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当中企在半导体、通讯、互联网等领域闯入西方的舒适区,美国的芯片禁令犹如一颗子弹,既射向了华为,也射向了整个国内半导体行业。华为因芯片供应链遭破坏,手机业务一度从第一梯队跌入other行业,首发5G旗舰机的品牌只能靠4G手机维持其生命周期,实属无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华为面对西方多轮的制裁时并没有做出任何妥协,反而展现出了坚决的态度和强大的韧性,不仅提升产业多元化,为海思提供源源不断的科研投入,同时也在积极寻找替代方案,与国内或其他国家地区的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寻求零部件上的去美化。

如今,仅用了三年左右的时间,华为麒麟芯片正式回归,得益于Mate60系列,Pura70系列热度的市场反响,今年第一季度,华为重夺中国大陆市场第一,年增长率高达70%,逆势翻盘。

华为之所以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打通中高端芯片产业链,不仅得益于华为大量的人力、财力及科研投入,更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扶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解决芯片自主可控,我国针对半导体行业推出了一系列利好政策,不仅制定了2025年芯片自给率70%的目标,还身体力行地投入到了集成电路行业,通过实质性的财政和技术支持,引导芯片企业加速建厂扩产,鼓励他们攻坚克难。

尤其是大陆芯片代工巨头中芯国际,这两年频频发力,不仅实现了28nm、14nm等芯片的量产,更在技术上取得了显著突破。同时,中芯国际还在北京、天津、深圳等多地扩产建厂,朝着全球芯片代工巅峰迈出了势不可挡的步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按照第一季度收入计算,中芯国际在全球市场上的份额达到了6%,首次超过格芯和联电,跃升为第三大芯片代工企业,头上只剩下了两位竞争对手,台积电和三星,如果按照纯芯片代工企业排名,中芯国际仅次于台积电,排名第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所以能有如此出色的成就,除了国家政策扶持之外,或许还有一些因素有关。

首先,中芯国际生产的芯片主要用于汽车、智能手机、计算机、物联网技术等领域,而在这些领域,国内市场需求强劲,伴随着国产手机行业的复苏,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普及,使得中芯国际的订单量大幅增加,数据显示中芯国际第一季度81%的收入来自中国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而随着全球芯片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发展,客户对高品质、高性能芯片的需求不断增加,中芯国际能凭借自身技术实力和规模优势,迅速洞察市场响应,在实现28nm、14nm芯片制造工艺的同时,还解决了车用芯片主流工艺自主可控的问题,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企在车规级芯片领域对台积电、联电等外资企业的依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中芯国际在实现28nm、14nm、40nm车规级MCU制造工艺的同时,还能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工艺、制造和芯片设计服务,借助于友好的生态系统,为国内企业提供多元化的选择,大幅缩短了产品的上市周期。

不过,全球第三或许才刚刚开始,根据公开信息显示,中芯国际天津工厂、北京工厂、深圳工厂、上海工厂都计划在2025年前实现投产,为推动2025年70%率的目标,后续产能会直线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市场是此消彼长的,而我国又是全球最大的芯片市场,一旦我国实现70%自给率的目标,除了手机、PC等尖端芯片需要进口之外,大部成熟工艺芯片都会自给自足,这无疑会对全球芯片市场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真应了张召忠那句话,美芯片三年后没人要。美芯片企业的日子不好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