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看到的现象,就是标题说的现象。

以前还看看小红书的时候,已经观察到这一点,不过没有当回事。现在不看了,凭印象还能复原下——

通常一条小红书笔记,或一个一两分钟的短视频里,会有这些元素:书架,书桌上有咖啡,水果盘,笔记本电脑,密密麻麻的手账本。

看起来业务很忙的样子,学习很用功的样子。标题一般都是:不上班,做小红书博主xx天,月入xxx。或者:3个月靠副业赚了xxx,分享我的搞钱秘诀。

我对小红书是了解的。宜家的壳子,拼多多的里子。一言以蔽之:脆皮精装样板间。

走进这种样板间是什么感觉呢?我看过一些表现我们国家家居智能化遥遥领先的视频,从进门一刻起,接下来一举一动,都有一个特别巧妙的小物品为你服务。像在家里开了个义乌小市场。

一开始,感觉还不错。给脱下的鞋喷喷除味剂,自动感应洗手机,声控灯光音响电视窗帘。还挺讲究生活品质的。

后来逐渐离谱。专门洗水果的机器,专门洗洗水果机器的机器。坐下就给你泰式马杀鸡的按摩椅,躺下就给你打飞机的人体工学床。

科技改变生活,还是科技强奸生活?

慕了,爽了,烦了,卸了。小红书四件套体验。

我倒也不打算再追着小红书说事儿了。我想说的事儿,是关于公众号。我最近总是看到一批平地而起的素人公众号,在写小红书那种主题的推文:35岁,不上班第9个月,一天自媒体写作收入1000.

点开呢,就很快知道,这不知水分深浅的1000块,主要是打零工赚来的。写个几百块的商单啊,给退休金一万五的邻居老太太扛袋大米送到家收的20块红包啊,是这么凑起来的。自媒体写作,也就是他在打理的这个公号贡献的收入,开通流量主的话,再算上打赏吧,也就是几块钱到几十块钱。

退一步说,这一天的收入是1000块不假。不忍戳破的假象是,一个月可能也就只有这一天有收入。

根据微信的算法,一般这种未关注的素人公号文章能推到我眼前,那是有了比较好看的阅读量了。有时候我会好奇点开看看此号的文章列表,看了只有纳闷。除了那篇鹤立鸡群的所谓爆文,其他的阅读量是没眼看的,几十个阅读是大多数。

我很知道这种数据表现,一天一杯蜜雪冰城柠檬水都是买不起的。因为我这个除了爆文外平均阅读还能有个一两千阅读量的小破号,也就是刚刚够喝上一杯柠檬水。

但是再回头看这些文章标题,清一色固定格式,xxx岁,不上班或失业xxx个月,每天赚xxx钱。配图是很有工匠气质的敲键盘码字画面。每篇的结尾都有种过上了美好新生活明天生活更美好的亢奋感。

这种标题看上三五个,总怀疑这是不是一个健忘症患者,每天用这种方式提醒自己是谁,今年多大。

我想总不能每篇都是分享自媒体写作成功经验吧。平时到底是写啥内容领域呢?翻到底,也不知道。

这才明白过来,分享成功经验,就是一个内容领域。假如写出了一篇十万加文章,他们可以再写五篇分析我是怎么写出十万加文章的。

暗自一思忖,瞅瞅我的文章列表里躺着的那几个成功经验,感觉错过了几十个水选题的好机会。

这事儿很艺术。这在小说写作上,叫元小说叙事。什么叫元小说?我这个小说就是向你描写怎么写这个小说的。晕不晕菜,装不装逼。

但我估计99.999%的这类作者,是没想过也没想到元小说这回事的。

他们有自己的内容定位标签:个人成长。

我尼玛,原来这就叫个人成长啊。

但我是不能接受无端端又一个好好的词遭此污蔑。我不得不为这种内容的自媒体写作,物色一个更贴切的名字:自强不息逼。

看着很难受,很膈应。这里有种莫名其妙的自我坚持和自我感动。还有种穷人想象有钱后的炫富:你看,我煮方便面,一次打两个鸡蛋加三根火腿肠!

擦掉你的口水,你想知道怎么像我一样富有吗?

