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组合拳连续发力了,楼市是否会迎来拐点呢,中国房地产报专门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文章分析,对楼市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做一个了解,本次政策有怎样的内在逻辑、还有哪些亟待破解的难题,效果如何,各个机构的首席经济学家给出了解读,咱们先看看这些专家的分析,然后再给出自己的观点和判断。

首先就是政策的内在逻辑,从三个方面进行概括额,一个是需求端政策、一个是保交楼政策,另一个是消化存量房政策,可以看出来,这轮楼市的政策,其实都是为了实现保供给、促需求和稳房价为目标的,其中出台政策扩大购房需求和稳定房价预期是关键点,而保交楼则是提振购房者的信心。专家的分析还是比较中规中矩的,因为从这几年的密集政策来看,最终还是希望实现房价的软着陆和去库存的,因为这直接关联的就是土拍的业绩,大白话就是,既要楼市稳定,又要地价不大跌,还要客户积极入市买房,所以政策挤牙膏式的不断试探,也是在看看客户的心里动态的变化和政策试探之间的差距。所以,大家要理解,现在的松绑,未来也是可能随时被收回的,楼市如果火爆了的话,那又是另外一番操作了。

其次还提到了现在楼市遇到的堵点和政策难点,文章分析表示,目前的难点在供需两端都有体现到,这一点肯定是正确的,因为去年高层已经定调了,供大于求的关系已经是定调过的了,需求端的预期和供给端的库存,现在其实双重压力给到。所以咱们现在也可以看出来,政策是一直从政策端在单方面持续发力,而文中说到了老百姓购买力和意愿下降,有效的需求不足,市场可以通过政策和舆论的引导,去解决购买力的不足难题。很明显,很多人还是想买房的,但是并不是有效需求,而是手上无钱的无效需求,不是说大家都不想买房了,而是收入和稳定预期不够,自然就难以形成有效的购买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表明房价和收入之间的差距比较大,普通刚需承受不住这个债务压力,从而在根源就放弃了想法,沦落为无效的购房需求了。

而上面说到的通过政策和舆论去引导,其实还是一个短期刺激的操作,因为政策期是窗口期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但是要想持续性的创造出购买力,则需要依靠的是整体经济的回暖和大家收入和稳定性的提升。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来说还是比较稳妥的,因为短期的预期确实可以通过大力度的刺激来实现的,就像一线刚松绑的时候,认房不认贷、降低存量房利率等,确实是拉升了一波销量。

但是大家也都看到了,一线并没有完全的回暖甚至大涨,反而是像广州一样,从最初的政策到现在只剩下核心区的小户型限购了,相信后续可能核心区的限购大概率也会解除,最跟别的原因还是居民收入的不理想和稳定性的预期不够。因为买房是需要真金白银的,过去大家是靠高杠杆的操作实现了买房甚至是炒房,但是现在敢轻易加杠杆的是少之又少,因为涨价的预期没了,还有利息的成本在,买房成为大概率的赔钱货后,有这个勇气的人就是光荣的接盘侠了。

而对于供给端来看,保交楼是非常难啃的硬骨头,因为从头部房企恒大暴雷后,烂尾和保交楼其实就一直萦绕在我们的耳边,从两年前提出保交楼的说法后,各大重点会议就在强调这个说法,因为保交楼对客户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买房的一种底线,因为如果买新房可能买到烂尾楼的话,那大家买房的冲动就会被大大抑制,或者说只敢认准国央企和现房去买入了,民营房企现在没有谁敢说一定不会暴雷,让大家拿着几乎全部的身家去买房还是非常困难的,其次,现在一二线的各个区域最关键的还是供地的不平衡问题,核心区的土地还是有房企积极土拍,而外围的地块却经常出现流拍甚至无人问津,保障房给商品房的分配比例,老破小和改善户型的调整等等。

大家买不起房,又不太容易租到稳定的保障性住房,而随着城中村的不断拆迁,后续可能城中村的租住矛盾也会慢慢浮出水面。而对三四五线城市而言,现在最明显的就是土地和新房的供应过大,因为地方过于依赖土拍的财政收入,所以过去不断的卖地和供应,也导致了现在的库存的持续激增,很多过去拿的地王现在也不得不亏本降价出货,因为能卖出去说明还是不错的,最怕的就是降价了也没人来问,那对房企来说就是进退两难了,没有资金的回流,保交楼又成为纸上谈兵而已了。

所以现在就是,一二线还是不少客户想买房的,可惜新人没有那么多首付和月供能力,而老业主想置换手上的房子又短时间难以用满意的价格出货,也就僵持在这里了,三四线的话就完全等着了,因为政策牌都出完了,只能听天由命了。

所以今年还是一线城市调控的主场,像上海已经再度降低了首付到20%,广州刚刚也是直接一撸到底到15%首付,更是松绑了核心区限购到半年社保,可以说就快接近裸奔登场了,这也是让大家耐心等待的原因,现在就是福利发放期,都没发完你就火急火燎的入市的话,那不就享受不到后面的福利了吗,一线没有松绑完之前,这轮调控就很难说结束和触底,看着吧,后面深圳、北京都会有政策跟上,没有稳定收入去谈买房的话,只能说是隔靴搔痒了,房子是住的,买来还想大幅度涨价的歇歇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