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显示,同意支付宝公司变更为无实际控制人。

这个新闻刚出来的时候,许多网友是一脸懵逼。

有人就问了:哎呀,这支付宝是以后就没人管了吗?那我存在里面的钱还安不安全啊?

还有更离谱的,说这是代表支付宝已经上交国家,以后就跟工农中建一样变成了国企。甚至有人说以后花呗没来得及还,就算是盗窃国有资产了,冷叔想到这个月还欠了三块五,差点没从床上跳起来。

关注冷叔,今天我们就聊一聊,央行认证支付宝无实控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按照《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八十四条,谁符合这情形之一,就能看作拥有上市公司控制权。

(一)持股50%以上;

(二)实际支配公司表决权超过30%;

(三)能决定公司董事会半数以上的成员谁来当;

(四)能对股东大会的决议产生重大影响;

另外,就是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他情况。比如说A公司的第二大股东虽然持股份额没有过30%,但是他拥有的另外一家B公司是这家A公司最重要的客户,关联交易非常多,那这个二股东就一样也能被认为是实际控制人。

说白了,实际控制人,就是公司里说话最管用的那个人。那以前支付宝谁说话最管用呢?这个不用介绍了,地球人都知道是马云。

这里顺带提一嘴,按照股权结构,支付宝是蚂蚁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所以从更严谨的角度来讲,应该说马云是通过蚂蚁,来实际控制支付宝。

而蚂蚁集团原来的股权结构很有意思。它最大的股东是阿里巴巴,股权占到三分之一,但第二大股东杭州君瀚和第三大股东杭州君澳加一起则有53.46%股份,超过了半数。

而这两“君”又都由另外一家公司云铂投资控制。云铂投资最开始只有四个股东,分别是马云、井贤栋、胡晓明和蒋芳,咱们简单介绍,就是马云跟马云的小伙伴们。

马云占股34%,另外三位各分22%。

然后在2020年,这四位签了《一致行动协议》,也就是约好了,咱哥几个同进同退,大方向上保持一致,不要相互扯皮,而这个大方向呢,实际上就是听马云的。

就这样,马云通过《一致行动协议》控制了云铂投资,通过云铂投资控制了杭州君瀚和杭州君澳,再通过杭州两君拿到了蚂蚁过半的表决权,最后又通过蚂蚁集团来决定支付宝的运营。

如此环环相扣,马云也就成为了蚂蚁集团和支付宝的实际控制人。

说完了支付宝这实际控制人是怎么来的,那我们现在说说它又是怎么没的。

2023年1月7日,马云他们签了一系列新约,宣布《一致行动协议》终止,同时杭州君瀚也从云铂投资底下分拆出来,改受另外一家公司杭州星滔控制。

这等于是一家公司变两家,总股东数量也从原来的4位增加到了10位,而马云也不再控股云铂投资,改为只控制杭州星滔20%的股权。

这20%再乘以杭州君瀚在蚂蚁集团的31.04%的股权就等于6.208%,这就意味着马云从能控制过半股权的实际控制人,变成了一般股东,同时也代表着支付宝从有实控人,变成了无实控人的公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支付宝没了实际控制人,它不是最近几天发生的事情,早在一年前人家就已经做了。

只是说现在,央行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考察后,盖章认证并发公告,所以也就了咱们看现在看到的这条不是“新闻”的新闻。

所以你说支付宝没了实际控制人对我们用户有啥影响吗?那是真没有,因为这一年来,该怎么用就怎么用,都跟以前一样。

要不是这次报道出来引发了一些讨论,很多人可能再过几年都不知道支付宝原来23年初就没了实控人。

实在说要有什么变化,可能也就是支付宝对短视频投入更大了,在上头看视频领的红包更多了,但这点改变跟有没有实控人,其实也没啥关系。

毕竟对公司发展来说,有没有实际控制人,并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只是跟它发展阶段和经营模式有关系。

比如一个初创公司,要追求效率和灵活性,由个别创业者来单独掌舵是为最合理的。

但反过来讲,公司如果做大了,进入了成熟发展阶段,那么保持稳定和可预测性,就得放在更优先的地位。

而且股东增多之后,理所应当,也得更多地尊重大家的表达意见的权益。再加上业务特别庞大的情况下,还是老想依靠有限的个人经验,那就明显不合适了。

所以从全世界的大公司来看,无实控人也不是什么稀罕事,甚至可以说,股权分散正是大企业成熟的标志。

最典型的像苹果,第一大股东是先锋领航集团,持股比例不过七八个点,英国贝莱德排名第十,持股比例还不到1%,而前面十大股东加一块也不超过三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像IBM,可口可乐这样的老牌企业,经过多年市场的洗礼,股权更加细碎,同样没有实际控制人,但也不妨碍他们成为各自行业内的龙头老大。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能明白无实际控制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了,那么另一个问题马上就来了:蚂蚁集团和支付宝为什么要改呢?

实际上,蚂蚁集团和支付宝这几年的所有变化,都紧紧围绕着两个字:“合规”,而这两个字又指向着一个目标,那就是“上市”。

不少观众应该还记得,“蚂蚁上市”曾是2020年中国商业圈的年度大菜。当时它计划在香港和上海同时上市,总融资额度高达2300亿人民币,约合340亿美元。

当年如果成功,蚂蚁集团将会超过沙特阿美,创下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IPO纪录。

但这个上市计划很快就面临了多方质疑。

支付宝作为国民级APP,已经渗透进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业务直接跟金融相关,包括支付、信贷、保险、基金等等。

而金融行业,就跟国防、教育、能源供应一样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情,那么在这个背景下,如果说蚂蚁集团还由个别人来实际控制,并且还能上市一下子撬动这么多的资金,那显然就是不太合适,并且也很大的风险。

所以,2020年底,监管部门叫停了蚂蚁IPO,并进行了约谈,强调必须持牌经营和控制风险,在这之后,蚂蚁集团也开启了长达两年多时间的一系列整改行动。

原先为人所诟病的“杠杆魔术”大幅降低降低,“花呗”“借呗”转移到了蚂蚁消金旗下,消费贷的余额,从2021年底的2.1万亿,压降到2022年7月的1.8万亿,后来又压缩到1.7万亿,其中蚂蚁消金自营部分合计为7000多亿。

另外,蚂蚁的高管从阿里合伙人中除名,两边的员工不再平级换岗,原来两边签了50年的《数据共享协议》宣布作废,内网也完成了双向屏蔽。

同时,蚂蚁董事会里,来自阿里的董事从三个减少到两个,独立董事则从两个增加到四个,达到了半数。

所谓独立董事,就是本身在公司里没有利害关系,能够代表中小股东和社会大众来独立监督公司的。

这四个人里就包括北大国发院副院长黄益平,和港交所主席、前中国证监会副主席的史美伦。

就这样,从基层员工到高管、董事会,从技术服务到协议合作,蚂蚁基本实现了对阿里巴巴的切割。

而这一系列的工作,去年年初的时候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这其中也包括了蚂蚁集团从有实际控制人变成无实际控制人。

央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也早就对此表示了肯定,他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14家平台企业金融业务专项整改已经基本完成,少数遗留问题也正在抓紧解决。后续将实行常态化监管,鼓励平台企业合规经营,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现在,支付宝获得了央行认证为无实控人公司,其他的各种合规改革也显现出成效,这就意味着蚂蚁集团在朝着“上市”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

而对我们普通用户来说,一个更加开放,更容易监督,普通人权益更有保障的支付宝当然也能更加叫人放心。

你对支付宝是怎么看的呢?欢迎在评论区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