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月28日,中国当代著名剧作家、杂文家、辞赋家魏明伦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5月28日晨在成都去世,享年83岁。

魏明伦童年唱戏谋生,1950年参加自贡市川剧团演戏,业余自修文学,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剧本《易胆大》《四姑娘》《岁岁重阳》《巴山秀才》《潘金莲》《夕照祁山》《变脸》《中国公主杜兰朵》等。

杂文集《巴山鬼话》《魏明伦短文》《魏明伦随笔》等。撰有骈体碑文《会堂赋》《廊桥赋》《牌坊赋》等50余篇在各地立碑。剧本《易胆大》《四姑娘》《巴山秀才》《变脸》等均获全国优秀剧本奖,被誉为“巴蜀鬼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1年,魏明伦获得中国文联颁发的“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戏剧家”荣誉称号。

作家冯骥才哀悼道:“老友明伦离去,我心伤悲。几十年友情只有长驻心间。明伦是戏剧杂文大家,又兼能歌赋,壮美辞章,酣畅文字,精绝戏文,称雄于世。明伦辞世,是当代戏剧和文学界的损失。惟望老兄走好,家人节哀,作品长存,文坛永记。”

对于各位读者,初识魏明伦大多数是在初中语文课本(人教版)上,那篇《变脸》就是他的代表作。不知大家是否还有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下面附上魏明伦的两则短文,让大家了解他的文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鬼独白

您是什么学校毕业,有何文凭?

拿不出小学文凭,与“毕业”二字沾不上边。

您的职务?

四川省自贡市川剧团编剧,以前俗称“编改人员”,近年承蒙雅爱,改称“剧作家”,忝列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

您如何爱上自己的职业?

家父是川剧鼓师,兼通文墨,长期受聘担任戏班内场管事。鄙人从小被梨园始祖“太子菩萨”摸了“脑壳”,七岁学戏,九岁登场,台上扮演生净末丑,台下自修诗词歌赋,逐渐脱下剧装,爱上秃笔,由“三尺戏子”转为“一介书生”。

您的坎坷经历?

十四岁发表文章提意见,十六岁卷入反右运动,已够“右派分子”水平,只因乳臭未干,不到公民年龄,戴不上帽子。批判几通,罚往农村劳动三年。期满调回剧团,控制使用。而后运动不绝,坎坷不止,十年浩劫,被打成“死硬了的牛鬼蛇神”……

待到三中全会东风解冻,逐步落实政策之后,青春已如白驹过隙,恍尔人到中年矣!

您的成就?

虚度前半生,苟全性命于乱世,谈何“成就”?近年才有剧本《易胆大》《静夜思》《四姑娘》《巴山秀才》《岁岁重阳》《潘金莲》《夕照祁山》等相继问世,寥寥无几,屈指可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魏明伦(右一)探讨戏剧创作

其中三剧幸获全国优秀剧本奖,而被称为“妖异之作”的《潘金莲》影响超过前者;全国各省争议,波及台港欧美,虽然褒贬不一,毕竟褒多于贬。如果说重大的影响也算一种成就,拙作则可聊以充数。

您最满意的著作?

正如我对所有事物皆不完全满足一样,对自己的著作也没有最满意之感。

您成功的秘诀?

有诀但无秘,早已公开,艺诀十六字:

喜新厌旧,得寸进尺,

见利忘义,无法无天。

皆属艺术追求,而非生活信条,譬如“利”指有利于适应时代,争取观众;“义”指僵化的教义、定义。我是生活中的守法户,艺术上的违法户!

您最尊敬的一个人?

鲁迅。

您最高兴的事情?

独立思考。

您最鄙视的行为?

嫉诽人才。

您最苦恼的事情?

以前最苦于无事可做,现在最苦于事做不完。

您有自己的格言吗?

有,我的格言就是:不迷信一切格言!

您的目标?

最终目标是坟墓,人总是要死的嘛,只望我的墓碑上能留下两行字:

没有白活的人,

值得研究的鬼!

