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这样的一个人。

他以笔做刀,用如椽之笔,为旧中国刮骨疗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邹韬奋

他短暂的一生,践行了一名文人在文化领域守土有责,保家卫国的使命。

“谁说书生无胆气,敢叫天地沉入海”,因为长久的奔波劳碌,他在48岁积劳成疾,溘然长逝。肉体可以消亡,但不死的精神永存,他,是“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近代中国记者和出版家邹韬奋。

他的儿子邹家华,继承了父亲的志向,继续挥洒着血汗,为国家建设发光发热,添砖加瓦。在新中国工业史上,同样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

虽父之死,有子存焉,父亲到底传承给了儿子什么?邹家华和中国工业化,到底又有什么样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邹家华

今天,让我们走进邹家华的一生,领略传承在他们父子身上,那宝贵的精神财富。

投笔从工

邹家华,1926年的10月,生于旧社会的上海。

他的童年是充满了动乱的满目疮痍,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上海成为主战场。

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他18岁那年,父亲就因病去世。可年幼的邹家华并没有被这突如其来的晴天霹雳所击倒,他化悲痛为力量,于同年12月参加工作,加入我党新四军的队伍,并在19岁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新四军中,他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和父亲常年的培养下,所积累的文化底蕴,一下子使他脱颖而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的识字率始终没突破百分之二十,基本上十个人里有八个不识字。能说会写的他,马上得到了我党的重视和培养。没几天,他就被调离部队作战一线,来到了华中新四军建设大学学习。

学成之后,邹家华在山东省临时政府实业厅建设科,开展工作。

而随着抗日战争的结束,日本撤出中国,当时东北一下子处于没有政权的真空状态。彼时的东北,在全国来说工业基础最为完善,各种矿产资源最为雄厚,入驻东北一下子成了摆在国共两党面前,迫在眉睫地紧急事项。国民党和我党争分夺秒,都希望赶在对方面前,拿下东北老工业基地。

那时的邹家华,刚刚参加工作,风华正茂,不仅是英雄后代,也是我党的高级知识分子,他继续留在山东从政的话,必然有远大光辉的前程,可他毅然决然,义无反顾地紧跟我党步伐,主动选择奔赴东北——哪里需要他,他就去哪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邹家华

1946年到1948年,这三年间,他先后任职中共松江省(旧行政单位,1954年被撤销,所辖地区与黑龙江省合并)哈东地委秘书,中共宾县(哈尔滨市下辖县)常安区委副书记、书记。

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方针奉行“一边倒”政策,积极投向了国际社会主义阵营的怀抱,苏联是社会主义老大哥,也是社会主义阵营中科技发展最好的国家,为此。1948年至1955年,邹家华先是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深造俄语,为日后去苏联留学做准备。俄语能够日常交流之后,他不远万里,奔赴莫斯科学习机械制造。

一个搞政治工作的书记,怎么又跑去学机械加工了呢?

原来,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废待兴,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而想追赶发达国家的脚步,让中国老百姓们吃饱饭,穿得暖,工业化是唯一的出路。我党靠着老百姓的小米加推车打赢了美帝国主义给蒋介石的飞机和大炮,但不能永远是小米加推车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

当时落后到什么地步呢?毛主席曾说:“现在的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一个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能落后成这样,究其原因,就是从1840年英国入侵到1949年,这将近一个世纪中,国家几乎没有任何现代化工业。

追溯到清朝末年,慈禧太后执政时期,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确实搞过洋务运动。但这个时间段,因为慈禧等封建统治者的腐朽,基本上搞了等于没搞,意义大于实际。

洋务运动是开了中国近代工业化之路不假,但技术传承几乎为零。比如中国第一条铁路,是1865年修的,在北京宣武门外,总共就一里来长。本来是个好事儿,结果慈禧以“观者骇怪”的理由马上就给拆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慈禧

而到了慈禧自己过生日的时候,李鸿章又给她修了一条只属于她自己一个人的铁路,慈禧坐上车,大嘴咧的能看见牙花子,从上车到下车,嘴就没闭上过。

发光发热

清朝封建者搞的工业,只能给自己有用,这就和闹着玩一样,老百姓参与不进来,上哪形成产业工人,技术又如何传承?而且,洋务运动的工业,还有另外一个毛病,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买再说,就买,就有钱,拦都拦不住。这边儿老百姓都快吃不上饭了,那边清政府在外面咔咔就是买,好像买了就怎么样了,和赌国运似的。

