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皇帝登顶天下,渴望掌握最高权力,不受约束,不受制衡。

但是在中央官僚体系中,丞相这一职务的存在,却令皇帝的幻想成为空想。

丞相作为皇帝身边地位最高的辅政大臣,拥有与皇帝旗鼓相当的参政议政权利,他们在朝政工作过程中常常会与皇帝作对,令皇帝苦不堪言。

于是明朝建立之后,明太祖朱元璋便下令废除丞相制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是偌大的一个国家,皇帝孤掌难鸣,只能设立新的辅政机构,辅佐自己进行政务决策。

内阁和司礼监这两个单位,就是皇帝最为看重的官僚机构。

设立之初,他们的确起到了为皇帝排忧解难的作用,但是到最后,这两个机构却加速了明朝的灭亡。二者的职能分别经历过怎样的演变过程?为什么说它们的负面作用大过正面?

废除宰相,内阁集权

朱元璋作为一位草根皇帝,辛辛苦苦从社会底层一路爬到顶层,其间不知付出了多少汗水。

越是来之不易的东西,人们越会对其珍惜,朱元璋也不例外。

如果他是贵族出身,或许他对自己的皇位和皇权并不会太过重视。但他偏偏体验过人间疾苦,所以对目前所拥有的一切非常珍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保证皇帝地位的至高无上和皇权的说一不二,朱元璋决定在中央官僚体系中砍掉所有可能制约皇帝的官职,首当其冲的,便是宰相。

从秦始皇时代开始,皇帝和宰相之间的矛盾就是一对不可调和的君主专制矛盾。

皇帝是人不是神,皇帝在执政过程中也会犯错误。每到这时,宰相对皇帝的监督和制约作用便会发挥到极致。

对于国家朝政的整体工作情况来看,这是非常理想的局面,但是对于皇帝本人来说,自己三番五次受到宰相的约束,这令他极为不自由。

宰相的权力很大,还有可能威胁皇帝的地位,所以朱元璋上位之后,便开始思考如何保证君主专制的专断性。

他顶着所有臣子质疑的眼光,下令废除宰相制度,这样一来,皇帝的权力便能高度集中,但是朱元璋也尝到了恶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整个明朝实在是太大了,国家的所有政治事务实在是极为繁重,他每天从早晨工作到夜间,好似奏折总也批不完,连休息的时间也只能挤出来。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皇帝同样也是如此,朱元璋思来想去,决定不能继续恶性循环,只好设置了新的辅政机构,帮助自己减轻负担。

内阁的雏形,便这样而来,但这个时候的内阁,还不能真正称之为内阁,它实际上只是皇帝的智囊团。

因为朱元璋非常看重实际权利,所以他不可能把权利下放到内阁官员的手中,所有人员只能参与调整工作,不能对工作起到决定权。

一直到明成祖朱棣执政时代,这一情况发生了显著的改变。

朱棣是一位非常看重军事和战争的君主,他登基之前和登基之后都多次御驾亲征,拓宽明朝的版图边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皇帝在外南征北战,朝廷当中的大事小事便没有人作出决策。

为了保证朝政的正常运转,朱棣决定放权,把一部分行政权力交到内阁官员手中,这样一来,内阁就从一个辅助机构变成了具有决策权的行政机构。

以我们今天政府单位的工作结构来比较,内阁就像是皇帝身边的秘书处,负责为皇帝筛选奏折,处理一些不用经过皇帝决定就能够推行的小事。

如果说皇帝掌握的权利是十分,那么最开始朱棣交到内阁的权利就只有两分,相比较而言,皇帝还是可以集中专制。

到了朱棣执政的中后期,朝廷其他官员对内阁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因为他们平时遇到需要决策的大事,找不到皇帝本人,就只能寻找内阁官员加以决断。

在朝政事务中,真正做决策的主体角色,从皇帝变成了内阁大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内阁一旦掌握了主动权,其地位自然会水涨船高,到了明朝中期,几乎所有朝廷官员都得看内阁大臣的脸色。

以张居正为代表的内阁首辅,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当一个行政机构的权利逐渐壮大时,行政官员并会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会以为自己才是朝廷中真正的主人,就连皇帝都需要倾听自己的意见和决策。

