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每一位即将或已经退休的人来说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关于养老金的计算方式中的“139”这一数字,却常常让人们陷入困惑。

一、139个月是怎么算出来的

在2005年以前前,无论多大年龄退休,养老金的计发月数都是固定的,为120个月。

随着寿命的延长,不同年龄段的退休人员所需的养老金时间各不相同。这种一刀切的方法已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

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人均期望寿命为71.4岁。因此,2005年的改革将养老金的发放月数与退休年龄相关联,使得退休年龄越晚,发放的月数就越少,工资会更高。

这一改革的目的是更好地满足退休人员的预期寿命需求。具体是:

“139”代表的是60岁退休的个人账户养老金核算月份

“195”代表的是50岁退休者的个人账户养老金核算月份

“170”代表的是55岁退休的个人账户养老金核算月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

二、养老金计算背后的原理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将个人账户养老金除以139个月呢?这一计算方法是如何确定的?

首次计算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发放月数时,我们假定了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年利率为4%。

同时,作为目标,我们采用了2000年城市居民的平均预期寿命,即71.4岁。

比如:一个人60岁退休开始领取养老金,领到平均寿命71.4,可以领取11.4年,每月提取个人养老保险账户的1/139,正好可以花光个人账户的余额。

这意味着,这一计算方法旨在确保在人们的预期寿命范围内,养老金可以持续支付,而不会提前耗尽。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退休人员情况多种多样,包括常规退休年龄、特定工作种类退休、劳动能力丧失退休以及高级专家推迟退休等不同情况。

当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发放期限达到139个月后,个人账户余额将不再起作用,而养老金将由统筹账户继续支付。

这意味着,即使超过了139个月,退休金并不会减少,只是支付来源发生了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

三、个人账户与养老保险统筹账户的双重保障

我们在缴纳职工养老保险时,单位缴费部分是计入统筹账户,个人缴费部分是计入个人账户。

养老保险的统筹账户,是国家筹集养老保险基金的一种有效方式,社会统筹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建立统筹账户,将单位缴费部分全部计入统筹基金,建立养老保险的基金池,让这个池子里的水越来越多,通过投资、理财等方式,让养老保险基金这个蛋糕越做越大,形成一种不断循环的运转方式,一方面不断有增量的养老保险缴费收入进来,另一方面能够确保退休人员的养老按时足额发放。

统筹账户的存在,确保了每一位退休者都能在整个退休期间获得稳定的养老金收入。

无论个人账户的金额多少,无论其资金是否已经用尽,这个大“钱袋”都会持续不断地为退休人员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由于每个人的工资水平、缴费年限、退休年龄等因素存在差异,因此个人账户累计额也会有所不同。如果仅仅依靠个人账户来发放养老金,就可能导致收入差距过大,无法实现公平正义。

而统筹账户通过一定的比例和标准来对养老金进行调节和平衡,使得每一位退休者都能够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保证了社会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