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 月 25 日到26日,九江市举办2024“庐山杯”长江经济带龙舟邀请赛。据悉,有来自长江经济带 11 个省市、江西省 11 个地市和九江市 16 个县(市、区)共 37 支代表队参加了本次竞赛。

有报道用了“时隔32年,浔城再迎龙舟盛宴”这样的说辞,显然是不准确的。去年,九江市在八里湖举办过“全民健身 幸福九江”迎端午龙舟赛,参赛的队伍有20支,来自九江市各县(区、市)、驻浔高校及企事业单位。八里湖也是浔城的一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2年前指的是1992年在南门湖举办的龙舟赛,即第六届全国“屈原杯”龙舟赛和首届中国“庐山杯”国际龙舟邀请赛(故称“双杯”龙舟赛),那次比赛规模空前,很多老九江人都还记得当时的盛况。

从1992到2024,相隔32年。然而很多人都忘记了1993年在南门湖还有一次龙舟赛。当时九江计划举办“炎黄杯”世界华侨华人龙舟系列赛(九江赛区)暨第二届中国“庐山杯”国际龙舟邀请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第二届“庐山杯”国际龙舟邀请赛并未举办成功。1993年8月26日,“炎黄杯”世界华侨华人龙舟系列赛在南门湖举行。1993年的比赛影响力比上一年差很多,但再怎么说也是一场高层次的龙舟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90年代在南门湖举办的大型龙舟赛有两次,不是一次,时隔31年,不是32年。因此央视那篇“一场阔别30余年的龙舟赛,缘何再次重启?”的用词才准确。

由于1992年和1993年龙舟赛的影响力,我在2022年撰写《九江历史上的今天》系列时,专门选择一天来讲述它们(见《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6月2日 · 空前绝后的“双杯”龙舟赛》)。去年九江市在八里湖举办龙舟赛前,应《九江日报》之邀,结合了九江文史专家崔若林老师的民俗研究文章,又特地查阅了一些历史资料,写了篇头版(见《【浔阳往事】冯晓晖——九江端午赛龙舟》)。

大约是两篇文章的影响,今年龙舟赛前有媒体联系过我。除了介绍九江龙舟赛的传统和历史,我提出“办龙舟赛除了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在拉动文化旅游消费方面有积极作用。九江长期以来就有赛龙舟的风俗习惯,有稳定的基础,如果这种基础能够恢复和发扬,肯定是很好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媒体朋友问:“冯老师1992年到过龙舟赛现场吗?”我不禁哑然。由于喜静不喜闹,我从未参加过任何大型群体性活动,无论是体育竞赛,还是元宵灯会、焰火晚会之类。说起来也惭愧,在文章中谈天说地,其实我的天地仅是书房、工作室和图书馆。

今年龙舟赛的第一天,我觉得还是到现场看看为好,住处距离南门湖不到一公里,于是骑上电动车赶往湖边,由于封路,绕了挺久才到和中广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放下车顶着太阳走到湖边,远看是人山人海,近看是里三层外三层。踮着脚抻着脖子,总算看到小半个湖泊。环顾都是脸上洋溢着由衷笑容的观众。但见大家一起抻长脖子,举起手机,没一会儿,又都松弛下来。

无法居高望远,我就放弃了拍摄比赛场景的想法,顺手拍拍看比赛的人。我一直以为,比赛最重要的,永远不是竞赛选手,而是呐喊助威的观众。就如再高水平的管弦乐队,也不能面对空荡荡的观众席演奏出激情蓬勃的乐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没准事先准备,不多时手上的微单就没电了,于是离开。不多时电单车又出故障的,只能丢在街上。顶着烈日满头大汗地回到家,难得参加一次体育盛会,挺累的。这让我更加确定,还是蹲家里舒服。

25日下午四五点钟,通过九江融媒体中心的介绍,央视记者联系到我,要对龙舟赛做一次访谈。此时央视记者已经离开九江,赶回北京做剪辑,故只能通过电话采访。央视的效率很高,采访后两个小时后就播出了。

原以为是让我说说九江龙舟赛的历史,这没问题,张口就能来。未曾想到,对方的主题是水质与龙舟赛。一时间有点懵,水质和龙舟赛有什么关系?聊了一会我也转过弯来,作为一项亲水的体育运动,水质和龙舟赛的关系是不言而喻的,反而容易让我们忽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几年前写《寻味中国》时,专注研究粽子这个特殊食品的起源,从而探究了端午节的由来,也有一些自己的心得。我没有太多说两湖治理,这是本届政府的重要业绩,也是龙舟赛得以举行的基础,毕竟你不能在臭水中劈波斩浪,更不能让群众们面对着一潭脏水欢呼。治理前的两湖,不适合划龙舟。

我是换一个角度来考虑的。龙舟赛离开我们很久了,全国“屈原杯”龙舟赛,1992年九江办的是第六届,2000年,这项赛事停办了。为什么今日龙舟赛又能够恢复?不仅在九江,龙舟竞渡的复苏是全面的。

我觉得有两个方面,央视的报道仅谈到一个方面。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随着经济的增长,百姓收入提高后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这是根本性的动力,因此旅游经济发展和传统文化的恢复表现得极为明显,咱们兜里有钱了,就必然想在文化消费上多花钱,不仅要四处兜兜转转,也想在家乡做些咱们老祖宗喜欢做的事情。无须赘述,咱们九江建设区域旅游中心,也是基于这个人民群众的物质与文化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环境的改善更促进了某些传统和现代文化、体育的复兴。因此我在回答央视记者提问时,特别强调了不仅是九江,而是全江西,对绿水青山的着力建设,使老百姓更愿意亲水,更愿意自发地重建这些基于自然生态的习俗。据我所知,这几年九江周边县区的村镇中自己组织的龙舟赛,已经越来越红火,越来越受到群众们的追捧。

九江市政府这回主办的龙舟赛,两湖治理是基础,百姓们的文化需求才是根本性的驱动力,当你看到围绕着南门湖边数万自发前来的九江市及各个县区的老百姓们(据我所知很多人专门从县里赶来,很多人开车回乡带父母来看龙舟赛),看着他们由衷的笑容,他们满眼的期待,他们顶着烈日的执着,你就知道为什么九江龙舟赛有着如此广泛的群众基础,受到如此强力的追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也回答了一个轮不到我来说,但说说也无妨的问题:如何将九江南门湖的龙舟赛办成长久的、有影响力的赛事?

我以为,一项基于民俗的活动,最重要的基础是老百姓。一个“因水而名”的城市,最应该发展的就是水上运动。我们没有必要做高大上,什么“国际”“全国”之类的不用着急,我们应该让岸边的观众们为他们的县、为他们的乡、为他们的企业、为他们的学校的队伍欢呼,指名道姓地为健儿们的呐喊,这项水上运动才会有旺盛的原动力,才能得到更广泛的关注与追捧。

一百多年前九江南湖(以前两湖被统称为南湖)中的龙舟赛就是这样,我也很希望未来的南湖,还能那样。

以上是央视的那段视频,那天由于时间很紧,来不及准备书面文字,必须张口就来,因此说的有些磕绊。

感谢您的阅读。
期望明年这时候,我能再写一篇九江龙舟赛的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