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寺和庙自古以来便是我国民俗文化与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寺庙一词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到如今已逐渐演变为佛教寺院的泛称。

但是人们一直有一个误区,其实早在很久之前,寺与庙是分开的。那么二者究竟有什么区别呢?寺为何叫寺,庙又为何叫庙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寺的起源与演变过程

最早的寺其实是指官府,也就是官吏办公的地方。

《汉书·元帝纪》中曾说到:“瑰败豲道县城郭官寺及民室屋,压杀人众。”还有《风俗通》中说道:“今尚书、御史、谒者所止皆曰寺。”

这其中的尚书、御史都是古代官职的称呼,所以从上述两句话就可以看出,最早的寺就是与官府相关的,而并不是烧香拜佛的地方。

我们在电视剧或者小说里经常会听到“大理寺”“鸿胪寺”这样的称呼,其实就是官府。比如大理寺便是古代进行刑罚或者办案的地方。唐孔颖达疏:“自汉以来,三公所居谓之府,九卿所居谓之寺。”意思就是从汉朝以来,便有了“九寺”“九卿”的说法,一直沿用到了各朝各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九寺”其实是指一个整体的机构,但里面又细分了很多个,每个寺分别掌管着钱财,粮食,刑狱,保卫、礼仪、珍宝等事物,各司其职。

而“九卿”则是掌管“九寺”的官员职称。在古人的机构设置中,高级的长官称为“卿”,比高级的低一点的便称为少卿。例如甄嬛传中甄嬛的父亲甄远道便是大理寺少卿。

“寺”到东汉开始,便有了新的身份。宋代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六就有记载道寺与佛教的渊源。

相传在永平年间,汉明帝命令羽林郎蔡和秦景等人出使天竺,取回佛经40多卷以及释迦牟尼佛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并且那时还带了两位高僧回朝弘扬佛法,当时高僧所下榻的地方便是洛阳的鸿胪寺。佛经由白马驮来,在洛阳便专门为这些僧人修建了寺院,也就是后来的“白马寺”。

有了这样的做法,之后再来到中国的僧人便都被安排在寺里居住,就连本国僧人也开始住在寺里。于是寺便逐渐由官府转变为弘扬佛法以及僧人居住的地方。

随着佛法被人们渐渐熟知,佛教也在中国盛行,与此同时,寺也越来越多。此后到了清朝,仍旧能听到“大理寺”这样的官署机构。

例如清代王士禛《香祖笔记》卷十一就曾提到:“今九卿自大理、太常以下宫署皆名曰寺,沿东汉之旧也。”但其实大部分寺已经改变了名称又或者机构职能已经慢慢淡化了。

寺除了弘扬佛法供僧人居住,到后来也可以泛指祠堂或者其他宗教教徒礼拜讲经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汾水》中写道:“水出界休县之绵山,北流迳石洞寺西,即介子推之祠也。”文中所说的寺便是指的祠堂。

《宋史·外国传六·高昌》中也记载:“复有摩尼寺,波斯僧各持其法。”讲的就是波斯教徒传播宗教的事情。

总的来说,寺虽然最早是官府办公之地,但随着佛教传入中国,慢慢的寺也就成了人们心中的烧香拜佛之地了。

二、庙的起源与演变过程

那么“庙”的起源比起“寺”来说就更早了。庙最初并不是如今供奉神明的地方,最早是帝王和贵族用来供奉先祖神位的。《说文解字》里提到:“庙,尊祖先貌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晋人崔豹的《古今注》也提到认为庙与貌谐音,在这里可以看见先祖的容貌。

所以古人便把供奉先祖的地方称为“庙”。现如今网络上盛行谐音梗,殊不知其实我们的老祖宗在以前就已经玩过了。

由于“宗”在上古时期也是祭祀祖先的宫室,所以最初的庙也被称为“宗庙”。

《诗经·大雅·思齐》里说:“雝雝在宫,肃肃在庙。”意思就是在家庭中保持和睦,在宗庙要恭敬。可见诗经中很早就提到了宗庙这个概念。

还有《诗经·周颂·清庙》中有提到“清庙,祀文王也。周公既成洛邑,朝诸侯,率以祀文王焉。”讲的就是周朝人在宗庙中祭祀祖先时的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周的祭祀制度中有一个规定,等级不同,可以设置的宗庙的数量也是不一样的。“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

