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舟灵溪,寻古龙潭

灵溪河上游是一片静谧的壶天。从自生桥沿河而下,一路水势平缓,青山夹岸,碧水映天,鸟飞鱼翔,野趣横生,清新明丽,景色怡人。“渔舟不负武陵春,举网东江得巨鳞。”灵溪河历来物产丰富,“两岸青山似眉黛,锦鸡飞过野鸡啼。”飞泉天外落,独鹤岭边来。河岸的丝柳瀑布是当地著名的“网红”打卡地。高处飞泉叠出,越过层层台地,犹如徐徐倒出的白香槟,依次溢满层叠的高脚杯。飞瀑在布满山墙的苍翠青苔映衬下,注入灵溪。河水碧透,白云倒映,这就是土司王城的水云间!谢圃长潭长两里,河面宽阔,水势泱泱,相传彭翼南土司为东南抗倭曾在此操练水军。岸边是谢圃土家山寨,彭明辅土司曾在此建谢圃公署,他“晚年退居林下,受阳明之学”。在谢圃附近灵溪河两岸崖壁上,已发现八处石刻题铭,记录了土司与家眷、友人们徜徉宴乐的美好时光。碧花潭岸边密林中的碧花山庄曾是土司休闲娱乐的庄园之一,山清水秀,是体验世外桃源般返璞归真的闲居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灵溪河

灵溪河下游别有一方宁静的山水世界。自老司城码头顺流而下,到哈尼特大桥,一路约十七里水道,宛如一条温润的碧绿玉带,澄澈一色,两岸群峰林立,古木苍翠,飞瀑流泉,溪水潺潺,享有“小三峡”美称。一路风景如画,舟在水上行,人在画中游。沿岸分布有八部大神庙遗址、“美女梳头”山、观音阁遗址、土司钓鱼台遗址、祖师殿、龙洞瀑布、龙洞、榔溪瀑布、吴王洞、云蔼山、龙潭城遗址等景点。过了祖师殿码头,水面渐阔,河水渐深。沿途山重水复,峰回路转,水流却很平缓,清幽雅静,柔波荡漾,波光粼粼。曾经“水夹雷霆,山映苍茫”的土司运河凶险又狂野,屡次运输金丝楠木进京修建紫禁城,而今何以如此平静而柔情?!千山迎过客,两岸伴轻舟。距老司城码头约四公里处,灵溪河与榔溪河交汇,榔溪瀑布从东岸高处“飞流直下三千尺”,让人瞬间融入“千寻匹练悬岩落,一道银河到海长”的诗情画意里,不由地遐想当年唐伯虎溯沅江、酉水、灵溪河,游老司城,应到此观光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泛舟灵溪

榔溪瀑布往下约两公里处的云蔼山下,有一高出水面十余米的半圆形大片台地,地名弄塔,即土司王城龙潭城遗址所在地。据考古发掘,遗址堆积中最早发现商周时期的文化层。唐末溪州部族首领吴着送(又称吴著冲)的地盘即以龙潭城为中心。五代后梁开平四年,彭瑊任溪州刺史,与吴战而胜之,彭氏世领溪州。龙潭城是溪州彭氏政权八百年历史的“续命”之地。宋开宝四年,彭允林刺史倍感宋廷压力,迁治所于此。熙宁九年,彭师晏刺史如约将治所由此迁出。百年龙潭城时期,波云诡谲,溪州彭氏政权危机四伏,一度岌岌可危。先是彭氏内讧,元气大伤,势力式微;后逢王安石变法,与苏轼兄弟“相爱相杀”的章惇“开边湖南”,宋廷加强对西南地区管控,彭氏政权的战略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开宝六年、天禧元年、至和二年,双方因铜柱或彭氏内争先后发生了三次战事。嘉祐二年,“五荐三苏”的雷简夫兵讨溪州刺史彭仕羲,双方终以和解,勒铭于崖称“红字碑”,宋廷责令辰州府归还溪州铜柱。

龙潭城遗址涯灌葱茏,水流依旧沧浪,两岸山高林密,人迹罕至,唯有灵溪河水道可以通行。水天山色如旧,人马镝声俱绝。记录五代时期彭吴争霸历史的吴王洞无恙高悬,“吴王晒甲”的故事至今流传,彭宋鏖战所凭借的山高河险依旧,曾经金戈铁马的一代代雄主们“而今安在”?往事越千年,远去了历史的波澜壮阔,眼前的灵溪河如此风平浪静。碧水浩渺连天际,青峰叠翠入重霄。闲云悠悠,河水澹澹。天光与云影辉映,碧水共长天一色。泛舟于此,心神荡漾。逍遥无处觅瑶琴,且对故城思古人。周郎顾否?抚一遍长河之吟。文君知否?拨一段金凤求凰。杨意逢否?望湘水凌云以期。钟期遇否?奏一曲流水高山。

