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去年11月,一则康师傅的涨价公告在网上被疯传。

在公告里,以冰红茶为代表的康师傅饮料,中型包装的建议零售价将从3块涨到3.5块,而1升的大包装,则将从4元涨到5元。

公告曝光后,网友们第一时间赶来吐槽,说:“娃哈哈、统一省了一大笔广告费。”

“不是康师傅喝不起,而是统一更有性价比。”

“3块钱你是国窖,但三块五你就只是马尿。”

或许是注意到反响过于强烈,康师傅很快就缩了回去,接受记者采访时打起了太极,表示涨价“还没有确定”,而截止这条视频完成的时候,市场上的康师傅饮料价格也依旧稳定。

看起来,至少在短期之内,我们还不用担心会没有冰红茶自由,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现在市场上的便宜饮料,也真的是越来越少了。

2022年开始,娃哈哈、三得利、香飘飘等一大批饮料企业都是排队涨价。

包括最经典的500毫升装的可口可乐,现在在不少城市和商店,也从3块提高到了三块五甚至三块八。

这些国民品牌不干人事,其他各种新型饮料更是有样学样。

这几年冒出头的元气森林、东方树叶、茶小开等等,个个都在向上生长,五块八块的饮料渐渐成为主流。

现在逛超市,咱们都不敢随便尝鲜,生怕一不小心碰到饮料刺客,被动完成一次消费升级。

那么,3块钱以下的饮料为什么越来越难找了?

首先大家都知道,像饮料这种大众消费品,消费者对价格非常敏感,竞争也格外激烈。我们说高考一分压倒千军万马,在大众消费品上,多一分钱少一分钱的影响力同样如此。

所以按常理来讲,只要不是经营实在遇到困难,企业一般是不敢随便涨价的。

那么,这些企业是不是遇到了困难了呢?

还是以康师傅为例,它的2023年中报显示,去年上半年,康师傅实现营收409.07亿元,同比增长7.04%,实现净利润16.38亿元,同比增长30.66%。

看起来,这数据还相当亮丽不是?

但问题是,这个“同比增长”比的是2022年,跟这个基期相比,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数据是不涨的。

另外,康师傅旗下有方便面和饮料两大业务,2023年上半年,方便面销售收入是139.5亿元,但净利润却高达8.0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8.1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就说,方便面以三分之一营业份额,帮康师傅赚到了将近一半的净利润,而且这种情况已经持续多年。

与之相对就是饮料业务的黯淡,营业收入266.06亿元,净利润却只有8.79亿元,与2021上半年的11.82亿净利润相比,还大幅减少了近3亿人民币。

饮料不挣钱,直接原因是成本上涨。

像康师傅冰红茶这类含糖饮料,白砂糖就是除了水以外最重要的原材料。

但最近一两年,中国、泰国、印度,这全球三大产糖国是轮番遭殃,不是暴雨就是干旱,导致甘蔗产量大幅减少。

至于另外一个产糖大国巴西,虽然是大丰收,但是又因为农业收成太好,来进货的船队太多,导致港口堵船从年头一直堵到了年尾,有糖也卖不出去,结果就共同推高了糖价上涨。

2023年一季度,国内每吨白糖现货价格为6130元到6600元,本来超过6000元就算是相对高位,但这之后糖价不减,9月6日还达到过7390元,创下了12年以来的最高价格。

更糟糕的是,涨价的可远远不止有白糖。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一瓶矿泉水,九成的生产成本都在塑料瓶上,饮料虽然没有这么夸张,但包装成本一般也能占到生产成本的三成左右。

而生产这些PET塑料瓶的原料,正是石油。

从2020年起,国际原油价格就不断上涨。最开始是疫情,然后又叠加俄乌冲突、巴以问题、欧佩克减产等各种BUFF,到2023年9月份,布伦特原油和WTI原油价格双双突破90美元,甚至一度逼近了百元大关。

油价上涨同步带动了PET塑料的狂飙。从2020年开始,PET只用了一年多时间,就从每吨5000多块,暴力拉升到了每吨9000多。即便后来有所回落,现在PET价格还是在7000元的高位上下震荡,这带给饮料企业的成本压力,可想而知。

所以也难怪可口可乐这样的国际大企业,这些年都想尽办法要把包装业务外包出去,实在是因为这个小小的塑料瓶,涨起价来真是一点道理也不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毕竟你企业本事再高,难道还能控制油价涨跌不成?

