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李国 通讯员丁会

从一线工人到行业专家,全国技术能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技能专家、西南油气田公司重庆气矿采气工王川洪,深耕生产一线24年,先后解决气田生产技术难题80余项,多项革新成果在行业内普遍推广,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000余万元。

今年,王川洪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带着择一事、终一生的坚持,他将继续为保障能源供应贡献自己的力量。

1999年,19岁的王川洪从技校毕业踏入了五百梯气田。这片新开发区块,虽然远离繁华的重庆,自动化程度高且工艺设备先进,却未能阻止他追求卓越的决心。

初来乍到,王川洪面对着单调的井站生活和与外界隔绝的孤独。然而,一次调压阀故障的处理经历让他意识到,大事皆由小事累积。那次,一个看似复杂的故障,在维修人员简单地清洗安装后便得以解决,让他深感惭愧。

从此,王川洪决心从基础学起,不怕繁琐,不怕困难。他积极参与场站检修,不懂就问,不会就学,直到彻底理解站内设备的运作原理。他的努力和坚持终于在一次紧急情况下得到了回报。

当时,脱硫塔的进气阀因雨水锈蚀而卡阻,面对即将停产的危机,王川洪凭借对阀门结构的了解,巧妙地用榔头敲击阀杆,成功打开了阀门,化解了危机。

“这一敲,于我而言,意义非凡。”王川洪回忆道,那次经历不仅成功解开了故障的阀门,更驱散了他内心的迷茫与纠结,为他注入了无比的自信,也点亮了他前进的道路。自此,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职业方向。

在后续的职业生涯中,王川洪始终秉持着将“小事”做到极致的态度,同时也不断追求个人能力的提升。他广泛阅读专业书籍,与同事深入交流,不断汲取新知,更是积极进修石油工程专业的专科、本科课程,系统学习了创新理论以及三维建模、软件编程等技能。

带着钻研、好学的态度,王川洪快速成为一位专业技能精湛、综合能力突出的复合型技术工人。

在王川洪眼中,压力是成长的“催化剂”。

2006年,他接任南雅站站长一职,面对着52口气井和日产气量高达260余万立方米的重任,王川洪迅速适应了这一角色,成为了站内流程的“活地图”。仅仅一周时间,他便对站内近500只(台)的设备、阀门以及管线设计参数了如指掌,同时对于周边环境和应急处理也做到了游刃有余。

与此同时,王川洪还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经验和技能,通过现场演示、导师带徒等方式,帮助同事成长,并不断拓展培训项目,完善设施,先后开发了二十余项培训项目和50余个课件,培训了6000余人次。他的努力也获得了回报,《采气工技师》教材获得集团公司一等奖,个人也荣获多项荣誉,培养选手中16人获得国家级、集团公司级技能竞赛奖牌,23人在企业级技能竞赛中获奖,另有32名选手在公司各级技能竞赛中获奖。

在工作中,王川洪还秉持“解决问题就是最好的创新”的理念。2023年1月6日,在华北油田举办的集团公司第二届创新大赛上,王川洪作为《天然气场站阀门内漏检测及碳减排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率队荣获一等奖。

该项目现场应用后,预计每年经济效益超千万,同时减少环境污染和安全风险,为阀门监控提供有力支持。王川洪深知团队力量之重要,作为采气技能专家工作室骨干,他带领团队攻克多项生产难题。如研发的“蒸汽换热装置”年节约费用近500万元。

同时,他还针对高含硫气田水合物冻堵问题,整理近十万个数据,形成基于地温的水合物预防和防冻剂加注方式,降低冻堵概率90%以上。在气井泡排工艺中,他提出“一井一策”具体做法,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年节约防冻剂加注费用200余万元……

王川洪的技能之路充满荣光,他34岁成为高级技师,35岁被聘为企业级技能专家,38岁荣升集团公司技能专家。拥有12项国家专利,发表论文20余篇,编写的教材成为行业标准。

王川洪表示,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产业工人,他将继续磨炼专业技能,敢于锐意创新,努力干好每一个工作细节,为推进新时代能源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与智慧。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