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趟EBC探索之旅展开之前,几乎所有相关攻略中向我展示的,都是珠穆朗玛峰(Mount Everest)、洛子峰(Lhotse)、努子峰(Nuptse)、阿玛达布拉姆峰(Ama Dablam)、普莫里峰(Pumori)、马卡鲁峰(Makalu)、卓奥友峰(Cho Oyu)等一系列如雷贯耳的山峰之美,以及它们在世人心中的物理排名和精神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在与EBC朝夕相处的日日夜夜,我的脑海里不断循环播放的,却是一群令我内心震颤不已的英雄好汉,他们的职业名词本身,也代表着他们的工作内容:背夫(porter)。他们日以继夜地为山区生活输送着各种必需物资,同时也是旅游业和登山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毫不夸张地讲,背夫和向导们,是尼泊尔喜马拉雅山脉中的“血管”,是日复一日穿梭于世界屋脊之上、坚忍不拔的垫脚石。

背夫精神:山峦起伏,负重前行

尼泊尔山区的物资运输依赖于多种方式,主要是背夫和小型飞机,尤其是在偏远和难以到达的地区。具体的比例依赖于地区的可达性、成本、天气条件以及运输需求的紧迫性。

背夫在尼泊尔的山区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尤其是在那些没有道路连接的偏远村庄。对于日常必需品、建筑材料、食品以及其他生活用品的运输,背夫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在某些地区,由于地形的限制,背夫是唯一的物资运输方式。

背夫的运输方式虽然效率较低,但成本相对较低,且在某些狭窄和陡峭的小径上是其他方式无法替代的。

总体来说,尽管小型飞机提供了一种速度更快、更现代的物资运输方式,但背夫仍然在尼泊尔山区物资运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最偏远和难以到达的地区。

背夫以其出色的登山技能和耐力闻名,被誉为“喜马拉雅山的勇士”。

尼泊尔的背夫中有很多蒙古族人。蒙古族人在尼泊尔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而是指多个具有蒙古血统的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共同的特征是他们的祖先可能来源于中亚或蒙古地区。这些民族包括夏尔巴人、塔木人、格尔巴人(Gurung)、拉瓦尔人(Rai)、利姆布人(Limbu)等,他们都有蒙古特征的面孔,如单眼皮和高颧骨。

这些民族通常居住在尼泊尔的山区,具有强健的体魄和适应高海拔环境的能力,这使他们成为理想的背夫和向导。在尼泊尔的户外活动和旅游业中,这些有着蒙古血统的民族扮演着关键角色。他们的文化习俗和传统与他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夏尔巴人原本是指从西藏东部迁移至尼泊尔东部高山区的人们,"Sherpa"在藏语中意味着“东方的人”。夏尔巴人因其在高海拔地区的生存能力和对极端气候的适应能力而闻名。他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与藏族有很多相似之处,包括语言、宗教(主要信仰藏传佛教),以及一些节日和习俗。

塔木人是另一个重要的山区民族,主要分布在尼泊尔的中部山区。他们的语言属于藏缅语系,信仰佛教,生活方式同样与高山环境紧密相关。塔木人社会以家庭和村落为单位,社区联系紧密,有着丰富的民间艺术和传统音乐。

许多有蒙古血统的民族在宗教和文化上保留了原始宗教和佛教的元素。这些民族的宗教活动常常围绕着各种佛教节日展开,如洛桑(Losar,藏历新年),在这期间,人们会聚在一起进行各种宗教仪式和庆祝活动。他们还会举行祭祀活动,以祈求山神和自然神的保佑。

