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服饰无论男装女装都以宽松得体、自由随意为理想服饰、不以追求身体外部曲线为目的,而是在自然不拘谨、流畅的衣纹中烘托穿着者内在的风度和精神世界。中国人有句经典的诗句“腹有诗书气自华”,能较为准确的形容这种感觉。中国人的对大自然的思想认识里面,也就是中国本土的宗教“道家”认为宇宙间存在一种“气”,这种物质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能量”,这种“气”充满宇宙间每一个角落,而不同的人因为修养和生存环境不同,每个人的气质也不同,所以说,宽松随意的衣物更容易体现这样的气质。传统内衣也是一样,虽然它不拘的色彩、简洁随意的造型、各种各样的图形纹饰等,也很少用来矫正人体,但却反映出传统中国“天、地、人”三才合而为一的哲学思想和东方浪漫主义的人文观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研究和了解的过程中,我发现资料非常之少,女子向来不被看作中国正统的文化,而女子的相应文化也被淡漠,在这样一个国度里面,正统的政治统治下人们都在思考“治国平天下”,而衣食住行和女子或小人的东西是不入流的,连记载都很少,或许也只有像野史或者香艳小说里面能记录一点。给进行深入的考证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衣广而胸广,胸广而心广,心广方志高”那物我浑融的意境抒写是用来形容伟男子的心胸的。尽管事实上在历史上也没有几个男人能做到这一点,虽然大家都穿着相同的宽松长袍。

明清统治阶级仍然使用儒家的学说统治人民的思想、禁锢人民的行为、规范人民的话语,儒家同样强调天地君亲师的等级制度和礼仪之邦社稷治国的观念,在这种文化映射下,女性贴身内衣无形中演变为表达情感和内心压抑、憧憬美好自由生活的释放载体之一。古代评判女性是否聪慧和心灵手巧的标准就是擅长女红。因此,在古代内衣制作中通常利用刺绣等女红手法表达和释放内心美好的情感。闺女在未出嫁之前,是不怎么见人的,只好天天在闺楼上抱着绣架天天做女红了,而富贵人家的女子是不用工作的,可以全天候的做自己的衣物,所有物料一应俱全,女子也被形容为难养者之一,而富人家长也乐于如此。所以,女人的衣物是不受正统思想所限制的,更何况,又是包裹在外衣里面,不受外界影响和干扰。

明清朝代的女性内衣,在封建制度传统礼教和封闭人体的思想着装观念的制约下,在传统丧葬和地区风俗的影响下,保存下来的很少,我们只能从现有实物窥其一斑,它和传统外部服饰风格是协调统一的:结构上仍以平面块面分割布局为主,在造型上多以简单、概括、含蓄、包容的直线裁剪,辅助以线条和局部装饰。由于受中国传统人文思想和理学观念的影响,传统服饰的设计和制作中也浓重地体现出哲学思潮中“天人合一”的影子。在服饰上追求与自然相协调的宽容无为的穿著理念,外装通常峨冠博带、宽大松身,而女性内衣也恰如其分体现出这一特质,与西方凸显性征、束腰夸张的服饰特点恰恰相反,这也是东西方在社会统治和文化差异下的不同产物吧。

内衣的艺术性

女性内衣几乎都是女性自己独立创造的,每一件内衣就是极为完美的艺术作品。女性内衣以其独特礼教观念包裹下的浪漫内涵在世界服饰艺术中独树一帜。唯美含羞并内敛、充当着尚美和寄情的抒发载体,它是女性私密空间中的悄悄话,一经掀开它不可示人的神秘面纱,大俗大雅独有的配色处理、无限寄意的暧昧纹饰图腾样式、创造独具闺心的技艺手法,塑身修形且含而未露的造型理念、无不显露出女性对生活审美情趣、生活价值形态、情感传达与寄托、情爱表达等诉求的心声。由于使用者的个体差异,在材料选择、装饰手法、刺绣针法、工艺技巧等方面也不尽相同。每一件内衣都包含一个故事或某种思想寄托,都具有独立唯美的形式。即使是在表现同一题材或者故事的时候,所运用的技巧也不尽相似。换个方式可以理解为:任何一件内衣均是某种装饰技巧和情感内容的完美组合。如果用现在对艺术品的判定标准来讲,古代流传下来的每件内衣本身都是无可替代的艺术品。虽然有华贵与淳朴、精致与粗糙的差别,然而每件内衣都是绝版的、唯一的、不可复制的。