当然了,光是生产成本的上涨还不足以完全解释饮料涨价,这里就涉及另外一个概念:渠道。

大家平时应该注意到,同样的饮料,网购的时候最便宜,大型超市稍贵一些,而最贵的就是便利店。

这种价格上的差异,实际上就是渠道的差异,更昂贵的饮料对应的,是更多层次的经销商。

从这张图表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饮料企业要分给渠道和终端利润比它们自己赚的还多,甚至能占到产品价格的一半以上,远远高于牛奶和酒类。

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根本原因还是饮料的可替代性太强了。

比如说橙汁,可能有几十家企业都在做,口味上也没啥区别,有的甚至撕掉标签让人品尝,都难说有什么辨识度。

那对经销商来说,我们为什么要进这一家的货,而不进另一家的呢?结果自然就是看哪一家愿意分的钱更多了。

而对企业来说呢,不上架先跟消费者混个脸熟,你产品做得再好也没用。因为大部分人买饮料是“先进店再决策”,这就注定了渠道是饮料营销的重中之重。

所以就算被被调侃是“给渠道打工”,饮料企业也只能含泪让出利润的大头,来刺激渠道去帮忙推货,到了让无可让的地步,那也只能先苦一苦消费者了。

2022年维他奶就把这层窗户纸捅破过,在涨价公告除了提到原材料和包装上涨外,还直言是“合理提升渠道毛利,为客户带来更好的销售利润”。

那这里的“客户”,指的显然就不是一般消费者,而是各级的经销商了。

饮料行业,渠道为王,利润空间更大,经销商的动力自然会更强。

基于这一点,食品饮料营销专家于润洁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就推测:“涨价也不会对销量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可能提升销量。”

除了老饮料接二连三涨价,各位应该也不难发现,这些年,越是新出的饮料往往也卖得越贵。

超市便利店是月月有新品,价格也都是奔着五块以上走了,而它们几乎都紧紧围绕着同一个概念,那就是“无糖化”。

用概念炒高产品价格,虽然是商业界屡试不爽的手法,不过在饮料界,无糖概念倒也不能说是凭空捏造。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在饮料市场发展的早期,都是以可乐为代表的碳酸饮料一统天下。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民生活渐渐富裕,对饮食健康逐渐重视,碳酸饮料的市场份额,就会不可避免地降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这里空出来的市场,就给了新型饮料生存发展的空间。

显然,无糖饮料缓解的是发胖焦虑,或者说得更仔细一点,是满足了咱们既想喝饮料,又不想发胖的纠结心理。

但这种“既要又要”是有代价的,无糖饮料不含糖,又得保持一定甜味吸引消费者,就得加代糖。

代糖又分为天然代糖和人工代糖两种,前者包括赤藓糖醇、木糖醇、甜菊糖苷等,后者则包括安赛蜜、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等。

一般认为,天然代糖的营养价值和安全性要高于人工代糖,但甜度却被完爆。所以要在饮料中保持相同的甜度,用天然代糖的成本极高。

从这个表里我们可以看到,以蔗糖作为标准,要达到相同的甜度,蔗糖的每公斤成本是6块,而阿斯巴甜,甜菊糖苷才需要四五毛钱,赤藓糖醇却需要惊人的35.71块。

而现在流行的无糖饮料,基本都使用赤藓糖醇,那价格比传统含糖高出一大截,也就不难理解了。

当然,企业其实并不在乎饮料含不含糖,也未必真愿意用赤藓糖醇代替阿斯巴甜,更不会在意消费者这个月胖不胖。我们消费者想要的是无糖化,而企业真正想要的是“高端化”、高利润。

前面提到过,饮料是一个高度竞争的行业,大家产品区分度并不高,所以才必须争先恐后地给渠道送钱,来争夺货架的上线权。

但走高端化路线,就是在挤得水泄不通的饮料大概念里,找出细分赛道来,然后占住位置培养一批死忠消费者。

说白了,走平价路线没有辨识度,随时可能被市场甚至是渠道商淘汰。

可是加上诸如“电解质”“微量元素”等等概念,搞出产品特色,做高单价,虽然不一定所有人都买单,成功了,起码能收获一批相对稳定的消费者,少看一些渠道的脸色。

如果失败,反正今天的饮料流行寿命也就两三年时间,下回给配方表改一改,接着再试就行。

这么看下来,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饮料的主旋律还是涨价,在冰红茶和可乐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现在对超市里的便宜饮料,也只有说五个字:“且行且珍惜”。

你能够接受的饮料价格上限是多少呢?欢迎在评论区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