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孩儿身上,有着作者要表达的深意。

红孩儿这个名称,首先就有点奇怪。正常的孩子,要么是白白净净,要么和普通人一样偏黑偏黄,哪怕是脸色很红,像关公一样,似乎也只应该叫“红脸儿”或“红面娃”之类。除非全身都很红,否则叫“红孩儿”不太合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看原著描写,红孩儿是“面如傅粉三分白,唇若涂朱一表才”,这个脸色首先就是白净的,根本不红。唐僧初见变化为孩子的红孩儿时,只说他赤条条的,也没说他身上红,倒是红孩儿自报家门说“祖上姓红”。

然而这是红孩儿撒谎,书中记载他是牛魔王和铁扇公主的儿子,所以因为姓红而称为红孩儿说不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际上,为了烘托红孩儿的“红”,作者花了很多笔墨。前面说季节是深秋,提到了“霜凋红叶”,“红梅”;他曾多次化作“红云”“火气”“红光”;他洞府叫“火云洞”;武器是“火尖枪”;连大招都是在“火焰山”修炼的“三昧真火”。

粗略估计,仅第四十回就用了20多个“红”“火”。

这就说明,哪怕红孩儿本身和正常孩子一样,作者也一定要他表现出“红”的特征。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答案在红孩儿绰号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孩儿绰号“圣婴大王”,“大王”不必多说,关键是圣婴。表面看来,就是说他这个婴儿一样的人,如“圣”一般,实际上“圣”和“婴”大有深意,一定要放在一起。

《老子》第二十章整章中,老子都在说自己的与众不同。别人富有,他却什么都没有;别人开心他宁静;别人精明他懵懂;别人光鲜自炫,他昏暗无光;别人有所作为,他愚顽鄙俗。

老子这么说是为了贬低自己吗?是为了捧高别人吗?

不是,他在开头就说了,“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赞同与呵斥相差很远吗?善恶之间的距离很远吗?不远,很近。因为凡事都是需要辩证来看的,就像让别人害怕的人,其实也会害怕怕他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年人和所做的一切,都是被功利化的;成年人的身体也有弯腰驼背、耸肩拐腿等问题,这些都不是最初、最自然、最美好的状态,只有婴儿的状态是原始的,是符合宇宙、大道本来的样子。

老子认为,人只有回归到婴儿的状态,才能明白大道,而明白了道,就懂得宇宙万物的规律和本质。而得“道”之人,才可以称为“圣人”,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圣人皆孩之”。所以老子又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什么叫“知其雄,守其雌”?

雌性在自然界通常是弱的,遇到雄性会伏地示弱,称之为“守雌”,这样才能避免被攻击,否则斗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人都知道要强大,但更要知道,强大之前,得能忍受“弱”,这样才有机会强大。从婴儿到圣人,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圣”和“婴”放在一起是有道理的。

圣人和婴儿是一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人将新生儿称为“赤子”。

《尚书·康诰》曰: “如保赤子,惟民其康乂。”孔颖达疏: “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孩子刚生下来,因为血和皮肤原因,身体是红色的,所以叫赤子。赤就是红,这就是红孩儿名字的来历,也是说明他代表着最初,原始。

在红孩儿身上,是“圣”“婴”的合一,是比喻回归道,所以他最后会被观音降服。观音最初是道家,代表道,故而红孩儿一定要变作菩萨模样,这样就是圣、道、婴合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