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生前饶恕了两个不该饶恕的人,其一为李斯,当年秦始皇下逐客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其列,靠《谏逐客书》说动了秦始皇,成功留在秦国。

其二为赵高,赵高做中车府令的时候曾犯下重罪,按律当斩,蒙毅准备按律办事,赵高却说动了秦始皇,官复原职。

不想,这两个人在秦始皇死后矫诏立胡亥而催促扶苏自杀。

当然,赵高就是那个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之人。他说动李斯发动沙丘政变,之后成为秦二世最信任的人,实行重刑苛税,斩杀众公子,除掉蒙恬兄弟,后又设计除掉李斯成为丞相,孤立秦二世,指鹿为马,暗通刘邦,最后发动望夷宫政变,杀死胡亥,扶立子婴。

公元前207年,赵高也被砍死在秦宫大殿,让他做梦也没想到的是,动手杀他的,居然是他的宦官同僚。

这个砍死赵高的人,名字叫做韩谈。

韩谈原本是秦皇宫里的一名宦官,在此之前,他属于那种默默无闻的“小透明”。

但是因为诛杀了赵高,韩谈得以青史留名,他之所以能成功,还有赖于秦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也就是秦三世公子子婴。

那么,子婴与韩谈,是如何杀死赵高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50岁时,第五次巡游途中生了重病。他自知时日不多,于是写下立扶苏为太子的遗诏后,就撒手人寰。

但是随行的宦官赵高,与秦始皇的十八子胡亥,以及丞相李斯经过密谋,封锁了秦始皇已死的消息。

三人篡改了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并伪造了另一封诏书,借“不忠不孝”的罪名逼迫贤良的公子扶苏自杀,史称“沙丘政变”。

秦始皇嬴政共有33位子女,其中,最看重的是长子扶苏,未来的皇室接班人。而胡亥则是秦始皇的第18个儿子,少年时期开始在中车府令向赵高学习法律。

赵高本是秦国宗室远亲,为人勤奋精明,善于观言察色、献媚讨好,很快就博得了胡亥的好感。

与此同时,靠着三寸不乱之舌,赵高也在秦始皇的身边混得风声四起。

当然,秦始皇在位期间,赵高只是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危害秦王朝的行为。

后来,赵高导演了“沙丘政变”,篡改遗诏扶秦二世胡亥登上皇位。而赵高也因为拥立之功,被封郎中令,成为了胡亥最亲信的决策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功上位之后,赵高在胡亥的纵容下,干了不少人神共愤的事情。

为了巩固权力,赵高开始疯狂地铲除忠良。

蒙恬、蒙毅二人,成为了赵高第一个开刀的对象。除掉蒙恬、蒙毅后,赵高转而开始对付起秦王室,当时,至少有20多位秦始皇的子女,被赵高处死在咸阳街头。

这些人,均是胡亥的兄弟姐妹,但对于他们的死,胡亥置若罔闻,任凭赵高肆意诛杀。

至于那些正直的官员,要么被调离,要么被驱逐,最终,赵高的权势越来越大,而他的最后一个目标,就是当初共同参与“夺嗣之变”的丞相李斯。

李斯在胡亥登基之后,似乎像变了一个人,他很少出现在朝堂上,即使出现,也大多是沉默不语,对于赵高的胡作非为,李斯则是充耳不闻,仿佛一切和他无关。

直到公元前208年,右丞相冯去疾,大将军冯劫和李斯三人联合向秦二世进谏,请求暂停修建阿房宫。

赵高利用这件事在秦二世面前挑起了秦二世对二冯的不满。二冯是父子,同朝为官。他们深知自己逃不出魔掌,在被逮捕前商量说"将相不受辱",而后父子俩一起自杀。

可能是心中有愧,也可能是想独善其身,李斯事后摆出了一副事不关己的姿态。

但他想事不关己,赵高却不会放过他,毕竟李斯是当初参与篡改诏书的人之一,如果李斯把这件事抖出来,那么赵高将会死无葬身之地。

所以,李斯必须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置李斯于死地,赵高捏造李斯之子李由,与大泽乡起义的陈胜吴广等人有暗中勾连的嫌疑,以此让胡亥下令对李斯展开调查。

同时,想方设法的堵住了李斯想要向胡亥申辩的机会。最终,不明就里的胡亥在赵高的蒙骗下,下令将李斯腰斩。

李斯被杀后,赵高如愿以偿地当上了秦朝的丞相。此时朝中无论大小事情,均由赵高一人说了算,大权在握的他,就逐渐开始对胡亥轻视起来。

某次,赵高命人牵来一匹鹿,当着胡亥的面说这是献给胡亥的“马”,胡亥很疑惑,这明明是鹿,怎么会是马呢?但赵高坚持称这是马,并且,朝臣们迫于赵高的威慑,也纷纷说这就是一匹好马。

“指鹿为马”的典故,就是这么来的,赵高此举,就是为了向朝臣们证明,自己才是大秦说了算的人。

不久后,赵高为了扩张自己的权力,又把杀戮的双手伸向了地方政权。

赵高鼓动秦二世效仿父亲秦始皇巡游天下,途中他又建议秦二世把那些不听他们话的官吏杀掉,以树立皇上的威信。

秦二世点头照办,就杀了一批,那些还留着脑袋的,整天提心吊胆,如覆薄冰。

能杀的先杀,不能杀的就搞下去。赵高利用秦二世对自己的信任,挤掉不少正直的大臣,并在朝廷上下安插了大批自己的人。

就这样,赵高切断了秦二世和群臣联系,一步一步把大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权在握的赵高继续征发大批的百姓,无偿来修造阿房宫和骊山墓地,又给咸阳调集5万士卒专门负责守卫。

这些劳命伤财的行为,最后都是农民自己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