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大得令我们难以想象,如果说宇宙中只有人类这一个智慧文明,估计是没有人会相信的。实际上,科学界也从不否定外星文明存在的可能,从上个世纪开始,相关的研究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科技水平有限,我们寻找外星文明的方法并不多,在过去的日子里,科学家主要采用的方法就是,大量接收和分析来自宇宙深空的电磁波信号,试图从中找到外星文明的蛛丝马迹,然而迄今为止,我们并没发现任何可以确定的来自外星文明的信号。

所以近些年来,科学家也在积极探索通过其他的方法来寻找宇宙中可能存在的外星文明,其中的一个方法就是,在宇宙中搜索外星文明的“技术签名”(Technosignature)。

简单来讲,所谓“技术签名”,就是指由智慧文明的科技产生的痕迹。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宇宙中发现了不属于人类的“技术签名”,那就可以确定外星文明的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意思的是,近日发布在《皇家天文学会月刊》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我们可能发现了外星文明的“技术签名”:在太阳系周围1000光年范围内,可能存在7个巨型外星建筑。下面来就来看看这具体是怎么回事。

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人类对能量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所以我们不难想象,在遥远的未来,当人类的科技水平发展到非常高的程度时,即使是整个地球,也远远无法满足人类对能量的需求。那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人类应该在哪里获取更多的能量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不错的选择就是太阳,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来讲,太阳系中的物质基本上都集中在太阳之上,根据科学家的估算,它的质量占据了太阳系的大约99.86%,另一方面来讲,太阳本身就是一个“核聚变反应堆”,它一直在向外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所以早在上世纪60年代,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Freeman Dyson)就提出猜测称,宇宙中的高级文明,可能会建造出某种可以将恒星“包裹”起来的巨型建筑,并以此来获取恒星部分或者全部的能量,而这种巨型建筑,后来就被称为“戴森球”(Dyson sphere)。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戴森球”这个概念,其实存在着不小的争议,有人认为,“戴森球”的技术难度太高,所需要的材料也多得离谱,因此高级文明根本不会建造“戴森球”,也有人认为,高级文明可能会拥有我们人类很难想象的技术,对于他们来讲,建造“戴森球”并不是什么难事。

实际上,此次研究的目的,就是在已知的观测数据中,寻找“戴森球”可能存在的痕迹,其思路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由于恒星过于巨大,因此外星文明建造将恒星完全“包裹”住的“戴森球”可能性很低,但外星文明在恒星附近建造“部分完整的戴森球”(即相对较小,不能将恒星完全将“包裹”住的巨型建筑),还是很有可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一个合理的推测就是,如果某颗恒星的附近真的存在“部分完整的戴森球”,那这些巨型外星建筑就将会以中红外辐射的形式向外散发废热,当我们观测这颗恒星时,就可以发现过量的红外辐射。

根据这个思路,研究人员大量分析了来自“盖亚数据发布3”(Gaia DR3)、“两微米全天巡天”(2MASS)和“广域红外探测器”(WISE)的观测数据,涵盖了大约500万颗恒星,初步结果表明,在它们之中,有368颗恒星都存在着过量的红外辐射。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对这368颗恒星进行了更深入地分析,在排除了气体尘埃盘、彗星盘以及其他碎片物质等自然因素之外,最终筛选出了7个“候选者”(如下图所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研究人员指出,这7个“候选者”都在太阳系周围1000光年范围内,它们全是比太阳小得多的红矮星,其表现出的不明性质的红外过量,与理论上的预测基本一致,而这也就意味着,在这7颗红矮星附近,都可能存在着巨型外星建筑。

当然了,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之前,我们只能说“可能”,而不能说是“确定”,该研究团队表示,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们将对这7颗红矮星展开更深入的研究,看看有没有其他的自然因素导致了它们的红外过量。

参考资料:Project Hephaistos – II. Dyson sphere candidates from Gaia DR3, 2MASS, and WISE,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Volume 531, Issue 1, Pages 695–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