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念少年成名,一生为国,为民,无怨无悔。

他是贫寒之子,少年已辍笔从戎,背井离乡,将一腔热血赴革命的磅礴潮流。

青年李先念,肩负红色的信仰,22岁便荣膺军政要职,心系苍生,于血雨腥风中挽狂澜于既倒,赤子之心,挚烈如火。

他于千钧一发之际,助红一、四方面军于死地中突围,于绝境中相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和平年代,李先念未尝卸甲,更无闲暇,在经济战线上推动祖国的繁荣。

1938年,李先念被安排到129师当营长,毛主席闻讯后说:这不公平。

历尽千辛去延安

1938年的一纸调令,将李先念由高层的军政委位置,降至一营之营长,秋风扫落叶,令人错愕。

毛主席得知此事后,语气深沉,断言此举“太不公平”。

此言一出,激起层层波澜。

为何主席会对此决定如此评说?

追溯李先念的过往,可见其非凡历程。

早在1927年寒冬,年轻的李先念已是风起云涌的黄麻起义的领导者,他的足迹从本乡的泥土到红军的行伍,从地下的密会到野外的烽火,一路燎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后,他的职位一路攀升,从中共区委书记到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再到红四方面军团政委、师政委乃至红三十军的政委。

1931年后,李先念奉中央军委的命令,参加了命运多舛的红军西路军,西渡黄河。

1937年3月14日,在祁连山脉的冰封世界里,寒风呼啸,天空如墨,气温降至冷酷的零下三十度。

此时此刻,西路军的军政委员会开了一次关乎生死的紧急会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士兵们围坐在简陋的营帐中,脸上映着火盆的幽光,气息在冷空气中形成一缕缕白雾。

会议决定将残存的力量编成三个支队,以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继续抗争。

左支队,由李先念和程世才领导,将带领五个营的士兵,大约千余人,向南深入祁连山腹地开展游击战;

右支队则由副总指挥王树声带领,组织五千余人及百余骑兵,向北依托祁连山北麓,开辟新的战场;

中支队则由伤病员和特务团构成,留在原地坚持游击战,由红五军参谋长毕占云带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路军的核心领导人,包括军政委员会主席陈昌浩和总指挥徐向前,按照陈昌浩的提议,决定离开前线,返回陕北,向中央汇报紧急情况,寻求更多的支持。

在他们离去的同时,一支由李先念、程世才、王树声等八人组成的西路军工作委员会成立,负责统筹指挥,确保各支队能够有效应对接踵而至的困境。

不幸的是,命运的严酷并未因此决策而有所宽恕。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两个支队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

马家军的连番进攻,加之严寒、饥饿和疾病的肆虐,导致士气低落,队伍大量减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在这一片绝望中,李先念率领的左支队却展现了不屈的精神,他们在极限条件下转战新疆,成功冲破了重重围困。

到了四月底,当李先念带领着所剩无几的420余名士兵到达星星峡附近时,他们在对面的丘陵上发现了几辆停驻的汽车,以及一些身着灰色军装的士兵。

更让他心潮澎湃的是,那飘扬的六星红旗——这是盛世才军队的标志。

在这一刻,李先念心中涌现出难以言表的喜悦与安堵,他知道,这是友军来接应他们了。

盛世才当时是新疆地区不容小觑的“土皇帝”。

当蒋介石于1927年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盛世才被任命为临时督办,总揽了新疆的军政大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新疆地处边陲,与苏联接壤,他的政治立场也逐渐向苏联倾斜。

蒋介石虽有心制约,却因地理与力量的限制,只能眼睁睁看着盛世才在新疆一隅,自成一方。

在这期间,共产国际与党中央尝试通过外交途径争取盛世才的中立,甚至是间接的支持。

盛世才对西路军的悲壮命运深表同情,这种同情最终转化为了具体的支援行动。

他命令驻守东疆一线的部队,对红军失散人员进行救助,不仅提供庇护,还派遣汽车沿着迪化至哈密的公路进行巡逻,搜寻并营救那些突围而失散的红军战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7年的5月1日,中共驻新疆代表陈云与滕代远,携带着满载食物和药品的汽车,驱车前往星星峡。

在那里,陈云与李先念紧紧握手,眼中充满了对这位从死亡线上护送一支队伍归来的将领的敬意。

他转达了中共中央及毛主席的深切关怀和慰问,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与希望。

事后,在迪化城内,有人对李先念发问:“先念同志,你是打算前往苏联寻求安全,还是前往延安继续抗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这一选择,李先念几乎未做思索,坚定地回答:“去延安!”

