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新京报报道称,记者卧底北京多家茉酸奶门店,发现存在使用过期食材、篡改甚至不贴效期标签、偷工减料等问题。同日,#茉酸奶#、#茉酸奶换标签续命 水果馊了才肯扔#等话题冲上微博热搜。

5月27日下午,茉酸奶发布致歉声明,称针对涉事加盟门店,茉酸奶总部已经安排即刻闭店,并将永久与其解除合约。茉酸奶相关负责人回应南都湾财社记者称,四家涉事门店已经闭店。

南都湾财社记者致电四家涉事门店,其中三家门店工作人员表示不会使用过期食材,一家门店未能打通电话。此外,南都湾财社记者致电涉事门店所在属地市场监管局,其中,北京市石景山区市场监管局回应称,上午已经收到舆情反馈了,目前正在处理;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管局回应称,执法工作人员已经到现场介入调查了;海淀区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会由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去处理。

茉酸奶多家北京门店被指

存在使用过期食材、篡改效期标签等问题

据新京报5月27日报道,记者于今年4月-5月卧底了茉酸奶在北京的三家门店,分别是石景山万达店、伊藤洋华堂店以及华宇时尚购物中心店。记者卧底发现,茉酸奶石景山万达店和茉酸奶伊藤洋华堂店均存在使用过期食材的问题,如伊藤洋华堂店被曝光使用过期一个多月的蒸煮青稞,门店店员表示“喝不坏,能喝坏呀?顶多拉肚子,拉肚子还得以为太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新京报

三家茉酸奶门店还被指存在更换甚至不贴效期标签的情况。茉酸奶的原料效期表规定,芒果、凤梨、火龙果、草莓等水果切制放入盒子后,效期为4小时,过期须立即报废。报道称,在盒子里的水果没用完却已到报废时间时,石景山万达店工作人员就采用更换效期标签的方法;伊藤洋华堂店门店存在使用隔夜草莓和菠萝、不贴效期标签以及偷工减料的问题;华宇时尚购物中心店则被指在榴莲果泥、烤蜜薯等原料过期两三天后仍继续使用,门店店员称,“我问过店长了,她说没事就没事了,早上过来闻了。”

报道称,记者在今年2月还卧底了茉酸奶华熙LIVE·五棵松店,该门店存在使用变色牛油果等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新京报

涉事门店回应称门店不会使用过期食材

属地市场监管局介入调查

5月27日上午,南都湾财社记者致电以上三家涉事门店,茉酸奶石景山万达店工作人员回应称,可以保证门店使用的食材都是没有过期的,“因为我们自己也喝,我们也不可能用这种劣势产品”。茉酸奶伊藤洋华堂店工作人员回应称,门店食材都是安全新鲜的,不存在使用隔夜食材的情况,“我们都会张贴有效期标签,每天(企业)会检查的,我们还要上传每日任务的,早上、中午、晚上都要上传的”。茉酸奶华宇时尚购物中心店工作人员表示,保证原料是新鲜的,“我们每天都会打效期标签,正常制作”。5月27日下午,南都湾财社记者致电茉酸奶华熙LIVE·五棵松店,电话未能接通。

同日,南都湾财社记者致电涉事门店所在属地市场监管局,其中,北京市石景山区市场监管局回应称,上午已经收到舆情反馈了,目前正在处理;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管局回应称,执法工作人员已经到现场介入调查了;海淀区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会由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去处理。

茉酸奶:

企业已经第一时间即刻进行整改

四家涉事门店已经闭店

5月27日下午,茉酸奶发布致歉声明,声明中,茉酸奶称对此事高度重视,并在第一时间内成立了内部专项稽核小组,经核查、核实,上述三家涉事门店严重违背了茉酸奶所提倡的“食品安全”理念,在日常运营中均未严格执行茉酸奶总部的运营操作和培训标准,企业已经第一时间即刻进行整改。

茉酸奶称,针对涉事加盟门店,茉酸奶总部已经安排即刻闭店,并将永久与其解除合约,此外,还将对全国所有门店的“食材存储、食品效期、水果保存”等问题再度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实现线上周报和月报核查,并对所有员工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后 续,企业也会严格按照相关政府部门的要求进行落实和跟进。

同日,茉酸奶相关负责人回应南都湾财社记者称,四家涉事门店已经闭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关:

今年被吐槽为降价而缩减容量

回应称消费者反映大杯型喝不完

茉酸奶是定位中高端的知名现制酸奶品牌,品牌创立于2014年,所属企业为上海伯邑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窄门餐眼显示,截至5月27日,茉酸奶共有门店1546家。茉酸奶小程序显示,饮品价格在18元-31元之间。

2023年是茉酸奶为人熟知的一年,同时也是其陷入舆论争议的一年。当年7月,茉酸奶官方公众号曾发布一篇榴莲奶昔定价的问卷调查,价格选项分别为68元、88元、108元以及“我不买”,茉酸奶也因为这件事被网友吐槽为“酸奶刺客”。 针对产品定价问卷引发的争议,茉酸奶发声明称接受监督批评。

南都此前报道,今年3月,不少消费者在社交平台发文称,茉酸奶杯子变小了,但价格依然很贵。有网友吐槽称,茉酸奶“大杯变小杯,价格还是没变”。3月8日,茉酸奶相关负责人回应南都湾财社记者称,此前,消费者们反馈称,之前的杯型太大且酸奶奶昔极具饱腹感,较大比例消费者表示喝不完,感觉有点浪费,因此,品牌对杯型做出了调整。该负责人还表示,缩减单杯容量后,价格也相应下调了。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冯家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