龙潭城自带王者气势,前后绝壁,地势险峻,水深莫测,山高为障,断岸千尺,飞鸟难渡。看水天一色,听风起瀑落,凝望王城沉睡的轮廓,任风吹远历史曾经的波澜壮阔。远离喧嚣,放空心思,“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静水深流,波澜不惊,随波逐流,“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遥想当年东坡先生舟游赤壁,“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睹龙潭遗址,望天外浮云,俯仰之间,念百年王城、千古英雄烟消云散,叹人生之须臾,羡长空之无穷,欲携飞仙以遨游重霄,访风景于万马群峰……苏子曰“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今荡舟灵溪,听山间鸟鸣,观林间翠色,享水上清风,诚如东坡语“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悠然心会,思之释然,兴尽而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龙潭城遗址

一路轻舟,过了哈尼特大桥,前方出现一座水坝,方知“高峡出平湖”,沿途所见溶溶澹澹的一汪澄绿,原来是为漂流筑坝而蓄水成湖。再往前,就是费孝通先生题词、蜚声全国的猛洞河“天下第一漂”起点“哈尼宫”了。

老司城遗址完整体现了古代中国土司文化、土家文化,并为之提供独特见证,恢宏而神秘,至今仍有不少待解之谜。

其一:老司城选址之谜。相传,土司王当年根据堪舆学选址于此。老司城前方群山自东北至西南朝向老司城,呈万马奔腾之势,“万马归朝”,寓意溪州尽向土司王城朝拜。唯城东一山飞崖角“逆行”,当地有“万马归朝司城,飞崖刺破青天”的民间传说。依山傍水的老司城还有“龙凤呈祥”“三星照耀、太平盛世”之说。老司城山势地形特殊,由此也折射出古人遵从自然的朴素哲学观。

土司王抑或为了军事防御选址在此。土司时期,优越的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军事防御作用。北宋中期,彭氏政权式微。加上王安石变法,“开边湖南”,使其受到钳制,战略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被迫沿河上溯,向酉水支流灵溪河地区收缩。这里地势险要,山峻水险,形成天然军事屏障,易守难攻,且交通不便,远离辰州府,有更大的自由度和生存空间。靖康之变后,宋金激战,南宋朝廷内外交困、无暇西顾,彭福石宠刺史高瞻远瞩,择机迁址,韬光养晦。

其二:老司城兴盛近六百年之谜。在政治上,建立了严密的地方治理体系,与朝廷关系和谐。尽人臣之道,急国家之难。永顺土司屡次应朝廷征调平叛定边,为明朝廷修建紫禁城进献金丝楠木。选贤用能,历任土司王普遍优秀,治理能力较强,且爵位世袭注重考察继承人身体素质。老司城时期,有十二位土司王在位时间超过二十年,其中七位超过三十年。在军事上,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使内乱不能起,外患不易入,并建立了一套严密的军事防卫设施体系,凭借天险,构成了天然的坚固防御,易守难攻。据载,老司城四周曾设“八关一口一界”,常年派兵驻守。在思想文化上,土司辖区长期实行封闭政策,宣传王权神授,巩固权威。如彭元锦土司在《关帝庙铜钟铭》中称“蒙神节降护持”“保之役十一战十一胜”。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梯玛神歌”这部中国土家“荷马史诗”的梯玛神图中,“彭公爵主”土王神位列第十层,是一百三十二位神像之一。

其三:老司城有多大?据考古发掘,老司城遗址面积25平方公里,按功能分区,包括土司生活区(俗称宫殿区)、衙署区、文教区、墓葬区、司法区、宗教区、街巷区、苑墅区等八大功能区。其核心区面积25万多平方米,相当于约三个半足球场大小,主要包括宫殿区、衙署区。

老司城曾经“城内三千户,城外八百家”。据此推算,人口应不低于一万人。这是今天的司城村也难以承受的,或许老司城周边多个村庄都属于城池的范围。以老司城遗址核心区为中心,沿灵溪河分布有二十余处休闲、军事、宗教等外围遗址,城池或以这些外围遗址为界。老司城无外城墙,以山为障,以水为池,绕城山脊上,还有一系列军事关隘和防御设施,城池或以“八关一口一界”为界。

其四:老司城修建于何时?城南一公里的祖师殿始建于后晋天福二年。老司城始建时间应该也比较早,有两种说法,一是口述历史称,唐末吴着送(又称吴著冲)修建了老司城,后经彭氏土司王扩建。二是据《唐书》、清《永顺府志》记载,唐代天授二年江南道置溪州,天宝元年改为灵溪郡,故城在今老司城。

其五:老司城“地道”之谜。在遗址考古发掘中,已发现五条保存完好的地下“暗道”,顺地势而下,直抵河岸,是“排水系统”,用于排水、排污和防洪?还是多功能用途的应急通道或“地道”?其空间高度能容纳一个成年人弯腰通过。遇突发情况时,可借此逃生。发生战事时,可运兵,打击入侵者。