此外,这些民族有着丰富的民间音乐和舞蹈传统,歌舞音乐不仅在节日庆典中非常重要,也是社区聚会和家庭聚会的一部分。

背夫所在社区的婚礼和丧葬仪式常常包含许多传统习俗,例如,在夏尔巴社区中,婚礼通常是一个大型的社区活动,包括丰富的食物和传统的舞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背夫的工作异常艰苦,他们背负的重量之巨,有时甚至远超自身体重。在他们日常背负的物资中包括食物、帐篷、炊具等,在与他们相处的日子里,有一些时候,甚至在视觉上带给我的是一种魔幻的感觉和巨大的冲击力,因为他们身上背负物资的体积及重量,已经远远超越了我在过去几十年中对于人体所能承受极限的认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尼泊尔的“背夫”体现了一种令人钦佩的精神,其核心特征可以总结为坚韧、勇气、自我牺牲和对社区的深厚承诺。

在日常与背夫的接触中,我除了对于他们异于常人的体力表示赞叹之外,更着迷于在言谈举止中散发出的精神气质,简单归纳,可以用五个词来总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坚韧——背夫们在极端的自然环境中工作,经常需要在崎岖的山路上背负重物长途跋涉。他们显示出非凡的体力和心理耐力,能够在高海拔和恶劣天气条件下进行艰苦的劳动。

魄力——身处极端气候环境之中,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雪崩、滑坡等自然灾害和高山病等身体病症,他们必须拥有最强大的精神魄力和适应能力,以不断地应对变化多端的山区环境。

牺牲——背夫们常常将游客和客户的安全和需要置于自己的利益之上。他们的工作性质要求他们在保证他人安全的同时,常常需要忍受身体上的极大负荷和心理压力。

族群——背夫在他们所属的族群内具有强烈的团结意识,运输当然是他们的工作和谋生手段,但在他们看来,这同样也是他们这一族群得以传承的精神内核。

亲和——尽管力大如牛,体似钢铁,但这些皮肤黝黑的汉子却时刻洋溢着亲和力,这种亲和力包括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与信仰,更包括对于来自五湖四海的徒步爱好者的尊敬与友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背夫以惊人的耐力在险峻的环境中行进,为徒步旅行者和登山者提供服务。然而,这份工作也带来了风险和健康问题,国际和当地组织正在努力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包括确保合理的工作负荷和改善薪酬待遇。

背夫现状:

不可替代性与亟待关注的职业健康

尼泊尔的背夫在当今世界依然存在的原因与他们工作的独特环境和需求密切相关。虽然现代交通和技术在很多地区已经替代了传统的物力劳动,但在尼泊尔这样的高山区域,背夫的角色仍然不可替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先,尼泊尔喜马拉雅山区的地形极其崎岖和复杂,许多地方仅能步行到达,现代机械设备难以应用。这些地区的山路狭窄、陡峭,不适合车辆通行。

其次,从经济上考量,在高海拔地区建设道路和其他基础设施成本极高,且维护困难。相比之下,利用背夫的成本更低,尤其是在对于量不大的运输需求时更为经济。

第三,在文化层面上,背夫不仅仅是运输工具,也是当地文化的一部分。他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体现了当地社会的传统和价值观。

第四,旅游业同样需要背夫群体的存在。尼泊尔的旅游业高度依赖背夫,尤其是在徒步旅行和登山旅游中。背夫为游客提供必需的支持和服务,帮助他们携带装备、食品及其他物资,同时也提供向导服务。

此外,技术与资金限制也是背夫存在的现实因素,尽管技术进步为山区运输提供了一些替代方案(如使用直升机),但这些技术的运用受到高昂成本和天气条件的限制。此外,直升机并不能完全替代背夫,因为它们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能无法操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中国船运史上长期存在的纤夫群体相比,即便在今日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背夫仍有着巨大的不可替代性。

专以纤绳帮人拉船为生的纤夫在古代船运中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运输方式,但工业革命之后,现代化的机械化方法逐渐可以以更有效率地方式替代。

