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真快,马上就是6月份了,又是一年毕业季了。而随着6月份的到来,酷热的三伏天也快要拉开序幕了。

因为老祖宗说了“夏至三庚数头伏”,即夏至节气后第三个庚日就是“三伏天”了,这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夏至节气的临近,在民间也有“夏至端午前,叉手种田年”的说法,那它是什么意思?今年是夏至在端午前吗?又有什么说法呢?一起来看看!

(1)今年夏至和端午分别是哪天?

在古老的农耕文化中,很多的节日往往和节气都是与农事紧密相连,只因在古代都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来安排农事的,而夏至与端午,作为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在农耕时代就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们先来看看夏至节气,它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个节气,在每年的公历6月21日或22日,当太阳到达黄经90度时,即为夏至。而今年的夏至节气就是在6月21日,农历是在五月十六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夏至节气当天,由于太阳几乎直射赤道,因此在北半球的白昼时间达到最长,夜晚时间最短,之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天时间逐渐变短,夜晚时间变长。

也是从夏至节气后,气温逐渐升高,等到了三伏天的时候就是一年中最热时。而今年的三伏天是从7月15日开始,一共是40天,直到8月24日才出伏。

再来看看端午节,它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在民间也叫它端阳节、重午节等,时间是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在民间的说法有很多,但是现在比较广泛认可的一种说法,就是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习俗丰富多彩,包括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这些习俗不仅增添了节日的氛围,也寄托了人们对于健康、平安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由于端午节是传统节日,是根据农历来的,因此它在公历每年的时间是不同的,而今年端午节就是在6月10日。在民间也把它称之为“早端午”,即较往年来得有点早。

(2)“夏至端午前,叉手种田年”,是什么意思?

这句谚语,简洁而生动地描述了夏至与端午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于农事活动的影响。虽然夏至是根据阳历来的,其时间基本不变是在6月21日前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端午节是根据农历来的,其在阳历的时间波动很大,每年的时间都是不同的。但是端午节和夏至节气也是相隔不太远的,像今年端午是在6月10日,和夏至节气就是相隔10天。

而谚语“夏至端午前,叉手种田年”的意思是说,夏至节气是在端午节前面,那么这一年便被认为是风调雨顺的丰收年。农夫们可以轻松地耕种农田,无需担心自然灾害的侵扰。

这里的“叉手”一词虽然有点夸张,但却形象地表达了农夫们悠闲自得、从容不迫的劳作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民间还有一句类似的说法,比如“夏至端午前,背手种农田”,这里的“背手”一词与“叉手”相似,都是用来形容农夫们轻松自在的劳作状态。那这些说法有没有依据呢?

类似这样的谚语在民间还有很多,而它们都是古人对于自然规律和农事活动的深刻认识。在农耕社会,天气对于农作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古人的长期观察经验就是,在夏至节气之后紧接着就是雨季了,而如果夏至节气比端午节先到了,那么就预示着后面的雨水比较充足,这样秋天的庄稼便能够得到充足的雨水滋养,从而有一个好收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端午节作为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也往往与雨季的到来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当夏至日在端午节前面时,人们便认为这是一个好兆头,预示着后面的雨水很多,所以接下来将会是一个丰收年。

意思就是说夏至比端午先到,这个是好兆头,但如果夏至比端午节后到,那就不是好事了。在民间就有“端午夏至前,必然是灾年”的说法,认为先端午,然后才夏至节气,这样的年份就收成不太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非常不巧的是今年就是先端午,然后才是夏至节气,并且端午和夏至节气相隔的时间还比较远,在民间有“夏至端午远迢迢,大水要做两三潮。”的说法,认为后面容易出现大的洪涝灾害。

而夏至节气前是芒种,这两个节气都是一年中最忙的时候,人们需要忙着收割成熟的麦子、种植秋天的庄稼等。如果此时的雨水多,那么就会影响收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大家也不要太担心,今年的我五月份确实是雨水有点多,但并不意味着后面的雨水也多。而且时代不同了,农民不再像过去那样完全是靠天吃饭了。所以即便今年是端午夏至前,也未必就是“灾年”了。

而且在夏至之后,紧跟着就是雨季的话,那么对于刚种的秋季的庄稼来说,正好是需要雨水的时候,只要是不发生特大的洪涝灾害,那这样秋天的庄稼也能有个好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