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世纪80年代《西游记》两大英语全译本的发行,《西游记》译介首次得以向英美国家展示整体的、全方位的西游知识。与此同时,根据改编的影视剧、动画片、舞台剧、音乐、网络游戏等文艺作品得也开始逐渐流行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游记》的英美本土化转向

概言之,《西游记》在英美世界的本土化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译介本土化的启蒙期据自身文化背景和时代精神的要求,对外来因素进行重新改造与重新解读和利用,一切外来文化都是被本土文化过滤后而发挥作用的。

这些新理念证实一个事实:如果没有如同《西游记》这样成功的译介在域外文化体中的惯性影响,英语文化就不可能接受并发展成一个强大,包容的多元文化系统,就不可能吸收外族博大精深的知识,培育全面的文化素养,更不可能在全球确立今天的强势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这一过程中,《西游记》译介和英语文化之间的相互需求性和依赖性不断得到强化,最终,在英美世界这个强势的多元文化系统中,《西游记》译介顺理成章地走进英美社会,扮演着应有的角色,并展现出其强大的适应性与生命力。

另外,《西游记》自成书以来的四百余年中始终热销,从未像很多其他名著一样在中国国内出现极端文化迫害时遭到一时禁绝,这足以说明该文学产品的气质切合中国文化的统一性,这种温和的,易被接受的代表性品质显然有利于《西游记》最有可能适应英美文化系统的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尽管《西游记》译介在英美文化系统中尚处于非原创的地位,但这种适应性需求见证了《西游记》在百余年间的译果累累、销量看涨、长盛不衰,也反过来证明《西游记》中富含英美人感兴趣的重合点,为其实现英美本土化提供了发展的可能。

随着中西方译介学语言水平的提高、跨文化交流的频繁深入和知识储备的增强.信息再传输和意义转换的忠实程度和异化程度愈发提高,译介的可接受性和通顺性逐步得到认可,其本土化的译介需求也得到相应满足,最终持续拓展了《西游记》在英美世界的译介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游记》内容丰富,声名远播,早在16至17世纪就以非英语的形式流传海外,这个隆盛的名声足以使英美译者慕名而来,欲端其详,求窥一二。当译者个体的需求上升到更大的读者群体的需求时,个体的、偶然的行为就发展成了社会的、必然的结果。

而令人感到神奇的是,不管译介形式怎样、结果如何,英美读者总能从中找到喜闻乐见的话题和兴趣,进而产生更加旺盛的译介需求,以致《西游记》的译介活动连绵不绝,佳作众多,并屡屡被各版《大英百科全书》维基网络百科全书等所提及、收录和评价。

《西游记》的本土化译介需求

《西游记》能在英美国家落地生根,归根结底还是受众广泛参与和普遍认可的结果,而受众参与的对象就是琳琅满目的译介和非译介作品。

这些译介成果在英美文学内部经过一系列的冲突和协商后,激起了受众的兴趣并广为传扬,最终发展成为拥有广泛受众的一种文学集合,即一种全新的、独立的本土化产品,使中国文学与英美文化的关系呈现出立体感和复合感,推动《西游记》在英美世界发挥文化影响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个比方,译介就好比移植手术,一部《西游记》译作就像是将一个人体器官由一个中国人生命体移植入另一个英美人生命体,该器官必须发挥通用机能,适应新的生命环境,展现应有的生理功能,服务于新的生命体。

故而,《西游记》译介尽管出自中国文学,但在范畴和功能上当属于英美文学,如果只是为了表示区分文学素材来源,可以特意将其划归为英语文学中次一级的翻译文学或世界文学,以示非原创的纯文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英语世界参与翻评和接受的漫长百余年间·这些品种繁多、版本各异的(西游记》译介作品将英美文学传统和东方文明特质有机结合,在英美文学领域开辟了一个内容丰富,别具一格西游记)。

尽管《西游记》的译介作品数量多达60种以上,出发点、目的性、价值观和审美观等花样百出,但是,只有从英美的文化立场上才可以衡量和欣赏它们的内容,特点,质量和效果等,随着译作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不断积累以及其本土化影响的不断扩大。

参考文献

【1】乐童云.陈跃虹.王宇根。等,比较文学原理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李梓新Julis Lovell:把费选和张爱玲带进~企鹅经典”[EB/OL],(2017-11-06)[2021-05-01];
【3】王销等;概论(西游记)在英美世界的本丰化喙起;
【4】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2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王镇,何帆西天万里通(西游记)在英美的传插研究[M]。北京:人民出限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