你买外国人现成的,技术都在外国人手里,中国人啥啥都不会,更别提技术工人和产业基础了。而且你买就买吧,买一国的也行,起码技术参数是统一的,你非得这里买点儿,那里买点儿……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的定远舰,是德国造的;到了致远舰这儿,就是英国造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介石

而这些不是工业基础的“工业基础”,本应该留下来的东西——起码是花钱买的啊,也随着“七七事变”日本侵华战争的打响,和蒋介石反动派在国内倒行逆施的错误统治,基本上飞灰烟灭。

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国几乎没有哪怕一样现成的,能拿得出手的工业体系和技术,只剩下在漫天的炮火中,变成一地残骸的废旧工厂。

一组数据可以直观的体现当时中国工业之落后:1950年印度人均钢产量为4千克,美国为538.3千克,而中国1952年才2.37千克;1950年印度人均发电量10.9千瓦时,美国是2949千瓦时,而中国1952年仅2.76千瓦时。

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邹家华响应国家的需要,选择了主修机械制造专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邹家华

在漫长的旅苏生活中,邹家华如饥似渴地学习先进的机械制造知识。莫斯科零下几十度的寒冷的天气,哈口气出来,马上就会被冻住。但这种严寒,不仅没有冰封住他爱国的心,反而激发了他火一样的学习热忱。

不仅如此,邹家华与同专业的叶楚梅迸发出了爱情的火花。与邹家华一样,叶楚梅也是革命英雄后代,她的父亲是叶剑英元帅。

抱着同样学以致用,学成之后建设新中国想法的俩人,能在异国他乡相遇,冥冥中不得不说也是一种缘分。

国外待久了,在一堆“歪果仁”中间,看和自己长得一样的,就容易格外顺眼,他们日常接触越来越多,在生活上也相互帮扶,彼此都觉得对方是自己在这天寒地冻的北境异国,最特殊的收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叶剑英

学成归来后,邹家华怀揣着忐忑不安的心,跟着叶楚梅去见了叶剑英,和所有见岳父的毛头小伙一样,邹家华面对叶剑英时,也毫不意外地紧张到手心冒汗。

而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和了解,叶剑英认为邹家华为人正直,不慕名利,家教优秀,值得自己把女儿托付给他,便同意了二人的婚事。

二人成婚后,邹家华还是本着“哪里需要去哪里”的原则,他学以致用,放弃个人名利,从地委书记的角色,又跑去沈阳第二机床厂的生产一线,成为了一名技术工人。这此后的九年,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从工人干到了厂长。

1964年,他刚刚到任第一机械工业部机床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不久,突如其来的社会动荡,便无情对他发起了冲击,不仅使得他原本的正常工作无法开展,还因为身份的问题,三天两头被叫去问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叶剑英

他是叶剑英元帅的家属,动乱期间,邹家华的身上被安插了一堆莫须有的罪名,但邹家华坚守一个共产党员的道德操守——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不管经历怎样的磋磨严训,在邹家华这里,始终不能成功的编织罪名。

一天,叶剑英越想越不是滋味儿,他对女儿说:“要不和小邹离婚吧。”

而邹家华面对此情此景,什么话也没说,坚定地拉了拉叶楚梅的手,作出了他的选择。

投机分子面对始终坚守党性原则的邹家华也大感头疼,见始终问不出什么,也不愿意和他浪费时间,就将他下放到农场去劳动了。到了1972年,邹家华重获启用,任职第一机械部研究所党委副书记。

纵观邹家华的生平,与第一机械部关系甚大,那么这第一机械部到底是什么呢?现在这个部门又到了哪里去了呢?这还得从建国时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当时,为了尽快弥补我国在工业领域的落后,起到工业带动农业的作用。1952年9月,我党从重工业部中分离出机械工业管理局,组建了第一机械工业部,主要负责民用机械如拖拉机、收割机的生产。

而随着一机部的成立,陆陆续续的,其他工业部也如雨后春笋纷纷开始破土而出。

二机部,主要推进核工业事业;三机部,是航空工业部的前身;四机部,主研电子工业;