不下马的将军

1937年,飘扬着战争与革命烟尘。

李先念抵达延安的那一天,夕阳如血,大地回暖,迎接他们的是毛主席那慈祥而坚定的目光。

当李先念目睹这位伟大领袖的面庞,见到那双因感慨而微湿的大眼睛时,心中无限的情感涌动。

主席的话语,充满了对西路军苦难的深刻理解与真挚慰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路军虽败,但这并非因为他们缺乏努力。他们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展示了不凡的英勇和顽强,常常饥寒交迫,缺医少药,无弹无食,却依然能与敌拼杀至最后一刻。”

他的声音稍微停顿,然后更加动情地补充道,“那片土地上少数民族众多,人烟稀少,革命基础薄弱,地形复杂,敌人则多以骑兵形式出现,我们多是步兵,缺乏对抗骑兵的战斗经验。正是这些困难,导致我们未能保存更多的革命力量。”

在延安的日子里,李先念不仅深入学习抗日军政知识,还进入了中央马列主义学院,沉浸在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日,组织部门的同志找到他,带来了一个意外的命令:“先念同志,决定让你到八路军一二九师担任营长,你有何看法?”

这个职务变动意味着他从军政委降为营长,跌了整整六级,让人不禁疑惑,这是否是将西路军的惨败归咎于他身上?

李先念没有沉溺于这样的猜疑之中,他简单回答道:“只要能继续扛枪打日军,我无所谓职务高低。”

这样的处理,当毛主席得知后,感到非常气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他眼中,李先念不仅是一位曾为一、四方面军胜利会师贡献力量的英勇将领,也是在无粮无暖衣的冰雪祁连山中,带领一批骨干战士突围至新疆的卓越指挥官。

毛主席对此斩钉截铁地批评说:“这样处理李先念,实在太不公平了!”

李先念的命运轨迹再次因毛主席的亲自介入而转向。

1937年底毛主席在一次深夜的讨论后,决定为李先念布置一项重要的任务,并委托刘少奇传达这一决定。

刘少奇找到李先念,两人在简朴的房间里坐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少奇以坦诚而严肃的语调开始了谈话:“先念同志,主席与我深夜谈及你的未来,中央经过慎重研究,决定让你回到故乡。”

李先念一听此言,心中不免有些震惊,难道是要他解甲归田,告别战场生涯?

他的声音带着不确定的颤抖:“是回黄安的李家大屋吗?”

虽然每一个游子都牵挂着家乡,可心里都不愿离开革命。

刘少奇闻言轻笑,打破了房间里的沉默和紧张,“不,不是回黄安,而是去鄂豫皖边区,河南省,担任军事部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先念听后,如释重负,他的眼眶湿润了,眼前似乎浮现出那片熟悉而陌生的土地,他迅速问道:“那我的任务呢?”

刘少奇正色道:“我要给你强调三点——首先,回到河南后,你要着重抓武装;其次,还是抓武装;最后,依然是抓武装。”

了解到自己的使命后,李先念从延安出发,带领一批精锐的红军干部,跋山涉水,历经艰辛,终于在1938年12月底抵达河南省确山县的竹沟镇。

在这里,他开始了新的斗争章节,成功创建了鄂豫边区的抗日根据地,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注入了新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多年后的1967年,主席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曾经感慨地称赞李先念是一位“不下马的将军”

真是英雄出少年

而其实,在毛主席第一次见到李先念的时候,便认可了他的才能。

1935年6月14日对于李先念而言,可能是他命运的第一次转折。

毛主席与朱德领导的红军军委纵队,历经艰难困苦,翻越了夹金山的峻峭山脊,终于到达了达维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里,一场意义非凡的胜利会师正等待着他们,红四方面军的第9军25师专程前来迎接。

6月16日,一座法式建筑风格的天主教堂内,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准备会见那位在此等候的红30军政委——李先念。

对李先念来说,这是他首次与毛主席等中央高层的直接接触。

毛主席打开桌上的军用地图,这是一张详尽展示岷江与嘉陵江地区的大幅地图,地形地貌一览无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开始发问,语气平和而充满了探询的意味:“岷、嘉两江之间的地区,气候怎样?地理条件如何?那里的人民目前生活状况怎样?”