不得不承认,对于有些一块面饼恨不能掰开分两次吃的读者来说,还是有诱惑力。

咱们国家的下沉市场,那是深不见底的。

我了解,微信公号的玩法变了,看起来对咱们素人玩家更友好了,冷启动零粉丝靠一篇爆文起家,不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白日梦。给点阳光就得猛烈光合作用啊。

所以,上场的人多了。但写着写着也就醒悟,写出点动静的机会是有的,但写出头的机会,还是跟改版前的公众号或在任何其他内容创作平台一样微小。

我更了解,如果不是对文字表达有点热情的,或者实在是没什么好门路可走的,写这种自媒体是没有任何坚持的理由的。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能到头最大的收获就是内耗转移到外耗,码字也是个体力活儿嘛,写累了就不想那么多了,有底气多盛一碗米饭,多睡熟半小时。

万一还能弄个三瓜俩枣,得来几句夸赞,貌似自己也算个有用的人,度过充实有意义的一天,这感觉还是很好的。

所以我为啥还要挑出来,去冷嘲热讽这类自媒体写作者呢?

我也在问自己,为啥这种内容让我这么不舒服呢?非要在我已经懒得再写点啥的时候还要深吸一口气写上几句以此暴露自己的小心眼呢?

想想可能还是因为,我对写作两个字,还是有那么点洁癖。

我并不关心这些人在写什么,赚没赚到钱,但我对他们表现出一副我在写作、甚至还要去教别人如何写作的姿态,是有些腹诽的。他们嘴上没说,但事实上有点把自己当作家在对待了。

说句难听的,这是太把自己当回事了。

同样道理,我也不认为我在写作。众所周知,我主要写评论。有时间买票看电影,就写影评。没时间就看新闻写时评。以前时间特别宽裕的时候,还写巨细无遗的资料稿。总体更新不多,但好在回看不至于害臊,多多少少,还在说点所谓干货。

阻碍我持续产出的原因里,很重要一条是,我无法容忍自己对一个事拿不出有共鸣感或启发性观点时,就下笔,就成文,就恶心别人。

这样写下去,哪怕蜜雪冰城的柠檬水开怀畅饮,可酸酸甜甜不是我啊。我还是个苦逼的写作的小学徒。

那什么是写作呢?我今天看资料,看到王安忆说得一条特别同意。

她说,现在每个人都可以写自己的生活。问题是,不是每个人都是作家。

她又说了,什么是作家?作家是要有想象力的,有虚构能力。现在的年轻孩子在风潮底下把写作当成一种宣泄。我很不喜欢他们有这种习气,这种习气以后很难改过来,宁可要一个从来不写作的人。

这后半句是不是精准概括了当下蔚然成风的自媒体写作景观?

而且我尤其同意前半句说的,虚构能力。假如非要界定一个写作与非写作的标准,就是这一点。

很多人会说,我写我的生活,就像现在很火的李娟,写我的阿勒泰。李娟写的是纪实性散文,不是写小说,没你说的虚构能力,所以李娟也不能叫写作了吗?

误解就在这里。虚构能力并不针对体裁,它是指一种写作的内力。你也可以叫天赋。

简单举例,描写天上的一朵云,从经验到文字,之所以你写的就是大部分人写的感觉,李娟写的是只有李娟能写出来的感觉,区别就在,她有虚构能力。

换句话说,哪怕李娟不写亲眼看到的一朵云,她也有能力虚构出一朵让你过目不忘的云。

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看到很多人写的东西,其实素材也很丰富,但就是觉得不好看,没什么审美上的愉悦。背后就是这个原因。

那么,我的意思难道是,假如没有虚构能力,大家就不能写东西了吗?

我当然绝对赞成、极力怂恿任何人都敲起键盘写起来。写我们的感受,写我们的生活,写我们忽明忽暗的情绪,写我们想不明白的桩桩件件。

写字,是你能想到的最有效的思考方式,乃至自我治疗方式。

但不管写什么,写得好不好,都不能以一种自强不息的表演人格去写,去把自己往一个尚未充分意识到的危险的虚假性里去写。

你可以没有虚构能力,但不能虚构自己。

写字不管如何,都决不能以牺牲真诚为代价。特别是对自己的真诚。这一点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