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南京桥北人口众多,商业发达,但问题也不少,最主要的两点在于第一业态过于单一,区域功能的多样性不够,尤其缺少办公园区,第二对外交通的途径不够多,极度依赖大桥北路、浦珠路两条交叉线,当然后来有所改观,比如在北侧增加了一条浦仪公路西段快速路并直通燕子矶城北。那么未来呢?桥北的未来怎么走?

01 功能补全

功能方面,桥北最缺的是办公业态,比如园区,因此很多人建议在现有的中间空地上多建一些写字楼,理论上当然没有问题,不过桥北除了缺少办公业态之外,还有一些功能也缺,比如教育、比如文化、比如公园。所以在桥北的规划中,公共服务核心内安排了很多教育设施、公园绿地、文化设施以及一些商务办公业态。当然这些可能并不够,于是在浦仪公路南侧的空地也增加了不少科研用地,就可以建一些园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就规划层面,桥北后来的优化还是比较合理的,但是由于区域内人口过于充裕,这种体量的办公业态补充依然杯水车薪。所以,按照计划浦仪公路北侧的一大片空地是要进行一些大开发的。

而关于这里未来的打造,就出现了前后两个版本。最开始的规划是包括桥北北侧空地以及整个大厂的重工业区全都替换成以研发为主的现代化高新研发组团,桥北北侧的这片甚至还是重点,安排了很多商办类型的地块(红色),整体规格或介于江北CBD和研创园之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去年年底(8月)出了个关于废止《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推进四大片区工业布局调整的决定》的决定,终止了其于10年前针对四片区内工业布局调整的决定,换言之大厂一带的工业设施不用搬迁了。

于是去年11月,桥北以北的这片规划就有了新版本。很显然不再以研发和商办为主,半数的土地被用于工业,其中南边的为一类工业用地,北侧与大厂工业区接壤的为二类工业用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起来定位确实没有以前高端了,但其实这些都是比较理想的就业载体,按照规划,M2定位的是高端装备制造区,M1定位的是绿色制造区和智能制造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个人觉得总体规划高度确实没有以前显得那么高级了,但对于桥北而言其实刚刚好,补充了大量的实实在在的就业途径,同时结合公园打造的小型总部经济区也还是有些看头的。

其实不管过去有多高端,现在有多务实,当务之急还是要尽快落实。毕竟对于功能补全以及拥有相对独立的产业承载地,桥北已经期盼多年。

02 断头打通

新的规划还有一个重要的调整点,就是新化枢纽,原本滨江大道是要通过这个枢纽一路北上,从重工业区穿过去,串联起大厂滨江,甚至一路经过化工园滨江最终抵达玉带。之前规划大厂重工业全部要拆掉,路也就直接修过去了,但是现在不拆了,线位肯定不能直接穿过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最新的规划里,这个滨江大道并没有直接北上,而是折向西,显然这与之前滨江快速路的方案有了很大区别。个人判断或许最终会走旭东路这个线位,至于会不会快速化暂时不得而知。

然后就是新化枢纽的南边,其南接滨江大道,而这个滨江大道就是横江大道北延。虽然新化枢纽建好了,但是这一段的快速路改造却严重拖了后腿,后来这一段更是直接暂停了。原因很复杂,各有各的利益和诉求,很难说谁一定对谁一定错,毕竟立场不一,这里也就不多讨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这样老拖着也不是个办法,还是早做决断,至少也把新化枢纽的南向主干路和滨江大道连通。很可惜暂时还没有动静,但是两年前出过一个临时方案,意思暂时从浦洲路接入新化枢纽,但好像这个方案到现在好像并没有实现,交通依然是桥北继续需要优化的工作。

好在地铁11号线推进顺利,2026年通车后,江北地铁组网成功,届时桥北的对外交通系统将得到很大改观,资源调配能力和人口的迁移便捷度将得到一次飞跃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关键在北边

其实就桥北内部的规划而言已经做得很好了,未来桥北能不能有大的蝶变主要依赖浦仪公路西段北侧的那个部分,毕竟桥北自己已经没有多余土地了。虽然现版规划显得比较务实,没有之前那么高大上,但终归是桥北真正需要补全的功能。现如今唯有尽快实施才能对得起桥北经年累月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