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6年,日本侵犯绥远,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助长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以为征服中国易如反掌。一代伟人判断日本扩大对华侵略已成引弓之势。

1937年3月1日,毛泽东就中日问题与西安事变同美国记者史沫特莱谈话。

史沫特莱问:“对日作战是否已成为不可避免?”毛泽东回答:“不可避免。在日本人民推翻日本军阀政府以前,日本的侵略政策是不会停止的,因此战争无可避免。德日协定之后,战争的威胁更加紧了一步”。

根据这一预见,毛泽东在这次谈话中提 出:“我们应该迅速地切实地从各方面作准备,使中国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应付事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史沫特莱问:“在现状下——即日、德、意同盟的状况之下,这样一个战争,对日本的经济、财政、贸易等的影响将如何?日本能够在这两国的帮助下渡过这个战争吗?”

毛泽东回答:“日本侵略中国,对于日本人民是完全没有利益的。日本对中国战争的最后结果,将不是日本的胜利,而是日本财政、经济以及政权的崩溃。”

在毛泽东作出对日战争不可避免的预见时,蒋介石仍在致力于同日本媾和。但无情的事实粉碎了蒋介石的和平幻想。同年7月7日夜,日本发动了卢沟桥事变。第二十九军面对日军的突然进攻奋起抵抗,中日战争爆发。接着日本军队攻占了北平、天津,全国震动。8月13日,日军又进攻上海,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在全国要求抗战的压力下,国民政府外交部于8月14日发表声明,宣称“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中日战争全面展开。

1937年10月25日,毛泽东在《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中再次指出:“日寇原欲在中国求偿其大欲,但中国的长期抵抗,将使日本帝国主义本身走上崩溃的道路。”

毛泽东之所以断定中日战争将使日本崩溃,主要是因为:日本是一个小国,资源贫乏,对外依赖性强,支持战争的能力本来就很脆弱,长期战争的消耗更难经受。中国是个大国,有先进政党的领导,又有统一战线这个法宝,必然进行持久抗争。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为了夺得中国的广大领土并加以控制,就必须投入更多的兵力,战线的延长使兵源、物资的消耗日益增加,时间一长就会将财政、经济拖垮。为了解决资源需要与不足的矛盾,日本只有扩大侵略,在打了中国后还可能打苏联和南洋诸国,但这会使战线更加延长,人力、资源消耗更加巨大。结果只会使人力和资源的供需矛盾进一步加深,而不可能得到解决。最后同样会导致日本财政、经济崩溃,并最终导致政权崩溃。

毛泽东的预见是正确的。的确,战争后期日本的财政、经济以及政权完全崩溃了。

日本的作战物资几乎完全取决于进口。从30年代起,日本一直采取“以战养战”的方针。但由于战线的延长,兵力的增加,中国和亚洲各国人民的反抗,使它依靠掠夺维持战时经济的计划难以如愿。战争后期,盟军占领了南洋诸岛,切断了日本的海上运输线,日军失去了原料产地。尤其是美国潜艇集中攻击日本商船和油船,仅1943年一年就击沉日本船只96艘。从1944年6月起,美军开始对日本本土进行战略轰炸,至日本投降前,美战略空军第315联队对日本炼油厂和油库共投弹9100吨,日本仅有的一点石油储存被炸毁1/7,炼油能力下降8%;1944年底,日本海运能力已由开战时的600万吨下降至约300万吨。为了维持战争需要,统治者只得极度压缩民用工业,使整个生产大幅度下降,国民经济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全部垮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争中,日本死亡311万人,200万妇女失去丈夫,800万孩子成为孤儿。人民的反战厌战情绪日益强烈。“对军部及政府的责难之声日渐高涨,对领导层的信任,动辄产生动摇的倾向。”人民不愿给政府当炮灰,特别是知识阶层,普遍反战厌战,渴望和平。对东条英机等法西斯统治集团极度不满,公然喊出了“击落英机”的影射口号。

据铃木内阁书记官长迫水于1945年4—5月间的调查,由于粮食进口断绝,稻米产量降到1905年以来的最低年份,日本当局开始对人民实行大米限量供给制,官方规定的成人每天食物定量为0.33公斤,仅能维持生命。城里人苦难最深,每到星期天都有数百万人带着衣服、首饰、家具以及任何值钱的物品,跑到乡下去换白薯、蔬菜和水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代伟人的预见实乃高瞻远瞩,料敌在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