而背夫的工作由于上述原因,在当代仍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有更多技术和方法来辅助或部分替代背夫的工作,但在可预见的未来,背夫仍将是尼泊尔山区文化和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外界看来,尤其是对于尼泊尔经济状况及当地徒步旅游产业缺乏了解的人们看来,雇佣背夫似乎是一件不太人道的事,但是,只要你深入其中,应该就会理解,当地背夫非常乐于接受来自旅行者的邀约,因为这可以最高效地促进他们的收入增加。尤其是一些语言能力较强、沟通与理解力更好的背夫,在与旅行者的沟通和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有很大机会将自己的身份从单纯的运输劳动者“升级”为薪水更高的向导。一旦成为旅行向导兼背夫,他们获得的收入将成倍增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如前文所述,旅行者的到来,旅游业的发展,都是在促进尼泊尔经济,更是为当地民众提供更多的收入来源。

背夫的收入因工作环境、工作量、旅游季节的波动而有较大差异。尽管在旅游高峰期,他们的收入相对较高,但工作的辛苦程度和风险也相对较高。此外,他们的收入稳定性不高,受旅游市场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背夫的日常收入通常基于他们的工作天数和携带的重量。一般而言,一个背夫每天的工资可能在20至30美元之间,这在尼泊尔算是一笔不错的收入。

作为对比,根据尼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预测数据,本财年(2023年7月至2024年7月)尼泊尔人均收入预期为1456美元。也就是说,尼泊尔国民的平均月收入刚过120美元,理想状态下,背夫的月收入可能是该国平均收入的四倍。

而且,除了按日计费的工资之外,背夫还可能从徒步旅行者那里获得随机的小费。

当然,背夫并非全年无休,他们的收入与旅游季节性变化密切相关,尼泊尔的旅游高峰期(适合登山的气候条件)通常是每年的春季(3月至5月)和秋季(9月至11月),在这些月份,背夫的工作机会更多,收入也相对较高。

与其它任何依靠技术的工作一样,有经验和技能的背夫,尤其是那些能够担任高级向导的背夫,收入自然会更高。这些背夫除了负重之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导航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和客户服务技能。

不过,收入只是背夫这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的A面,在另一个角度上,这项工作中所隐含的风险和损耗不容小觑,包括身体上的极端劳累、健康风险以及长期远离家庭所带来的精神焦虑。

健康问题是背夫群体需要面对的最巨大的挑战之一。长时间背负重物可能导致肌肉骨骼损伤,而高海拔工作环境增加了高原病的风险。为了应对这些健康风险,提供适当的训练和健康照顾非常重要。

据我了解,当地背夫的职业年龄最多只能维持到50岁,更多背夫在40岁之后就开始逐渐降低了工作的时间和强度,很多背夫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离开这份收入不菲的工作,转向其它收入微薄的轻体力劳动。

因此,改善背夫的工作条件和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是当前很多组织和政府部门关注的焦点。

背夫关怀:职业培训与健康援助

事实上,在过去几十年里,尼泊尔政府和世界性组织越来越多地关注到背夫这一职业群体,为了更好地实现他们的职业发展,并为他们的家庭及个人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和援助措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尼泊尔政府通过制定专门针对背夫的健康与安全法规来提高他们的工作条件,包括确保合理的工作负荷和提供必要的安全装备。政府还支持和推动了对背夫的职业培训,包括高海拔生存技能、急救技术以及客户服务,以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服务质量。

同时,当地政府也提供了一些经济援助计划,帮助背夫在非旅游季节也能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一些国际非政府组织,如国际劳工组织(ILO)和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ICIMOD),提供针对背夫的健康保障和保险计划,特别是针对职业相关伤害和疾病的保险。

国际组织通过各种倡导活动提高对背夫工作条件的全球关注,并推动改善他们的权益。

联合国环境计划署(UNEP)和世界旅游组织(UNWTO)等机构推动可持续旅游实践,确保旅游活动在不损害背夫和环境的前提下进行。

许多旅游公司与政府及非政府组织合作,共同制定更加人道和可持续的旅游政策,确保背夫的权益得到保护和提升。

这些政策和援助措施旨在不仅提高背夫的生活和工作质量,而且也促进尼泊尔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这些努力,背夫群体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有了显著的改善。

如果想要延长背夫的职业周期,并尽量保证他们在结束这份职业之后仍然拥有相对健康的身体状况,我认为,还需要在四个方面加大对这一职业群体的帮扶力度。

首先,相关部门需要提供适当的物理训练,以加强体力和柔韧性训练,帮助背夫应对长时间的体力劳动;

