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农业大国,在华夏文明史几千年的进程当中,“重农抑商”政策也一直贯穿始终,作为大多数朝代的基本国策出现。

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到两汉年间的重农措施,再到明清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这些都是“重农抑商”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重农抑商”国策对古代封建专制王朝统治的延续、维持社会的稳定,都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那么,古代的富商大贾们,对这项国策持何种态度?“抑商”的思想内涵真的是单纯地抑制商业的发展吗?为何“重农抑商”思想能数千年盛行不衰呢?

一、“重农抑商”政策的由来:商鞅变法

对于“重农抑商”思想的起点,国内历史学界的主流观点,一般将其归功于秦国大良造商鞅。彼时秦孝公刚刚即位,国弱民穷百废待兴,偏居于西陲一隅,在七国争霸中毫无竞争力。

秦孝公继承父王遗志,决心变法图强,大胆启用名不见经传的卫国学子商鞅,短短数年内秦国大治,为最终扫清六合统一中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商鞅变法的诸多条例中,有一条叫做“重本抑末”政策,此举开历史之先河,起初令山东六国纷纷侧目不以为然,然而事实证明,这项破天荒的壮举却取得了十分惊人的效果。

所谓“本”“末”,说的是古人对于各行各业的划分,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农业为一国之本,而商业则是“百工末流耳”。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有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靠做生意发家致富的富商巨贾纷纷涌现,老百姓心中高低贵贱的观念发生了潜移默化地改变。

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从农村大量涌入城镇,开始从事商业或手工业。

市场的快速饱和,以及懒惰、盲从、经营不善等因素,致使许多人倾家荡产沦为流民;与此同时,农业劳动力的流失也使国库粮仓出现亏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快速提振国民经济,商鞅大刀阔斧推行变法,出台“重本抑末”政策,顾名思义就是减免农民徭役,减轻农民负担,提升百姓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同时抬高经商门槛,加重商业税收。

战国时各国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商人阶层的日益坐大,与战争年代权力向中央集中的趋势相违背,而商鞅变法可谓直击要害,“重农抑商”方针从根本上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社会矛盾。

具体说来,商鞅颁布的法令主要包括以下四点:其一,山泽盐铁等大宗商品收归国营,实行官府专卖;其二,加重商人的赋税负担,打击经商者的积极性;其三,抬高粮食价格,保护农民利益,同时不准商人出售粮食,不准农民购买粮食;其四,私营工商业者,也就是今天所说的个体户,一律编入“市籍”加征赋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难看出,商鞅变法“重农抑商”的核心主张无外乎两点:一是通过国家干预、经济垄断的方式加强中央集权;其二则是通过加征税收提高经商成本,抑制商人阶级数量和实力的进一步壮大。

由此可见,商鞅已经充分认识到农业、商业在社会和国家中各自担任的职能,这种从宏观上调控农商关系的思想,开千古之先河,堪称古代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二、“重农抑商”政策的变迁

纵观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历史,“重农”思想可谓贯彻始终,但“抑商”政策在不同朝代的体现方式却各有千秋,自商鞅首倡“抑商”思想之后,这一方针并非一以贯之地持续下去,其内涵也随时代变迁不断发生变化。

如果说商鞅变法抑制商业规模的主要手段是经济手段的话,那么汉朝以后则在政治领域有了新的体现,那就是西汉高祖刘邦颁布的“贱商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犯了重大违法案件的罪犯,法庭判刑时往往有一条“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贱商令”的思想与之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谓“贱商令”,就是从法律上明文规定商人低人一等,不论在市井还是在朝堂,其权利都受到诸多限制。

据《史记·平准书》记载,除了市籍受限、税率较高之外,汉朝对经商之人主要还有以下三方面的限制。

其一,经商者及其子孙后代不得入朝为官。直到唐贞观年间,谏议大夫褚遂良还引用此条例,向太宗进言道:市井商贾子孙三代不可居官位。

其二,经商者所穿服饰受限制。《旧唐书》中曾言,当时的惯例是平民穿白、商贾穿黑。

直到明朝初年,官府仍明文规定,务农人家可穿绸纱,商人只能穿绢布,严禁商贩、仆役、倡优之人穿貂裘,而且不论多么富有,家里都不准使用银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三,经商者名下不准占有田产,严厉禁止商人务农、农民经商。以上三条法令自汉朝建立之初就有了大致雏形,经隋唐、明清等时期加以强调,又有了不同程度地发展。

唐代规定商贾之家子孙不得做官,但执行起来并没有这么严苛,只要本人“金盆洗手”满三年,仍然可以选择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入仕。

