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一个偏僻的侗族山村里,住着一位叫石奶引的姑娘。

16岁那年,她的侧脸被一位名叫侯一民的画家所画下,后来竟被印在了新版1元纸币正面。

就这样,石奶引的面孔家喻户晓,成为了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1元纸币女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家以为石奶引从此就会过上锦绣人生,可谁承想,她的生活依旧寒酸。

穷困潦倒,成了石奶引青春年华的永恒注脚。

那年秋天,人们常常能在贵州深山老林里,看到一位身穿花衣裳的侗族少女。

她手持画笔,在树下作画。

眉目如画,肌肤胜雪,这副天生的绝色容颜,恰如一朵迷人的山野之花,妍然绽放在人迹罕至的林间。

这就是年仅16岁的石奶引。

家贫如洗,只能衣不解带、步行数里,来到这片松树林里写生。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石奶引自小就学会纺纱织布,供家人穿衣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当石奶引全神贯注于画作时,一个陌生男子突然出现在她眼前。

看着男子腋下的画夹,石奶引颇为好奇。

男子自我介绍道:"我是侯一民,一位画家。能否赏脸,让我为您画一幅侧面像?"

石奶引思忖片刻,娇羞一笑:"好啊!"

就这样,侯一民的笔尖在画纸上疾书飞舞,石奶引的侧脸渐渐浮现出来。

侯一民望着石奶引时而微笑时而皱眉,他被这张俏丽而不失稚气的脸蛋所深深吸引。

就在石奶引以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绘画时,侯一民却告诉她一个惊人的消息:这幅肖像将被印在新版人民币正面!

"从此以后,全国人民都能领略你的美丽!"侯一民笑着说。

石奶引却不以为意,只是惴惴不安地看了看自己单薄的衣裳,没再多说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年后,1980年第四版人民币正式发行。

当大家打开钞票一看时,无不惊叹:这就是昔日在林中作画的那位侗族姑娘!

石奶引的美貌给予了全国人民难得的"视觉享受"。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1987年,石奶引作为人民币肖像模特走进了聚光灯。

可就在人们期待她会过上优渥生活时,一个惊人的事实摆在了大家面前:在那张俏丽的面孔背后,石奶引过着比往常更穷更苦的生活!

是啊,石奶引家境贫寒。

父母五大三粗,一手上年纪,无法全身而退。兄弟姐妹却又太小,无力分担重任。

一家老小的生计,全靠石奶引这位16岁的姑娘独力维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石奶引每天黑天不醒,洗衣做饭,再外出纺纱织布。

双手因长期浸泡在墨汁里变得黝黑发紫,指甲也全部变形。

她只能咬牙坚持,从事这种最原始的手工艺活,来赚取家用。

就这样,石奶引美丽的侧脸永驻在人民币正面,而她本人却过着比其他穷人还要穷困数倍的生活。

这种巨大反差,令外界群嘲、大跌眼镜。纷纷质疑,难道石奶引就不应该过上好日子吗?

后来的事实证明,美貌并不等于富贵。

1984年,石奶引便遵从传统,嫁了个穷亲戚石学海为夫。两人一无所有,靠在地里勉强维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后,石奶引先后生了两个孩子。

可家里的开支随之增加,收入却未见提高。

于是,石奶引不得不像以前一样,吃住在一间破旧的瓦房,日夜操劳,直到指甲掉净、手掌长满老茧。

好不容易,一家五口终于熬过了水深火热的日子。

然而,就在石奶引准备长吁一口气时,一个打击再次袭来:因收入低微,"剥夺"了她的低保资格!

生活的重压,几乎将美丽的石奶引压垮。

眼看着连吃饭都成问题,石奶引再次重操旧业,天不亮就出门打理稻田,傍晚才归来织布。

为了多赚些钱,她还充当起"马夫"一职,步行十几里去集市卖绣花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到51岁那年,石奶引才迎来了生活的转机。一位叫凌裕平的种植专家造访石家,震惊于石奶引的艰苦生活。

"真是活殁啊,人民币上的美女怎能过着这种生活!"凌裕平痛心疾首,立即制定了一项务农计划,指导石奶引实施。

首先,他建议将石家闲置的六亩地充分利用起来。

除了种大米外,还可在田里养黄鳝、泥鳅等,增加家庭收入。

其次,利用离家不远的山地,集中种植速生林木。待到林木成材之日,可卖个好价钱。

就这样,凌裕平一步步引导,石奶引亲自实践,一年不到,家里的收入就翻了番。

到2021年,每月收入高达4000元!石奶引从此彻底甩掉了贫困帽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石奶引虽已63岁高龄,但仍坚持手把手教乡亲们新的农业技术。

一个个穷苦人摆脱贫困阶层,摇身一变成为小富农,石奶引为此倍感欣慰。

而那张当年引无数人侧目的俏丽侧脸,如今早已布满风霜的斑驳痕迹。可石奶引心中对生活的热爱,却从未消减半分。

俗话说得好:"千金难买我心情。"

石奶引虽有少年时的倾国倾城美貌,却没有被金钱和名利所累,始终保持着纯朴本色。

这份淡泊名利、淡然世故的品性,正是她内心美的最好注脚。

希望石奶引今后的人生路上,永远如此美丽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