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许多人觉得《庆余年2》不如第一季?

至少开头部分,主角原班人马都在,范闲、王启年、庆帝、陈萍萍、林婉儿等,一个没落。

而且,主创阵容也几乎没变,导演组和编剧团队基本是第一季的重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前六集看下来,许多人觉得拖沓、太尬,原因究竟何在?

最大可能,是第二季犯下了致命的结构错误,而关键在于开场选择失策。

首先要整明白,第二季的故事核心是什么?范闲“死而复生”,入主监察院、以内库为基点,在多股势力当中樽俎折冲,他的足智多谋再次大放光彩。

围绕这个故事核,可以看出,“死而复生”这一笔,在结构上对于第二季,极为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上,这也是普通观众最揪心的,尽管大家对“主角光环”都心知肚明,但毕竟等了五年光阴啊。

袁泉阿姨再次出演大龙套,在熟悉的图书馆里面,也正面“回应”观众:范闲死没死,我也很关心,但是不知道!

一切都在说明:“死而复生”这个环节必须将它的戏剧作用做到最大化、做到极致才行。

如何极致?

很简单,延长,不要让心理预期立刻满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既然范闲“死了”,特别是庆国的街头巷尾,到处都在“祭奠”范大人,那索性当死了去做戏。

要让使团先回到都城,让一些不相信范闲死了的人,真的相信了。

让另外一些坚定认为范闲不会死的人,也变得将信将疑了。

要让范闲“死后”获利的人,有的跳起来了,自然跳的越高,摔的越惨。

也有的人,小心翼翼,首鼠两端。

这么做,有三大好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惊堂木。

好戏开场,亮相必须亮堂。

现在这样,刚点把火把范闲“烧死”,接着一个转身就卖了自己,生怕观众真担心主角没了,于是不敢坚持,手软。

坚持让主角死了,但偏偏有人不信,这本身就是极好的追剧代入,也是最响亮的惊堂木。

二、打脸坏人,可以反衬主角的金手指。

第二季的主角金手指,原本就逊色于第一季,所以必须充分借助“反打”效应,让对范闲动手、以及希望范闲消失的人群,统通动起来,只有他们跳起来,才能实现打脸的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味强行正面展现范闲的金手指,就会出现现在的各种尬。

三、人物关系尽快粘合起来。

假定范闲已死,各方人头都会行动起来,寻思下一个目标,一旦“死而复生”,就会迅速将所有关系盘整起来,牢牢粘住。

而不是主动抛弃一个戏剧“核弹”,让正面的、反面的主要角色个个聪明绝顶,一致认定范闲属于诈死,其实等于在强行给范闲“开光”。

这样的设置,自然导致多方势力无法真正紧张起来,因为人物必须依附于生存环境。

只能东一坨西一坨,节奏就拉垮下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完全可以回顾一下《琅琊榜》里面的梅长苏,他在剧里,也曾经死过,而且很长很长的时间里,各种思念、记挂他的人,都在他面前出现,产生过多重交集。

这就是所谓的“观众知道,但剧中人不知道”的创作技巧。

这种手法,就使得梅长苏以及身边主要几个人物情感的饱满,要远远高于范闲。

最后的总结,由于第二季新开篇让范闲过早死而复生,他与二皇子的矛盾太过琐碎而浅显,从而达不到足够的戏剧张力,才会出现种种降智的台词和桥段。

好的台词,总是“言外之意”,而蹩脚的台词,一定是“没话找话”。

像范闲在王启年家里的多场戏,王启年的女儿和妻子,说了太多的车轱辘话,跟主线半毛关系也没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后硬生生扯出一个抱月楼迷局,让范闲整天没头没脑地带着王启年转悠;因为入楼需要请帖,又扯出希望赎身的歌女桑文和她父亲的故事,看起来热闹,其实就是一些事件的堆砌,压根没戏。

尽管是一部穿越古偶,但《庆余年2》的核心依然是权谋,并不需要单纯地围绕主角本人,现有设置真正暴露了该剧主创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