五机部,是兵器工业部,统管当时全国所有兵工厂的生产;六机部,以研究船舶工业为主。

这些机械工业部,现在的九零后,零零后基本上没听过,但曾经正是他们热火朝天地发展工业,肉眼可见地缩短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今天人们如此方便舒心的现代化生活,离不开曾经的机械工业部门卓越贡献。

兢兢业业

我们肉眼能见到的,农村广袤的菜地中,联合收割机、拖拉机满载着丰收的喜悦;还有在国际公海上一艘艘写着“made in china”的巨轮……我国现在拥有世界上门类最齐全的工业体系,得益于曾经无数个“邹家华”们的艰苦奋斗。

1972年,邹家华出任一机部机械研究所党委副书记。

1986年,邹家华出任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党组书记。

他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上,始终兢兢业业,不叫苦不叫累。这一切党始终看在眼里,到了 1991年,在他六十四岁那年,被升任为副国级干部。作为新中国最早一批机械工业的技术人员,虽然他此时的工作,已经离开了机械制造一线,但他任职期间,始终为我国工业的发展方向掌着舵,稳稳地把持住了方向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国工业化曾经偏航过吗?

实事求是地说,确实有一段时间走歪了。建国初期,历史学家们曾经根据遗留下来的文献整理出了一个结论——中华民族在宋朝时,年钢铁产量已突破一百万吨。这个结论让无数当时的一线产业工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现代的钢铁产量不如古代呢?

于是国家发动全员炼钢,大炼钢铁。全国各地有条件的要炼,没有条件的也要炼。就造成了农村高炉遍地,黑烟滚滚的现象。当时,我们处在落后的发展阶段,如此奋起直追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大跃进”过程中,虽然国家想尽办法,把民间的钢铁产能“收编”了,但结果却十分不尽如人意。

民间的小作坊,小炉子也能生产钢铁不假,但只能被称作土钢,完全达不到现代工业生产的要求。做一些锄头,铁锹之类的农具还凑合,一旦用于机床加工,不是硬度不够,就是淬火没淬好,含碳量不够一碰就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中国人终于搞明白了为什么宋朝钢铁产量年过百万——土钢在现代工业中用处极小,几乎不能算作钢。

盲目的运动不仅劳民伤财,而且还产生了破坏性的后果。当时全国保守估计,起码有24座土高炉,老百姓到处找铁矿石,有的村子周边就没有这种东西,那怎么办呢?只能把自家的铁锅,菜刀拿进去熔了。而工人们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后上岗,说白了都是村里的老百姓,什么生产安全意识完全就不懂,导致高炉爆炸的事情频频发生……

邹家华在任的那些年,一改之前的大干蛮干,以“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水磨工夫,为国家工业发展穿针引线,编织出了一张工业体系巨网。

他不仅很好地保护了建国初期那些建设性的工业成果,而且在此基础上,把工业细分为几百个门类,多条腿走路,实现全面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在他的领导下,我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全的工业体系。

他在沈阳的工厂里工作了十余年的一线工作经验充分地发挥了出来,辽宁成为“共和国长子”,沈阳市铁西区被誉为“东方鲁尔”,他高屋建瓴地实现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东三省的煤炭、铁矿资源和工业半成品,源源不断运送到祖国各地,向全国各大城市输着血。

得益于无数“邹家华”们的付出,中国在短短的几十年内,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才能完成的工业化道路。那遥远的梦想,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到了1980年,中国的工业规模已经超过世界老牌工业强国--英国。到了80年代中期,中国的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三位。

1992年邹家华出任国务院副总理。

1998年至2003年,出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邹家华

2003年年末,邹家华向组织提出了正式退休的申请,此时,他已经快年满78岁。从18岁工作,到78岁退休,邹家华为国家奉献了60年。不管是最初的生产一线,还是后期把握整个国家工业的发展方向,这60年,中国工业从无到有,从小打小闹,到体系健全,前进的每一步都夹杂这位古稀老人的心血。

哪里需要便去哪里、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在总揽大局时一丝不苟……这些优点的背后,是邹家华从邹韬奋身上继承的朴素的爱国热忱。

毛主席曾说:“岳飞被杀,家喻户晓并且流芳千古了。他流了血,这血就渗透到我们民族体内,世世代代传下来……”,而邹韬奋父子这种以国家的利益为重的爱国情怀,也将星火不熄,永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