色彩美

女性内衣艺术在色彩的创造方面有着极其丰富的想象力,体现出色彩的多样性、地域的鲜明性,诸色彩的巧用搭配等方面。内衣的色彩布局主要分五彩色系和黑、白、金三大系统。彩色系列中,明黄色为最尊,粉绿色稍次之,其它黑白杂色等百姓庶民者所用居多。其实,可以较为中肯的评价女性内衣的色彩:除了古代皇家明确禁止使用明黄色外,其它无明确限制。对纹饰的配色同样有着配合次序,以色来分别尊卑等鲜明的特定性。青蓝、本白、赫褐为百姓所选;粉红、粉绿、粉蓝为宫女所用;金色、黄色、明蓝为皇室所选。无论各个朝代的服饰制度或者典章,几乎都没有对女性的内衣做过明确的色彩禁忌规定,这使女性内衣色彩应用发展拥有了丰厚的土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内衣的色彩运用上多以“纯度饱和度较高的对比法”和“柔和灰度近似调和法”最为常见,“纯度饱和度较高的对比法”中如红与蓝,紫与黄的强烈反差来营造一种色彩撞击,再用黑白,金银等极色或者高级灰色衬边起到分割辅佐的效果。在色彩块面的布局位置上也异彩纷呈,有居中对称式、角隅呼应式、自由散点式、满地平铺式等;柔和灰度近似调和法以灰度相似、近似的色彩经过不同的色彩面积和方位的安排,产生柔和含蓄,恬美而雅致的色彩搭配装饰效果,如古建中的用一种色彩不同深浅的层次渐变来形成晕染的柔和效应,这种色彩配置方法更能体现女性温柔细腻的情感,被大多数女性所偏爱。

材料工艺美

选也应有尽有,各种棉布、丝、麻、绫绸、绢、缎、纱等材质不胜枚举。外国历史上对古老中国素以丝绸王国而称,除了贫民百姓耕作劳动时着布衣外,一些达官显贵均着丝绸服饰。丝绸由于柔软舒适、色彩鲜艳、高贵轻薄的特征而备受女性偏爱,成为内衣面料选择的首选。古代的丝绸织品基本按织物组织、织物花纹、织物色彩命名。用于内衣制作的丝绸品种很多,根据丝织品种的组织结构,采用原料,加工工艺、质地、外观形态和主要用途,可分为纱、罗、绫、绢、纺、绡、绉、锦、缎、绨、葛、绒、绸等等类别。传统内衣材料的选择较为广泛,材质选配同样也因人而异、因时而别、因地而言、因形款而定。除了丝、绢、绸、缎等高质量材料,也有土布、麻、蜡染布百姓用料等。“布苎有精细深浅之别,绮罗文采亦有精细深浅之别”李渔在那本经典的《闲情偶寄》里面也强调了这个区别。女性内衣局部装饰的材料选择更为细选精挑,例如:内衣滚边选择精细的丝绸或者花布包缝;用稀有的宝石、珍贵珠粒串成内衣的吊带;以鸟的羽毛、不同质地的缀饰等来做点睛之笔等等。局部装饰而与内衣样式、纹饰相辅相成,使各种材料的搭配创造个性美。

