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我军举行了隆重的授衔仪式,其中,上将名单共有55人(王建安、李聚奎两位将军后补)。

和元帅、大将军衔不同的是,上将授衔名单没有绝对的军功、资历先后标准,仅是按照将军们的所在大单位与任职顺序进行排列的。

没有官方排名,就会出现一个问题:上将是否也可以像元帅、大将那样,有个高低之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上将谁最强悍

在评定元帅、大将时,有一条很重要的标准,即:军功、资历缺一不可,且资历更重要。比如第三野战军的陈毅、粟裕两人就是很好的例子,如果按照军功高低的标准,粟裕必然能够入选元帅,但由于他资历较浅,最终落选。

假若上将也按照这个标准的话,萧克上将的资历绝对是独一档的存在,甚至比很多大将都高。那么,如果绕开萧克这个“特殊”的上将,在剩下的将军里挑出一个“第一上将”,有谁可以胜任呢?

根据网上现有的讨论,可以入选“第一上将”的名单有:邓华、张宗逊、许世友、韩先楚、杨得志、陈世榘(注意: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由于这是一个开放的讨论话题,所以本文也列出笔者自认为的上将中第一序列的猛将:王震、张宗逊、叶飞、杨得志、杨成武、韩先楚、邓华、许世友、刘亚楼等人。这些人都是各大野战军中的顶尖高手,打起仗来,个个勇猛无比。

而在这些人中,笔者认为,韩先楚和杨得志最有资格“竞选”第一猛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韩、杨打法比较

关于这个问题,好奇心重的读者,可以先行在网上搜索“开国上将谁最能打仗”,弹出来的答案,频率最高的是韩先楚将军。

论打法,韩先楚将军善于打恶战、奇战,比如四保临江、海南岛战役、抗美援朝等,韩先楚都曾有亮眼表现。说到这一点,就得说起我军中另外一位善打奇战的天才将军—粟裕大将,粟裕的打法可以概括为:奇中有险,险中有奇,一旦认定,就雷厉风行、绝不拖沓。从作战风格看,韩先楚有点“小粟裕”的意思。

尽管韩先楚在某些地方和粟裕神似,但是他打奇战、巧仗的能力远远弱于粟裕,而这也直接导致他的打仗水平,无法明显胜过一众上将,在这些人中就有杨得志将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得志1928年参加革命,在短短的三年间,就从一名普通士兵升到红一军团团长,并在之后长期奋战在一线。长征中,他担任先锋,指挥红1团强渡乌江;抗战时先后任115师343旅685团团长、343旅代旅长、冀鲁豫军区司令,逐渐成为统帅一方的名将。

请注意,能在抗战时期肩挑大梁的将领,都是一些综合能力极强的高手,这些高手打仗讲究面面俱到,很少追求打奇仗。杨得志就是这一类的典型,他打仗历来讲究大局观,能在上级已经制定好的战略下,安稳打好每一个关节。同时,他指挥反应极快,能打硬仗。

反观韩先楚,他在抗战最关键阶段,因为一些原因,于1941年被调到延安,此后5年间一直没有返回前线。

抗战前,韩先楚的资历不及杨得志;抗战时,韩将军的存在感更是比不了杨上将。这两个时期的差异,直接导致韩、杨截然不同的打法。

三,为人处世方面的“情商”

打仗,既讲究军事能力,也要看个人情商,也就是将领间的相处,看你“会不会来事”。

举个例子,华野的粟裕将军虽然威名赫赫,但是他在指挥军队之初甚至到中期,也遇到不少问题,比如和谭震林、许世友、陈士榘等人之间,都处的不太理想。其中原因,粟裕资历不能服众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就是粟裕是个君子,尽管君子之交淡如水,但是过度不重视私底下的交流,自然会出现磨合不那么完美的问题。

韩先楚同样面对这样的问题。

因为个人性格和指挥风格的原因,韩先楚常常和其他的将领出现一个不愉快的“讨论”,比如在威远堡战役中,韩先楚与政委罗舜初就曾因为作战构想不同,闹出争端;在抗美援朝期间,他和邓华也有过争执;1941年,韩先楚返回延安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和黄克诚相处出现了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得志将军似乎没有遇到这样的麻烦,他曾和黄克诚、郑维山等出了名的直脾气将军共事,以及后来划归到彭德怀老总麾下,都没有出现问题。彭老总的脾气,大家应该都清楚,就连贺龙老总带出来的贺炳炎、廖汉生两位将军都挨过彭老总的骂,反观杨上将,却是“毫发无损”,可见杨得志为人处世的情商之高。

当然,这一条并不是在批评韩先楚将军,上文也说过,韩先楚打仗偏向“奇”、无师自通,这就需要韩先楚拥有极强的自我思考能力,很多事情他更喜欢独自把握。而杨得志更偏向群体、大局观更强,这种差别也导致两人不同的处境。

总的来说,杨得志可以说是萧克之下的“第一上将”, 当然,本文仅是笔者的一家之谈,就像笔者前几天的一篇《刘伯承、粟裕作战风格比较》一文中,读者们观点各异,有的人认为刘帅更强,有的则更赞赏粟裕,毕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