其次,应促进更多背夫使用现代携带设备,采用更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背包和其他携带工具,减少对身体的损害;

第三,当地政府有必要对背夫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险和定期健康检查,以早期诊断和治疗可能出现的健康问题;

最后,相关机构还应向背夫及有意向从事这一职业的群体增加对高原病等健康风险的知识普及,教育背夫如何预防和应对这些状况。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非政府组织、旅游公司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以改善背夫的工作条件、提供更多的健康和教育资源,以及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福祉。这不仅能帮助背夫和他们的家庭,也将促进尼泊尔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尼泊尔的背夫,这些喜马拉雅山脉上真正的英雄,以他们的无畏与坚韧展现了人类精神的巅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背负着重量超过自身体重一半、甚至有时会比自身体重还要重的物资,在海拔超高的崎岖山路上跋涉,不仅支撑着尼泊尔的旅游业,也是传统与现代交织中的生动见证者。

尽管面对极端的自然环境和身体上的巨大挑战,背夫们仍保持着谦逊和乐观,他们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力量激励着每一位与他们相遇的旅行者。对这些在世界屋脊上默默付出的勇士,我们应当给予最深的敬意和感谢,因为没有他们,许多人无法体验到这些壮丽山峰的真正魅力。背夫不仅是尼泊尔山区的脊梁,更是全人类坚毅与勇气的象征。

今年的春季登山季即将告一段落,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里,如同往年,又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很多人实现了他们的登峰梦想,还有上千名旅行者正在EBC、ABC的路上逐梦、毅行。

我非常相信,所有经历过的人们都会同意,背夫和向导们之于探索者们实现心中神圣梦想的重要意义,甚至可与生命看齐。很多涵义并非用金钱可以衡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无论以何种方式结束这些神奇探索之后,所有的荣耀与骄傲,理应分给那些陪伴我们一路前行的背夫更多一些,他们帮助人们实现了梦想,他们甚至守护住了人们生命的底线,那实际上是一种恩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EBC:Everest Base Camp。国际上对世界最高峰的称呼是(Mount)Everest,即珠穆朗玛峰,EBC是世界十大徒步路线之一,这条从小镇卢卡拉出发直达珠穆朗玛峰大本营的线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马拉松比赛的举办地,由于5000+的海拔使得这里成为高原徒步者的圣地。

ABC:Annapurna Base Camp。Annapurna,即海拔8090米的世界第10高峰安纳普尔纳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尼泊尔境内。ABC是尼泊尔最富盛名的徒步路线,这条从徒步天堂博卡拉出发的,可长可短的线路,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的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的经济支柱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大庆博士,人口学、城市更新与区域经济学学者,注册建筑师,专栏作家。

优客工场(纳斯达克:UK)创始人,优享创智(共享际)创始人。

任中国科协八届、九届、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促创委副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北京市政协港澳台侨工作顾问、盘古智库学术委员副主任、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专家库专家。

著有《城市更新空间内容探索》、《城市人居生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永不可及的美好》、《无处安放的童年》、《一口气读懂新加坡》,译著《奔跑的力量》、《朝圣波士顿马拉松》、《鞋狗》、《为谁留的空椅子》、《凿开公司间的隔栅》、《布隆伯格传》、《成就斜杠人生》、《全黑军团》、《发明:詹姆斯·戴森的创造之旅》、《进无止境》、《高成长思维》、《全球新常态》。

马拉松爱好者,中国探险协会百马跑者分会会长、“毛线团”公益跑团创始人。截至2024年5月,已完成全程马拉松203场。荣获2016年CCTV体坛风云人物体育精神奖(提名奖)、2017年“中国马拉松年度人物”荣誉称号,2022年2月受邀作为2022北京冬奥会第97棒火炬手传递奥运圣火,2023年第七届世界马拉松WMC777完赛选手,第十届“中国当代徐霞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