内衣中的制作技艺有平缝、刺绣、镶嵌、贴补等常见的手法,其工艺上的精细工整表现在手工针法上的松紧适度、自然得体。

纹饰美

独具魅力的工艺手段的运用和组合,各种颜色的丝、棉线构成寓意丰富的花纹图像或文字图形。在内衣制作上强调局部缀饰的魅力,例如:双肩部位的吊带与衣片的连接部位,不同的盘花图案扣既是装饰,又具有实用的扣的功能,使之奇巧动人。有的盘扣还镶有金银丝线,显得高贵奢华精美绝伦。系束内衣用的带子并不局限于绳,富贵之家多用金链,中等之家多用银链、铜链,小家碧玉则用红色丝绢。在刺绣手法方面,善用并强调能、巧、妙、神等艺术技巧。常见刺绣针法有平绣、绕针绣,编针绣等多种手法,尤其是大胆地在纹样上用钉针、盘针、连物、堆绫、缉珠、贴布等多种技巧进行装饰,仅贴布种类又有贴毛、粘绒、嵌羽等不同手法的处理,丰富且丰富了女性内衣装饰语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女性内衣的装饰不完全属于儒家思想的干扰范围内,哪个圣人也不敢也不可能去研究和评判女人的内衣,所以没有骚扰的内衣装饰题材更为丰富多彩,随心所欲地将山水、花鸟、吉祥纹样、神仙、神话故事、戏曲人物、生活人物等各类素材与元素和谐共生的展示在胸腹之间。

圣人们主张着天、地、人同源同根,追求着平等和谐的正统观念,而女人们在身体上覆盖的这块方寸的布上展露自己的情与爱,祈盼和幽怨。用自己真实的情感来诉说无法言传的美学思想。

在内衣纹饰传情达意的表现上,既注重对自然形态外在美的描摹和勾勒,如牡丹花纹、鸟兽纹样、山水风貌、风土人情等;也强调物象内涵、情感寄托及心意表述上,如“喜上眉梢”以喜鹊和梅花的图案来通谐,《红楼梦》中就有这方面描写,如36回:“原来是个白绫红里的兜肚,上面扎着鸳鸯戏莲的花样,红莲绿叶,五色鸳鸯。”;动植物图案的组合,“三多之相(多子,多寿,多福)”以石榴的仔多寓意多子之意、“连(莲)年有余(鱼)”用莲花鲶鱼谐音来预祝生活富足有余;古代女性内衣上反映情爱的荷花、鸳鸯刺绣图案则是永恒的主题。这些典型吉祥纹饰在内衣载体上进行着传神再现。古代内衣艺术的装饰魅力不仅表现在独立纹样的构成上,在构图上还体现出纹样的经营位置布局安排上有着独到的匠心,充满自由舒展的浪漫。

可以说中国女性内衣史是一部寄情的文化史,它在“仅覆胸乳”的方寸之地用不同几何形态分割和装饰,这些纹样起到身体与情爱、身体与人生价值观的交相辉映,并通过这个表现的载体来传递女性不同时代与民族文化的人文价值理念。

形式美

女性内衣在社会变革和历史动荡更换过程中逐渐融入异族服饰特征,由早期汉民的宽松、自然、飘逸、淳朴色彩风格过渡到色彩鲜明、装饰细腻、造型简洁、束身的优美样式,这个过渡大概经历了四千年左右。随着人们居住生活方式的改变,内衣也跟随发生巨大的变化,不但在材质、面料、结构上产生了改变、而且精美纹饰和制作工艺细节以及色彩装饰等都产生了新的面貌,这种既保持了艺术手法上的传承关系,同时在中国服饰文化的渗透下彰显了东方文化的瑰丽多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女性内衣的款式结构常见有“前后覆绕式”与“前胸单片式”两种,分别来“覆盖胸背”和“覆盖胸乳”从目前所知的实物来看,款式一般为几何形状居多,如:长方形、正方形、菱形、三角形、椭圆形等,独立图案形状为:如意形、扇形、仿动植物形态等数大类。而在图案形式方面,纹饰结构以居中式、对称式、满地式、均衡式、镶缘式的布局较为常见,就以女性内衣中经典的“肚兜”为例,明清时期的肚兜大部分均以“如意纹”图案来作大块面装饰,大多都属于居中式的;对称式的花卉变形几何纹作胸际装饰;均衡式的“二方连续”纹样多分布在边缘等。在纹饰的造型手法上,写实与写意、繁琐与简约、直线与曲线、块面与线条和点综合各具特征,如“麒麟送子”中的麒麟图形,高度概括的简约形象大度而富有张力,形神与动态经概括提炼而显超然脱俗,精心营造成为人们心目中祥瑞仁兽的美好形象。

