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发展迅速,很快就成为全球生物之中的霸主,以为可以主宰自然,主宰社会的发展。但人类真的是自然的主宰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不是。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相当于一种生物,而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类虽然凭借科技的发展,占据了绝大部分的陆地,也成功地把一些生物逼到了灭种的地步,但人类始终无法主宰自然,只能在一定限度上利用自然。地球大部分都被水覆盖,人类还没有到水中生存的地步,只能在陆地上生存,即便造出潜水艇,也只能在水中航行,到陆地上补给。人类必须学习会和自然和谐相处,尤其要和自然界的动植物和谐相处,才能更好地发展。当然,如果科技发展到人类不需要和动植物和谐相处也能很好地发展的阶段,那么,人类自然可以远离自然界的动植物。不过,科技没有发展到如此地步,人类只能和动植物和谐相处。毕竟,“同一个地球,同一个梦想。”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共享生态资源,倘若没有了动植物,人类就不能很好地生存下去。

植物稀释二氧化碳,制造了大量的氧气,供人类呼吸,而动物给人类提供了肉和皮毛,甚至成为人类的崇拜对象。植物没有了,氧气就会变得稀少,风沙就会变得多起来,甚至使人类开垦的田地变成荒漠。动物数量减少对于人类来说也不是什么好事,起码验证了动物的生存环境恶劣了,那么人类的生存环境会好吗?当然不会。人类和动物共享地球环境资源,而不会有什么太多优势环境资源可以享用。即便人类用了空调、制氧机,也不一定能真正脱离真实的环境。如果有人用了空调和制氧机,脱离了真实的环境,那么,他还是自然界中生存的人类吗?当然不是,而是另外一种新人类,就像圈养在笼中的鸟儿一样,失去了自由,只能在虚幻的环境中享受所谓的“自由”。其实,人类正在被机器控制,甚至被机器支配,也就没办法完全摆脱了。

人类不是自然的主宰,却非得主宰自然。不能战胜自然灾害,只能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后,及时救援,尽可能地让损失降到最低。地震、火山、泥石流、海啸、冰雹等都不是人类能够掌控的,就连天气预报也不是特别精准,只能预测大概情况。于是,很多自然灾害成了人类的噩梦,却并不能战胜人类,也不能让人类停止生育。但不管人类生育多少孩子,人口数量增长多少,都不会支配自然,也不会制止自然灾害的发生。相反,人口数量太多之后,会给地球造成很大的负担,甚至成为战争的由头。曾经有一种理论认为,人口数量达到一定的级别,就会造成战争,而战争是削减人口的有效方式。似乎有些道理,当人口增多之后,资源就会紧张,为了抢夺生存资源,人类必然发动战争。在对植物和动物发动战争之后,人类获胜了,因为人类有智能,有高科技武器,可以轻易砍伐森林,轻易屠杀老虎和狮子,但人类对付自己却引发了很大的危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科技武器上战场,简直就是屠戮。战争机器一旦开动,就不是一两个人能够叫停的。战争中死伤惨重,人口数量锐减,让生存资源变得“多”起来,缓解好多年的生存危机。等到生存危机再次来临的时候,战争会再次发生。战争会造成巨大的破坏,城市被夷为平地,田园荒芜,人口数量锐减,很多人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而且很多土地带有辐射性,不能住人,也不长庄稼。

那么,到底是以生态为中心,消灭人口,保护生态,还是以人类为中心,破坏生态使人口得以生存?许多人的回答当然是后者,因为人类中心论在人类出现的那时起就已成为人们根深蒂固的观念。很多生态资源被破坏,或者被打着开发的旗号加以破坏,都和这种论调有关。从长远来看,如果生态最终受到彻底破坏,人类又将如何生存?今天的人们似乎不用考虑那么长远,但有一个问题无法回避————人类既然注定了将要灭亡,那么一种没有未来的生存又有什么价值?反之,没有人类的生存又有什么意义?

但是,并不能以此为借口去破坏生态环境,也不能以此为借口去杀死动物,抢夺动物的生存空间。人类注定会随着地球老去而消失的,但当下并没有消失,甚至人类可能依靠高科技移民外星球,而不至于等到地球资源耗尽的那一天和地球同归于尽。只是,现在毕竟没有发展到如此高度,需要人类和动植物和谐相处,和自然和谐相处,而不能以支配自然的角色出现。有一个生物学家提出一个观点,就是人类要保持物种的多样性,以避免出现物种的单一性。倘若地球只剩下了人类,突然流行一种足以毁灭人类的病毒,而且传播速度很快,那么,人类可能会灭亡,但动植物并不会灭亡。因为病毒对动植物无效,只对人类有效。如此一来,还可以保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只不过人类消失了。而只剩下人类一种物种之后,突然有了这种病毒,那么,地球除了没有人类,也就没有其他生物资源了,等于灭亡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地球是多物种共同居住的空间,而人类只不过是物种中的一种,而不是主宰自然的物种。就像老子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只能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规律,而不能违背自然,更不能破坏生态环境,以免子孙失去生存的空间。在立法和执法方面应该有强力行为,也应该持久维护生态环境,才能让人们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