(1987 年12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学与自我

这座圆溜溜的星球上,人类堆积太多,只好用几何板块划分人的脑袋,矮子们往往把自己弄丢了,又常常不甘示弱,像拿破仑一样踮起脚,躁动着,呼喊着,想把自己寻找回来。

我比拿破仑的个子还矮,只与鲁迅、曹禺身材相当。反复衡量,没力气玩枪,有条件摸笔,于是便操了文学。

文学就是我,七情六欲皆有,强烈度超过一般人。 多梦,神驰八极,喜欢自由自在,第六感觉特别敏锐:风吹竹,雨打萍,疑是民间疾苦声。联想无边无际,没完没了,越是讳莫如深之事,越想弄个水清石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魏明伦

文学应似我,不搞现代迷信。文学使人陶醉,迷信使人麻醉,两者都能引得芸芸众生着迷,但迷的后果大不相同。低档的文学也比高档的迷信更好,出一大群金庸迷、琼瑶热有什么要紧?出一帮子挥舞红宝书的迷信狂可就要命了。

文学是狡黠的情人,话不说透,让你自个儿猜测。她用遮掩来突出,用省略来增添,用一支鹅羽在你心尖上轻轻撩拨,撩得妙不可言,撩得人用呻吟来表达快感。

文学是调皮的小孩子,不踱方步,爱跳,爱跑,有时跑出格去,被人揪着耳朵抓回来,挨一记耳光仍不老老实实,一眨眼,一溜烟,又跳出了跑道的白线。

文学是唠叨的老奶奶,成天发牢骚,看不惯的事儿可多哩。她嘴上骂着,心里疼着,不断数落,不断干活。

文学不是五十年代人人皆适的干部服,是八十年代时装展览会的模特儿。专门从事“喜新厌旧”,比陈世美勇敢,毫无内疚地遗弃布衣荆钗,并且不满足金枝玉叶,一夜之间轮换三千粉黛,公开反对“从一而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魏明伦与其作品

文学不是老少咸宜的白水饮料,是我家乡土产的五粮液,文明者喝了更加文明,不文明者喝了也许更不文明,难免有“副作用”。有人借酒装疯,有人酗酒误事,罪过不在酒厂酒家。

诚然,国家兴亡,文学有责,然而能力有限。抒情咏志,顶多几句逆耳之言,信不信由你。文学不是武学,绝没有铁腕陷铜驼于荆棘,更没有巨手挽狂澜于既倒,做不了救世菩萨,当不了乱世奸雄。

吾国十年取缔文学无伤宏旨,吾民十天不吃饭就得饿死。世间没有文学,没有我辈书生,人类照样吵架、斗殴、杀人、打仗;也照样邦交、社交、性交、繁衍子孙……只不过少了一些情趣,多了一点枯燥而已。

啊!我从文学中寻找到自己。

在千姿百态的文学“瞳人”里,反映出一个风格独特、性格模糊、资格浅薄、有为而无能、可爱而可恶、瑕瑜互见、美丑混杂的“我”!

(1988年6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当时光来到2024年,我们总不可避免地承受着上个世纪的许多身影在逐渐淡化而去。

有时候我们看一个成名已久的作者,会忍不住惊呼:“他还在呀!”

而有时,在不知不觉中,当我们看到一则讣告,则会忍不住黯然伤神。不见得作者我们特别熟悉,但时而会回想起当初看文章时的岁月,还有陪自己看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月28日,魏明伦家中灵堂

魏明伦对于很多人来说,属于前者,也属于后者。

这位深耕川剧的“巴蜀鬼才”,以中学课本的载体,构建了许多人的青春记忆。

伴随着讣告的消息,当年《变脸》的唱腔似乎又在开始回响:

啊~江风——

渔夫唱晚,古寺敲钟,

鸟儿归巢,鸭子归棚......

审核丨编辑:翟晨旭

排版丨编辑:立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物篇

░ 观点

░ 杂志

《读者》丨 丨

░ 征稿

其他征稿合集

转载、商务、作者招募合作丨请后台联系,凡本平台显示“原创”标识的文章均可联系编辑转载,未经授权转载视为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