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坚强!”

这句话我们从小听到大,不管是悲伤、脆弱、焦虑、恐惧的时候,这句话似乎的万能的。

但是,有没有想过,这句话可能只是一句“没用的废话”。

前不久,关于妇科体检使用的“鸭嘴钳”上了热搜。

一位博主发视频表示,那个器械真的是给女性带来很大的身体、心理恐惧。鸭嘴钳存在了200多年,为什么一直没有过改进?

做过妇科检查的女性都知道,躺在那把椅子上被“侵入式检查”,对鸭嘴钳的那种恐惧感与疼痛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当然,后面也有不少医学者从专家的角度分析,医疗器械没有改进有各方面的专业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先不去探讨医学问题,我更想思考的是——被“虐”了200年,才有女性敢站出来发声。

每次妇科检查的时候,我表达出恐惧的时候,医生总是说:“坚强点,这点疼算什么!”

仿佛表达出脆弱与恐惧,是一种罪恶与耻辱。

在我们的文化中,女性经常被教导要坚强、独立,以一种近乎无懈可击的形象面对生活的挑战。

然而,在追求这种坚不可摧的外表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忽视了一个,不那么被社我会接受但极为普遍的真实情感:脆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它是真实的,是人性的一部分,然而,当这种脆弱被感知时,紧随其后的往往是羞耻感。

这种感觉可能会让你恨不得找个地方躲起来,把自己与世界隔离开来。

但是,我们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有什么错?我们在恐惧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活得太坚强的女性,内心最恐惧

我有一个来访者艾琳,她是那种总是独自一人默默承受所有困难的人,不管生活给她带来了多大的压力,她总是一个人默默地面对。

别人都说她是女强人,可是只有她自己知道,为了维持这份坚强,她需要耗尽全部的力气。

有一次她对我说:“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感觉我马上就要崩溃了。”

在我的印象中,她总是那个所有人都依赖的岩石,无论何时何地,她总能保持冷静,解决任何问题。

我告诉她,你不必如此强大,你不用一个人承担所有,你不是超人。

艾琳说,虽然不是超人,但是希望自己能成为超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一直害怕寻求帮助,因为她担心别人会认为她脆弱,或者更糟,看不起她。

就连走进心理咨询室,她都做了很强的思想斗争,她怕别人看不起她,怕别人觉得她“有病”。

“我总觉得如果我向别人求助,他们就会觉得我没用,或者认为我是个失败者”。

她的父母总是教育她要坚强独立,从不向外界展示任何软弱。

这种思维模式根植于她的内心,让她在面对困难时总是选择独自一人面对。

艾琳内心深处对自己的严苛评价,让她相信别人也会以同样的标准来看待她。

她的羞耻感让她不敢寻求帮助,害怕别人知道她并非总是那么坚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有那些脆弱的瞬间,无论是面对挑战、承受失落,还是在需要展现情感的时刻。

而我们的文化常常对脆弱持有某种程度的负面看法,仿佛显示出软弱或敏感是一种不应有的弱点。

当外界反馈给我们的信息是“你需要更坚强”,而内心实际感受到的却是动摇和不安时,这种羞耻感便成了一种沉重的情绪负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敢脆弱的中年女性,

听够了坚强二字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感到脆弱的时刻,特别是女性,但越来越多的女性都活成了超人。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一位年轻母亲在公众场合,安抚哭泣的孩子时感到无助,旁观者投来的目光使她心生压力,她可能会突然感到自己是一个失败的母亲。

成为妈妈后,我们也都经历过类似的时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抱怨自己睡不好觉的时候,会听到别人说“孩子睡你就睡呗”。

我们吐槽当妈太难太累的时候,就会听到“谁没当过妈啊,大家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吗”的声音。

甚至我们总能听到老一辈的女性们,说着自己多么心酸悲苦的往事,来彰显自己的坚强,而我们有多么身在福中不知福,多么弱不禁风。

这些瞬间,虽然短暂,却足以触发我们深层的羞耻感,让我们怀疑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当这种脆弱被外界指出,伴随而来的往往是深刻的羞耻感。

这种羞耻感,不是简单的尴尬,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自我否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羞耻感的根源在于一个深植的信念:

展现脆弱意味着不完美,而不完美在我们的社会中往往被视为不足或失败。

我有一个朋友,带孩子累到胳膊抬不起来了,却还要坚持着“过两天再去医院”。

仿佛只有像铁人一样,才能被认可,才配被爱。

从小到大,我们听到太多“要坚强”、“不要哭”、“要独立”的声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声音构建了一个不真实的标准,任何偏离这一标准的表现都可能成为自我质疑的源头。

这种羞耻感促使我们隐藏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因为我们害怕展示出任何,可能被视为弱点的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脆弱,为什么是一种羞耻?

