,特地到外婆家坐了坐。

“你家老二不说人,难不成丫头不要把(嫁)人家?这个年纪在庄上不小啦,再拖就拖成老姑娘了。”外公早逝,外婆家的日子过得紧巴,那时27岁的二舅已经不打算说老婆了。

“啥个说我家姑娘不把人家?不曾望到合适的。”

“我们庄上那个小伙子,正儿八经高中生,在公社上班,老子在上海是正式工,国家户口。这个条件没得什么好挑的吧?”

几天后,老爸老妈在十里甸的炭场匆匆见了一面。

老爸穿着黑黢黢的土叽布短袖,晒得红通通的脸透着一股实诚,并不让人讨厌。老妈呢,一身粗麻衣服,脚上的鞋子是土布纳的千层底。两人都有几分害羞,话也没说上几句。

尚婆婆催着订婚,“丫头不小啦,这个人家条件不丑,小伙子又不丑,你丫头也当相(满意),有什么好挑的啊。”

妈妈先前相看过一些人家。

十五六岁时,大舅和来自上海的大舅妈恋爱,也曾将妹妹接到上海去玩,顺带让她和一个年轻人相了亲。不过,那时候妈妈年龄太小,只觉得对方太胖,压根想不到大上海的好处。最后也就不了了之。

二十出头后,老家又兴起了远嫁风。那时候,福建、浙江全年种稻,产大米。老家还没全面推广水稻,种的高粱、粟米填不饱肚子不说,还累得要命。大米是求不到的好东西,长大米的地方自然是个好地方。也不知哪来的人牵线搭桥,说了不少老家的姑娘嫁到福建和浙江的山里。也有人给妈妈牵过线,正好大舅回来探亲,打听了一番,说不能嫁过去,那边也苦得很。

后来,也有几个人说过媒,大都没看对眼。难得有个看中眼的小伙子,张表哥去访门第,门第竟然不好。老家的门第说的倒不是家财和地位,而是这家是否有狐臭。门第不好,凭你千般好,正经人家也不能答应做亲的。

这次么,外婆犹豫着答应了,又犹豫着后悔了。打听得越多,越不敢冒险。北桥庄田离庄子远,那家兄弟多,嫁过去又是个晚婆,日子不好过。何况,人实在是太瘦了。

02

老爸那边急了。

奶奶去尚婆婆家一坐大半天,“尚银珠奶奶,恁要帮忙讲讲啊。我一世不曾有姑娘,她来瓦(我家)门上,肯定把她当姑娘养。我是个晚娘,可通庄上啥个不晓得我的为人?要是老大打光棍,我咋得见人啊。”一边说着,一边摸出细布手巾擦擦眼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尚婆婆少不得各种安慰:“朱家庄奶奶,恁放心,当媒人跑断腿,挨头子不还嘴。恁家金龙呢高中生,我是说了又说啊,她家姑娘这样的看不中,要挑什呢人家啊?”

庄上的热心人也开始出起了主意,小伙子可不能在家傻等啊,要追呀。过了这个亲,说不定真要打光棍啦。

老爸是个老实人,不过肯定不想做光棍的。他的同学朋友大都结了婚,热心人的七嘴八舌鼓起了他的勇气。

有天早晨,他像个和风车对战的堂吉诃德一样,跑到交通局,拦下了妈妈上班的车。

妈妈在交通局的工作主要是到各处维修路。每天一大早,车子从局里出发,开到各个要修路的地方,他们拿铁锹把泥坑填平,把黄泥路夯结实。

爸爸和同村的热心人拦住了即将出发的车,在吃瓜群众欢乐的目光中喊出了妈妈的名字,表达自己的一片诚意。十来个村里的热心人,也纷纷向我妈说着老爸的种种好话。

外公早逝,大舅远在上海,外婆只能和娘家人商议。外婆是幺女,兄姐比她大二十多岁,当家作主的是她的侄子、姨侄们。商量了好几回,最后得出结论:“说话蛮有水平,怎么说也是个文化人,就是个驼子不怎么好,亲事倒也可以做,说不定能把日子过出来。”

老爸倒不是个驼子,就是拦路那天,在学生蓝的罩衫里套了件背心。

他俩订婚的日子在十月初十,正是妈妈生日。据说那天老爸一直直挺着身子,大约是怕再被看成驼子。

结婚的日子,他们选在来年春天。

我翻了翻万年历,1974年的520,是四月二十九,“宜结婚、出行、 搬家、 合婚订婚、 搬新房开业、动土--”。

我念给妈妈听,妈妈倒有点迷糊:“我记得是四月十八呀。”

1974年的四月十八,那就是5月9号,也是个“宜结婚、会亲友、 打扫 、合婚订婚 、订盟 、动土--”的好日子。

那一年的五月,老爸骑着座子坑坑洼洼的脚踏车,接回了忐忑中又有点期待的新娘。刚响过炮仗的路上,无数灰尘缓缓升起,笼起一片白色的烟雾,混合着淡淡硫磺味,被那老旧的脚踏车飞快地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