象征性

女性内衣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说在人类知道羞耻的时候也就产生了内衣的文化。据说最早的内衣起源于《圣经》中伊甸园里,当夏娃在蛇的引诱偷吃树上的苹果时,她便触犯了“原罪”,但同时也开启了原始人祖蒙昧的思想。于是,为了遮羞,采摘树叶掩盖遮挡暴露的身体,这便是人类最早的内衣的雏形,也是服装的原型。虽然只是几片树叶,但已经具备了掩盖遮羞的功能,象征原始文明已经开始了。

古人对女性内衣的叫法很多,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呼。内衣称谓的演变表明了古代女性对胸部审美意识和认知度的不断变化。女性的象征最凸显的部份非胸部莫属了,胸部因此也成为女性的认同自身价值的核心,当然也自然地成为被窥视被欲求的性感象征点。

明清时代女性内衣文化是人类服饰文化的一种表象,它充分显示出一个国家统治方式、土地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纺织业、参桑业、图腾崇拜、加工业、服饰文化等等综合政治人文的整体反映。一个民族的素质是建立在物质基础和精神思想所具备的水平的广度和拓展深度上。同时又是社会综合意识形态的象征。中国传统女性内衣是以一种时隐时显、朦朦胧胧、内敛含羞的态势来抒发对美满、情爱以及身体表现的欲望。尤其是民间女性内衣,表现着更多的妩媚优雅与情爱。通过女性内衣这种私密性极强的形式来传递言语无法表达的女性情感,更具妩媚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具体到内衣设计的每个细节,都清楚地折射着朝代统治制度与民俗文化、时代潮流与人文观念。在设计理念中既包含长短宽窄穿插,又体现厚薄动静之变,并参与其它饰品的配置来构成服饰美的层次及多样性,充分洋溢着传统内衣文化的厚重积淀。如上所述,传统女性内衣在唯美的形式和优雅的基础上,借助吉祥纹饰及艳丽色彩,蕴含有对人生理想、情感的寄托,以不同的主题及形象特征来直接诉求祈愿的含义,具有显著的时代象征性。

自由性

如果要谈论正统的外部服饰就必须要分析当时的政治制度和伦理规范。而要是想了解传统女性内衣,则会让你束手无策、无迹可寻,因为它根本不受这些所谓正统礼法制度约束。每个女人仅仅只为自己和家人做内衣,成衣是穿在身上,外人看不见的,而制作的过程之中它比其制约的外部服饰更浪漫而富有智慧并且更自由,无论是外露式的风花女子的穿著,闺中待嫁小家碧玉型少女含羞的打扮、还是雍容华贵的命妇少奶尊贵的炫耀,都特别注重在私密的内衣上追求个性化的独特创造。因此,在外部服饰受到颜色款制受限的情况下,内衣成了女性释放虚荣行为中一块孤芳自赏的“自留地”。在色彩与图形两方面体现的尤为突出,在服饰禁忌严厉的封建社会里,图形与色彩能够像天马行空肆意的运用,实属难能可贵,内衣的装饰给女人们压抑情感释放宣泄提供了自由空间。

内衣的多元性

我们解读剖析女性内衣的时候,必须审视它所蕴含的多元文化元素。“官服”与内衣、“便服”等外在服饰的门类有着极大的特征差异,而内衣并没有过多地受仪礼规范与社会等级的限制,没有法定的服制与程序,它的形成是一种自发的民间行为。为何这么说呢,因为在中国的古代,内衣是仅仅局限于家里制作的“内衣”,外面的裁缝店只是缝制外衣。中国传统裁缝店都是“量身定做”衣物,并不大量生产同一规格的批量商品,因此,内衣属于一种边缘服饰类型,尤其是女性内衣具有民间自制性与私密性、唯美性与随意性等风格特征。它通过对内衣材料及色彩、图案题材、造型的结合运用,再经过精美绝伦的缝制刺绣等技艺。在完成女性内衣这一具有实用功能的服饰用品时,也表达了人们对自身保护功能、御寒功能、美观要求等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清女性内衣既具备对人体的呵护的功能,同时也承载了女人们强烈的精神寄托,有时它又是用于身体表现展露的遮面之物,有的内衣具有卫生保健的功能甚至教育的功能。中国古代女性内衣这种在穿着功效方面的多元性也可以说是其文化特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