我们害怕自己脆弱,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一个孩子在班里被欺负,他回到家告诉爸妈自己挨打的时候,爸妈告诉他:

男孩子要坚强,男儿流血不流泪,打不过就哭算什么男子汉?

那一刻,他意识到,自己的弱是不被接纳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新手妈妈在经历产后抑郁的时候,身边的人告诉她“你就是矫情,多干点活什么都好了!”

那一刻,她意识到,脆弱是自己不够好,是自己的问题。

一个女性在遭遇职场挫折后,向伴侣寻求慰藉和理解。

伴侣的反应是冷漠的,“你可能真的不适合这份工作”,或者是敷衍的,“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那一刻,她不仅感受到了脆弱被拒绝的痛苦,更深层次的是对自我能力的怀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这些脆弱的瞬间遭到忽视或否定时,所引发的不仅仅是瞬时的伤害,更有一种深入骨髓的羞耻感;

这种感觉往往让女性质疑自己的价值,感觉自己“不够好”。

为什么那些我们表达弱的时刻,逐渐都变成了羞耻的时刻?

首先,从小女孩时期开始,女性就被灌输了必须遵循某些特定行为模式的观念。

这些观念包括了如何行为得体、如何显得温柔、以及如何保持坚强。

社会广泛推崇的女性形象往往是无所不能的超级女性:

她能够完美地平衡职业与家庭,总是以一种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压力和挑战。

这种理想化的形象为女性设置了一个几乎不可能达到的标准。

每当现实中的女性无法完全符合这些标准时,内心便会产生一种失败感,进而转化为羞耻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女性的脆弱羞耻感还深受传统性别角色的影响。

在许多文化中,女性被期待扮演照顾者的角色,对外要表现出足够的坚韧和包容。

当她们在公众场合流露出脆弱或情绪化的一面时,常常会被标签为“情绪化”或“不够专业”。

这样的标签不仅贬低了女性的专业能力,也加深了她们对展示脆弱的内疚和羞耻。

此外,社会对于女性表达脆弱的接受度普遍较低。

女性表现出决断和坚强时常被视为值得赞扬的特质;

而一旦展示出不确定性或求助时,这种行为往往被解读为软弱。

这种偏见使得女性在公共和私人空间都难以自然表达脆弱,从而内化为一种羞耻感,认为自己在需要支持时求助是一种不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脆弱,可以变成一种力量

在一个注重女性要坚强、独立的社会里,展示脆弱被视为不足或软弱的标志。

因此,许多女性学会了隐藏脆弱,将其深藏心底。

她们可能会通过过度工作、完美主义或者对外界冷漠来掩盖内心的不安和脆弱。

事实上,脆弱可以作为一把钥匙,一把让我们探索自我的钥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话:

“以前爱而不得会让我觉得羞耻,非常羞耻。

一种“自不量力”的羞愧会像内在的冷酷法官一样攻击我。

但我现在每当觉得羞耻的时候,我会换一个角度,我想这说明我曾经真实的脆弱过。

我的每一处羞耻,都是我鲜活生命的勋章。”

小时候的你,悲伤、脆弱、恐惧都会被指责。

久而久之,你开始认为表达脆弱是一件羞耻的事情。你学会了假装坚强,你学会了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

实际上,你是活成了一座孤岛。你用坚强包裹着自己,隔离着自己与他人。

现在已经长大,不再是那个害怕的小女孩。

你应该认识自己的脆弱,并且把它转化为自己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练习接纳脆弱。

当感到脆弱时,试着坐下来,深呼吸,对自己说:

“我感觉到脆弱,这是完全正常的。我的感受是合理的,是我内在的一部分。”

通过这种自我认可的练习,你可以建立起接纳自己所有情感的习惯,把脆弱看作自我发展的一步。

允许自己脆弱,也是一种接纳,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从接纳自己的情绪开始。

可以跟随德芬空间的木梵老师,在《3天身心绽放体验营》一起做练习,学会和脆弱感、羞耻感共处,通过身体的舞动,打通情绪卡点。

二、自我对话和自我暗示。

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积极的自我对话来增强自信。

面对挑战时,告诉自己:

“我有能力面对这个问题,我可以从这次经历中学习和成长。”

这种自我暗示有助于改变你对脆弱的看法,将其视为成长的机会,而不是弱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不强迫自己坚强,享受脆弱的力量。

脆弱并不总是需要被克服或隐藏的,有时,正视并接受自己的脆弱感是一种力量。

允许自己在感到不确定或害怕时体验这些情感,而不是压制或忽视它们。

将这种接纳脆弱的时刻视为深度了解自己的机会,从而增加自我洞察和情感深度。

这种对自己真实感受的欣赏和享受,转化为更强大的自我接纳和心理弹性。

亲爱的,不管坚强与脆弱,你都是值得被爱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由妙黛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丨花花

编辑丨李小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