李先念站在那里,深呼吸一番,然后如数家珍地开始回答:岷、嘉两江之间,地区特点显著,山间平坝众多,物产丰富,人烟稠密。

这里居民以汉族为主,同时也有羌族和藏族的分布,多元文化交织在一起。从军事和后勤供给来看,部队的给养与兵源都不成问题。

而且,从战略地位上讲,该地区东连川陕老根据地,北靠陕甘,南接成都平原,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可攻可守,进退自如,提供了广阔的战略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红军能在此地区建立据点,便可以利用这里作为休整补充的基地,恢复体力,进而再图更大的发展。

当前茂县、北川还在我军的控制之下,应尽快行动,一旦错过时机,再想跨过岷江,难度将大增。

毛主席听着李先念的汇报,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李先念补充道 :来懋功的途中,我们穿越了人迹罕至的地带,偶尔遇到一两个藏族牧民,他们的生活俭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筹措粮食和给养成了一大难题,这对大部队长时间驻扎在此地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再加上大小金川和邛崃山脉的地形,高山连绵,沟谷深邃,山高谷深,溪流湍急,即使是最矫健的战士,也难以在这样的地形中迅速移动,大部队的机动性和补给线将受到极大的挑战。

李先念顿了顿,环视了一圈在座的指挥官们,继续道:而向西北进军,情况只会更为恶劣。

地广人稀,民众基础薄弱,与我们迫切需要的休整和补给条件背道而驰。

因此,考虑到地理的优势、群众的支持以及红军当前急需的休整和未来的战略发展,我建议我们两军会师后应优先向东北方向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岷江和嘉陵江地区,不仅地势较为开阔,而且连接川陕老根据地,资源丰富,更利于我们的恢复与发展。

毛主席听后连连点头,眼中闪过一抹赞赏的光芒。

他深深地看了李先念一眼,满意地说:“好!说得好,李先念,你的见解真是深刻,名不虚传,果真是英雄出少年。”

赴京肩财任,挑重担谋新局

一转眼,新中国成立后,李先念同样未尝卸甲,更无闲暇。

1954年的春天,北京城花开满地,喧嚣之中带着层层的新绿与生机。

正是这个五月,李先念应召赴京,从战火纷飞的疆场步入中央的机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政务院副总理的陈云向李先念递达了中央的重要决定:李先念将担任财政部部长,主管财委第二办公室,负责指导财政、银行、外贸、物价等部门的工作。

在这样一个新的角色面前,李先念感到自己仿佛站在了一个全新的战场上。

他回忆自己长年征战的岁月,直言不讳地向陈云表达了自己的顾虑:我过去长期在战场上,文化不高,缺乏系统的经济学学习,对财政这样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感到无法胜任。

他建议中央重新考虑人选,希望能有一个更为合适的人选来承担这一重任。

陈云听完李先念的诚恳表述后,表情严肃而坚定地回答道:“中央已经经过慎重考虑,我们相信你的能力和潜质,你一定能胜任这一职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陈云的话语中满是信任,但李先念的内心仍旧波涛汹涌。

不久后,毛主席得知李先念已抵京,便电话通知他前往中南海。

在那里,李先念毫不迟疑地向主席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我真的不够格担任财政部长。”

主席听后,面带微笑,语气半是玩笑半是严肃地反驳道:“先念同志,你既然觉得自己做不来,那我们是不是应该请国民党的财政部长宋子文从台湾回来,让他来负责?”

这番话让李先念无言以对,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

沉默了片刻后,李先念坚定地对主席说:“既然中央已经做出决定,我就坚决去干,并且一定要争取干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那刻起,李先念便决定以学习者的姿态重新装备自己。

他开始刻苦自学财政经济知识,不仅咨询专家,还深入实践,通过日以继夜的努力,很快便掌握了必要的经济和财政操作技能。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经济困难时期,李先念在毛主席、周总理的指导下,成功担起了财政部部长这一重担。

他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同应对了那个时代的种种挑战。

参考资料:

李先念:从“小李木匠”到国家主席

翁梯敏

毛泽东点评李先念

常家树

爱枝主编. 当年鏖战急 毛泽东与军事人物的交往[M]. 201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