其六:老司城城墙千年不倒之谜。老司城建在山坡之上,遗址城墙保存至今且仍异常坚固,彰显古人智慧。宫殿区的一堵六米高墙至今保存完整,以岩块、条石、大卵石在石灰、棉花、桐油、糯米浆等混合搅拌胶结垒砌。这里还有很多筑墙技艺待探究。

老司城排水设施发达,为城墙防洪防水发挥着重要作用。遗址之下已发现至少有五条“暗道”,如城池的筋络,发挥着排水沟作用,化解无数次山洪冲击。

其七:彭氏宗祠门前抱柱石鼓之谜。衙署区彭氏宗祠前有一对抱柱石鼓,造型大方,雕刻精美,底部为浮雕四足须弥座,中部为鼓形,饰以祥云纹浮雕,鼓顶为浮雕兽头,形成“祥云托鼓”。传说,石鼓重一万斤,是土家古代英雄努力嘎巴凭一双手,从一百多里以外的五官坪提来的。

其八:唐伯虎壁画之谜。在祖师殿皇经台与玉皇阁之间的过亭,至今尚存一幅山水人物壁画,有对联:天下名山无过此,世间好画也相宜。史载,明正德十三年春,唐伯虎到访老司城,写下《雅草甘泉》等十多首诗。据说,祖师殿壁画构图简洁清朗,用笔多为细劲中锋,犹如游丝描,纤而不弱,力而有韵,具有刚柔相济之美,与唐伯虎的《雨竹图》笔画十分神似。

其九:神仙打眼之谜。官道在碧花山庄对面中断,崖壁突兀耸立,犹如刀削斧劈,下临深幽的水潭,崖刻“碧花潭”,并隐约有一首诗刻。在高、宽数十米的垂直崖壁上,排列着深浅不一的方形岩孔。传说,谁数清岩孔数量并一气念完石刻诗句,碧花潭里就会浮现出一条金船。

传说,有神仙路过此地,见行人涉水过河艰难,怜悯苍生,决定建桥。于是,夜里叫来许多帮手一起造桥,并专门安排小童守候,要求在鸡叫之前,提前预警。然而,小童终究耐不住性子,模仿鸡叫,引起村庄里的公鸡争鸣。天条不可犯,神仙们闻之匆匆而返,从此留下了三“宝”:一是崖壁上数不清的石“眼”,二是崖刻的一首诗,三是传说沉在碧花潭底的一艘金船。

其十:老司城消失之谜。清顺治四年,老司城遭流寇进犯。明末左良玉溃军王永成、马进忠部兵犯永顺,焚毁土司衙署和宗祠。据考古发掘,在老司城遗址宫殿区、衙署区,都发现有一系列火烧的遗迹。清顺治八年,李自成余部李来亨、高必正等部作乱,逃窜至老司城。清康熙十九年,吴三桂兵临辰州,永顺土司彭廷椿率土兵攻克辰龙关,大败吴军。据说,吴部下愤而潜入老司城纵火,烧毁寝宫等一大片建筑。经此劫难,后虽部分修复,但已无力恢复老司城当年格局。后司治外迁,随着改土归流,终被废弃。据载,老司城建筑一部分毁于流寇,一部分被拆除用于建造颗砂新司城,还有一部分因改流后无力修缮而倒塌,成为废墟,惜哉。

恍游怀葛世,绝胜武陵春。武陵山脉大山深处的湖南永顺老司城今天依然是一片世外桃源天地。阳春三月,花开司城。王城街巷夕阳斜,桃花深处有人家。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原住民生生不息,今天依然过着恬淡、悠然、闲适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左街

将资源禀赋转换为市场优势,做大做强文旅经济,事关老司城未来发展。当然,首先要把握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平衡度,在此基础上,面向社会,以市场为导向,走市场化道路。其次,深挖土司文化、土家文化特色,这是老司城遗址的底色,加以物化,并与文化遗产活化开发和利用相结合。另外,科技引领,文化遗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让游客看得见,看得懂,摸得着,留得住,让文物保护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老司城遗址从世界文化遗产到世界名胜地,进而成为全球旅游目的地,路虽远,行则将至。

让人欣喜的是老司城遗址开发正在引入外部文旅企业集团力量。永顺县人民政府已与中国数字图书馆达成战略合作,将共建老司城文旅综合项目,以数字科技为引领,将现代科技与文旅融合,对文旅进行提质升级,打造景区景观,再现土司王城曾经的辉煌,为湖南文旅增光添彩。老司城犹如潇湘大地王冠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在不久的将来,即将焕发出熠熠光芒。

千载王城正在续写新的篇章。翘首以盼,王城重光!

(文中图片由永顺文旅集团、中国数字图书馆提供)

责编:易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