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烟绿染田,樱树成荫,黔山秀水好风光。漫步在威宁县秀水镇中海村烟田坝子上,四周的机耕道犹如光洁的绸带连接着村庄和田地,道路两旁栽种着一排排樱花树,树枝郁郁葱葱,装点出田间小道的浪漫景色,樱花盛开之际,这里便成了游客的拍照打卡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威宁县秀水镇烟田坝子。韩勇摄

田地里成片成行的“烟叶绿”呈现在广袤的土地上,长势喜人,烟农们正穿梭其间辛勤劳作,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一副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烟地里徐徐展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烟农在烟田里劳作。韩勇摄

地处乌蒙腹地的威宁,曾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之一。谈起过去的威宁,人们曾这样说“一日三餐吃洋芋,下雨一身泥天晴一身灰”,更别提距离县城50公里的秀水镇中海村,收入来源单一、种植作物效益低、基础设施条件差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原因。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随着烟叶生产的快速发展,烟草行业的大力投入,烟叶生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服务烟农的能力不断增强,烟农的种烟收益得到了稳定保障,烟叶自然成为了当地脱贫致富的“主心骨”,深度贫困地区乡村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几十平的泥巴墙瓦房,到几百平的大平房、大院坝,房子越来越宽阔,装修也越来越漂亮时尚,农村容貌焕然一新,烟农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幸福,慢慢从基本的生活满足变成了惬意的享受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海村现照。韩勇摄

走进秀水镇中海村老烟农马关宇家小院,宽阔干净整洁的院落映入眼帘,屋内沙发、电视机、饮水机等家具家电一应俱全,原来的泥巴墙瓦房被拆除一部分,当作牛圈。“早先年技术不好,烟卖不了好价钱,不敢多种,后面烟站指导我们怎么种,带着我们收完烟后种绿肥,既改良了土壤又可以割来喂牛,提高了烤烟品质,节约了饲料成本,收入增加了,生活也越来越好。”子承父业,从小就帮助父母种烤烟,如今已经独自种植三十多年烤烟的马光宇深有感触。现在常年种植12亩左右烤烟,家里养三、四头牛,一年种烟和养牛能带来10万左右的收入,既不用常年外出奔波,又能照顾家中的孩子和老人,提到辛苦养育的儿女已经毕业开始工作,脸上更是洋溢着笑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在喂养牛。卯飞摄

类似的情况在当地随处可见,有着丰富种烟和养牛经验的烟农马关田算起近年收入笑得合不拢嘴:“每年收完烟就种20亩的绿肥,再加上点包谷杆就足够养牛,能节约1万多的养牛饲料成本,卖完烟再卖4头牛能有个13万左右的收入。”卡里有钱、心里有底是种烟带给老马的最大安全感,谈到家里修起的三层楼房,子女已成家立业,今年打算靠13亩烤烟和养的11头牛,挣钱买辆小轿车享受享受,马关田对未来的生活信心满满。

“烟农每年10月份收完烟,利用烟叶种植空档接茬绿肥改良土地,保证烤烟的产量和品质,稳定卖烟收入。来年把绿肥收割了喂牛,降低养牛成本。然后将牛粪便堆放发酵成农家肥与有机肥一起施用又种植烤烟,既省下了不少种烟肥料钱、养牛成本,又解决牛粪便污染环境问题,形成经济环保的良性循环。”秀水烟叶站卯飞副站长介绍道。据了解,中海村烤烟面积一直保持在2000亩左右,一百多户烟农占中海村村民户数的三分之一,每年卖烟加上养牛收入在1千万元以上,占整个村经济收入的50%以上。年复一年,“烤烟—绿肥—养牛—烤烟”的“烟饲”循环模式,让中海村烟农种出了美好生活,钱袋子越来越鼓,日子越来越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收割绿肥。陈伟摄

中海村是依靠烤烟产业助力烟农靠烟共富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威宁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落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助农增收作为稳定烟农烟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突出烟叶生产关键技术落地,把好二十多万亩烟叶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作为基本盘,为烟农铺就“金叶共富路”,按照“以烟为主,多元发展”的思路,以烟为主,配套发展肉牛养殖等产业,确保1万多户烟农收入有保障,烟农致富的底气越来越足。(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