宋代对于商人做官的禁令则进一步放宽。宋廷选拔文武官吏时,并不会对工商阶层的人士戴有色眼镜,只要有出类拔萃的特殊才能,都有被选中入京的机会。

有明一代,盐商子弟考取举人、进士者数以百计,可见商人入仕在当时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商鞅变法开始的“重农抑商”国策,经历朝历代传承历久弥新,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推行了两千多年,以至于直到今天,老百姓心中轻视商业和商人的思想观念仍然没有完全消除。

直到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爆发,洋枪洋炮轰开了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大门,新潮的西方思想迅速涌入,这一政策才开始逐渐被淘汰。

三、“抑商”的思想内涵真的是抑制商业发展吗?

又是“贱商”,又是“抑商”,“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目的,究竟是为了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还是为了抑制整个商业的发展呢?

细品各个朝代在“抑商”政策上的具体措施可以看出,“抑商人”和“存商业”是两码事,二者可以并举、互不冲突。

以西汉为例,汉初统治者虽然出台“贱商令”,大力打击商人的社会地位,但匪夷所思的是,国家的经济政策却是鼓励商业发展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书》记载,汉初为了迅速恢复经济,摆脱战争过后的萎靡困顿,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商业发展的基本国策,如开放关梁山泽之禁、允许老百姓经营煮盐冶铁,甚至允许民间自由铸造货币。

在国家政策的刺激之下,短短数年就涌现出大量一夜暴富的大商人,汉初的商业市场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难怪晁错会发出那句感慨:“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

“抑商”政策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在于抑制私营、发展官营,最常见的就是大宗商品的专卖制度。

专卖制度的源头同样是商鞅变法,当时秦国为了迅速壮大实力,将一批动荡年代的重要商品通通收归国营,包括盐、铁、酒、茶这些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

这一举措收获了奇效,在很短的时间内大幅增加了财政收入,为秦国在七雄争霸中的崛起积攒了足够的物质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汉朝到唐朝,通过官营手段“抑商”的做法得到了长期贯彻,为巩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贡献。

但是到了宋代,市场经济的崛起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趋势,官府看到了民间私商带给国家的巨大效益,对他们的排斥心理大幅降低,政策上也开始允许官商分利、专私并举。

再到此后的明清,商人手中的专卖权不断扩大,“抑商”政策的初衷已经逐渐名存实亡了。

四、历朝历代为何将“重农抑商”奉为基本国策?

“重农抑商”政策始于春秋战国,盛于秦汉隋唐,直到清朝后期才逐渐消亡,其间顽强存在了两千余年。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何不约而同地将其奉为基本国策?

这背后存在着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古代社会,农业固然是一国之本,但商业对国家税收的贡献同样不容忽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想达到国富民强、国泰民安的目的,各行各业都要蓬勃发展,这是任何一位明君都明白的道理。

所以古代的“抑商”政策并非抑制商业的发展,而是通过限制商人的地位和权利,防止大批农民弃农经商,从而将整个国家农民和商人的比例维持在一个比较科学的范围内,从而保障小农社会的正常运转。

除了保障税收、稳固政权以外,还有一个因素同样重要,那就是古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的影响。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儒家思想就成为了两千年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其中的“仁义礼智信”等观念直到今天仍未过时。

儒家先贤们重视对百姓的道德教化,尤其看不惯商人买卖过程中蝇营狗苟、见利忘义的行为,以至于在后世人的心目中,形成了商人永远都是一副唯利是图、小人嘴脸的刻板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谈及“重农抑商”思想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利弊各占一半。

一方面,对于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早期封建社会而言,这一政策无疑能够最保险、最稳定地为国家积攒财富,是统治阶级维护统治根基的重要手段。

同时,以剥削商人的手段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保障了农业始终拥有充足的劳动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稳坐世界头号农业大国的宝座。

但是与此同时,“重农抑商”思想也让古人形成了因循守旧、封闭保守的思维定式,习惯了安居乐业、守土心安,没有向外开拓视野、追求先进的意识,为后来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沉重代价埋下了伏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商人的社会地位始终遭到排挤,商品经济的发展变得困难重重、逐渐畸形,资本主义在华夏大地上的萌芽被一再往后推迟。

结语:

综上所述,“重农抑商”政策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长期存在绝非偶然,而是由历朝统治者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共同决定的。

“抑商”绝非抑制商业的发展,而是通过打压商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利,严格限制商人阶层的规模,从而达到促进农业发展、保障粮食税收的目的。

参考:

1、《史记》

2、《汉书》

3、《盐铁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