到了秦汉时期以后,祭祀鬼神的制度以及宗教理论体系的完善,庙也就不单单指宗庙了。

在《史记· 封禅》书中,司马迁记述了当时庙祀之盛,“ 雍有日、月、参、辰、南北斗,荧惑、 太白、 岁星、填星、辰星 、二十八宿、风伯、雨师、四海、九臣、十四臣、诸布、诸严、诸述之属,百有余庙。…… 而雍管庙亦有杜主。杜主,故周之右将军,其在秦中,最小鬼之神者。各以岁时奉祠。 ”

这里的参、辰、南北斗指的是二十八星宿,荧惑以前指的是火星,太白是金星,岁星指的是木星,而填星指的是土星,辰星则是指水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风伯、雨师、四海则是代表风神、雨神和海神;布、严、逑又分别指祭星、道路、沟渠之神。

从古籍中可以看出,祭祀的对象已经不单单是先祖了,而是各种神明星辰或者又是对人们有贡献的人。

前不久在网络上红极一时的福建游神活动,便是最好的体现。在福建泉州,有“文庙”“关岳庙”“妈祖庙”等庙还保留着,还有全国各地的“城隍庙”“土地庙”“龙王庙”“山神庙”等等,都表明了庙中祭祀对象的变化以及“庙”文化的大力发展。

就拿福建游神活动来说,他们庙里祭祀的神明不是说凭空想象捏造的,这些人物都是在历史上对当地人民有过突出贡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例如妈祖娘娘,便是在公元987年因救助渔民而不幸遇难。由于她生前经常帮助渔民并参与救援活动,在她死后,当地百姓感念她的恩德,便为她请命封神。最终她盛装“升天”,从此作为海上保护神护佑一方百姓平安。

所以说庙的祭祀文化不仅可以反映出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对那些优秀品质和精神的认同与赞扬。

三、寺与庙的区别

前文大致介绍了寺与庙的起源与发展,对于寺与庙相信大家也有了具体的概念。那么寺与庙的具体区别是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一个便是供奉对象的不同。上文说到,寺受到佛教影响,逐渐作为烧香拜佛之地,那么寺里供奉的一般就是我们所说的佛菩萨。相信去过寺的人都知道,一般我们拜的就是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普贤菩萨等等。

而庙里供奉的则是神明,例如妈祖、关公、玉皇大帝、土地公、龙王等等,这些神明在我国传统文化以及神话故事中有所出现。

第二个便是建筑不同。从规模上来说,寺的规模总体上来说要比庙大很多,这里不止供奉着佛菩萨,也是僧人们修行、弘扬佛法的地方。有的寺院规模宏大,有些十几座殿堂,人们八根一般从天王殿、大雄宝殿开始,依次顺时针往后,绕一圈再出来。

而庙的话多数为民间场所,有时也是道教活动的地方。规模往往非常简单,只有一座神像,里面还有一些灵牌、香炉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风格上来说,寺的建筑风格受印度影响,大多数是攒尖样式,还有钟楼、鼓楼等建筑。

进过寺里烧香拜佛的人一定会有这样的感受,红墙砖瓦,五颜六色,壁画纷呈,美不胜收。

而庙是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建筑与我国传统房屋相似,同时色彩没有寺那么明亮,多为黑、白、灰等颜色。

这与我们平常所见的道士的衣服颜色以及道教文化中的阴阳八卦也有所关联。

第三个便是礼仪不同。寺主要是佛教礼仪,寺里拜佛时讲究庄严、肃穆的氛围,并且所用的贡品多为花果,寺里的礼仪用具也是香炉、转经筒、莲花座、经幡等。

庙里氛围就没有这么严肃,贡品多为酒肉,并且在庙里祈福问事大多是投杯抽签的形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比如前不久在新闻上,福建游神时问杯得出了妈祖爱喝霸王茶姬的结果。庙里所用的礼仪器具则是以灵牌、签筒、签文等为主。

当然,寺与庙的区别不仅仅这三个方面,还有建筑位置、起源时间、建筑名称、信仰内容等多方面的区别。

而寺与庙的文化发展碰撞,不仅展示了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展示了中华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与气度。

结语

寺与庙本质上来说大不相同,而对于人们来说每个人的信仰也有所不同。选择什么样的祭祀方式,或者是选择去寺里还是去庙里,都可以。只不过以后可得注意两者之间的不同,以免用错了方式,那就得不偿失了。

参考资料:
抖音百科
中国知网——谈寺与庙的区别及其发展演变过程——韦峰、徐维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