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可能没去过长沙,但一定去过广东”,这句话一下引起人的共鸣。

仔细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我就是湖南人,就用自己做例子吧。

我家的长辈里面,基本上来过广东。要么他们自己早先来广东打过工,要么我这些表哥表弟表姐表妹在广东工作,他们来广东探亲。但是,这些七八十岁的老人,确实很多没有去过长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我妈就是这样的,她就没去过长沙,但她比我还先来广东。我还在读大学的时候,她就来广东了,在这边做路边摊,卖快餐。

我出生湖南,在北京读的大学,在长沙实习了一年时间,然后毕业分配到广东来工作。相比之下,我对长沙的映像最模糊,而广东已经成为归宿。我和我老婆都是湖南人,就是广东回湖南的火车上认识的。

“湖南人的成年礼就是去广东打工”,这话一点都没错。

我读初中的时候,高中的录取率不到30%,这些没考上高中的怎么办?那时候中专比高中还难考,因为中专还是包分配的。所以,那些没考上高中的,第一选择就是去广东打工。我哥和我堂姐都来广东打过工。

那时候,每年春节临近,故乡小镇就开始热闹了。长途大巴卸下来了一车车从广东打工归来的年轻人。他们拖着提箱,有点城里人的洋气,口音一时还转不过来,说着一口不标准的普通话。

那些日子,是农村家庭最快乐的日子。小伙子,姑娘们赚钱回来了,家里大人考虑是否盖新房子的事了。如果能带一个准儿媳妇,或者准女婿回家,他们更开心了。弟弟妹妹们也开心,哥哥姐姐肯定给他们带了好吃的,或者其他礼物。

到了高中,对于“到广东打工”的映象更深刻了。

“三年读书一场空,丢掉书包下广东”,这句话现在还在耳边回想。

对成绩差,又不努力的同学,老师们经常说:“你就是去广东打工的命。”有些同学还挺自觉,读到高二,甚至高一就辍学了,背包往肩上一放,无牵无挂到广东打工了,还自诩为“流浪诗人”。

到了大学,这样的故事还在继续。

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

当时的大学毕业生,第一选择就是进体制,我们是最后一届包分配的,还不用考公。但那些学校表现不优秀,家庭条件又一般的学生,是很难进体制的。我在湖南实习的时候,就住在当年的中南工大的宿舍。感觉那一届工大的毕业生,早早就为出路谋划了。如果不确定有单位接收,早早就去参加各种企业招聘会,他们首选的目标就是广东的企业。

有一个同学,跟广东的一个叫雅倩的企业签约了。他立即乐不可支地跑回学校报喜:“我签约了,公司说将来出差都住三星级以上宾馆。”这话立即引起一阵“啧啧”羡慕声。当谈,大学生也有不愿意到体制内工作,他们就想到广东闯一闯。

还有很有商业头脑的湖南人,辞职下海到广东经商。尤其是是九十年代初,我们那一大批人过来“炒地皮”,搞房地产,造就一大批亿万富豪。

如此几十年,在广东人的湖南人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整个广东省的常住人口中(不含取得广东户籍的湖南人),湖南人有1500万人,仅深圳一市就有400万人。

难怪有人说,“湖南的省会是深圳。”

而根据户籍来统计的话,数据也相当惊人,2010年—2020年,共有511万湖南人在广东落户。那么,改革开放40多年,有多少湖南人在广东落户呢?估计有近2000万人。

那么,有多少人没到过长沙,却去过广东呢?

敬请关注,感谢每一个遇见的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