自视甚高,这是导致内阁出现腐败现象的根本原因。

朝廷大多数官员都认为,皇帝虽然是国家名义上的主人,但是内阁首辅大臣才是朝政中的真正主人。他们在进入官僚体系之后,都会主动选择向内阁示好,以便今后工作顺利,不受刁难。

在万众追捧之下,严嵩等人彻底让内阁的风气败坏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里逐渐成为了买官卖官的发源地,任何人只要想当官,把钱给内阁大臣送到,就能实现目标,繁杂的科举考试章程,他们根本不必遵守。

人才选拔丧失了公平性,内阁大臣为朝廷选择了一批绣花枕头,整个国家的政治工作自然无法顺利推进。

明朝后期,内阁又参与到党争和权力争斗当中。

朝廷里不同的政治集团相互博弈时,皇帝的儿子竞争太子之位时,甚至后宫嫔妃争宠之时,内阁都会横插一脚。

到了明朝末年,内阁被一群蛀虫所占据,明代的末代皇帝崇祯皇帝即使有心想要调遣官员为自己做实事,他也无人可用。

内阁已经变成了名存实亡的政治机构,它丧失了设立之初的辅助行政的职能,这就导致国家的政治工作失去中间力量,整个国家必然会发生倾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司礼监起,左右局势

只有制约才能实现平衡,全天下人都懂得的道理,皇帝不可能不懂。

因此司礼监的崛起,就是对内阁权力的制约,也是皇帝实现朝政平衡的重要手段。

司礼监的成员,是皇宫当中地位最低,身份也最低贱的人群。

在朱元璋执政时期,他们只能承担最下等最辛苦的工作,比如清洗衣物,打扫宫殿,给皇宫当中的各位主子端茶送水。

这个时候的他们不能称之为大臣,只能称之为奴才。

在明成祖朱棣的时代,太监的职能逐渐发生转变。

此时此刻,内阁的权力正在逐渐壮大,朱棣不允许任何一个机构凌驾于自己的地位之上,所以专程培养了一批可以读书写字的太监,用他们来制约朝政当中的内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内阁大臣都是相当精明的人物,他们自然清楚,皇帝提拔太监的目的是对付自己,因此他们对这群太监,有着天然的厌恶和排斥。

要知道,读书人骨子里总是有一股清高存在,他们打心眼里看不起为了生计而出卖自己身体和尊严的人群,太监即使不是他们的政敌,他们也不会接纳和尊重。

如今双方明争暗斗,较量不断,内阁更是不会手软。

明英宗时期,司礼监的地位达到了巅峰。

当时皇宫内首屈一指的大太监王振,肆无忌惮地左右皇帝的决策,让整个朝政的发展主线偏离轨道,他也成为了千古罪人。

在他的错误引导之下,土木堡之变爆发,明英宗朱祁镇成为了明朝唯一一个当过敌人俘虏的皇帝,这对于明朝统治阶层来说是奇耻大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这件千古大事,王振的地位一落千丈。后来明英宗从瓦剌手中回归,重掌大权,而他则像一颗划过天际的流星,黯然失色,消失不见。

经此一事,朝廷意识到皇帝对于宦官过分看重,这会导致整个朝政工作失衡,于是内阁联系文成武将,大家联合抵制太监群体的壮大。

双方的积怨越来越深,矛盾也是一触即发,内阁和司礼监之间的争斗,或许只有到明朝终结才会结束。

明朝末期,司礼监又出了一颗大毒瘤,那就是臭名昭著的魏忠贤。

提到此人,人们第一时间会联想到东厂和西厂,这是明朝皇帝特意设置的特务机构,专门用来监视朝中大臣的一举一动。

为皇帝卖命的太监,他们心胸狭窄,心理阴暗,常常因为一件小事而风声鹤唳,肆无忌惮地给朝中大臣泼脏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们抵触太监,排斥太监,自然而然地远离太监,司礼监也成为了宫中人人喊打的机构。

至于魏忠贤,比起他的前辈们,他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他公然在朝廷中拉帮结派,所有支持他的人,都会被纳入到他的党羽之中。

而所有反对他的人,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他的迫害。有人被诬陷而进入监狱,有人甚至惨遭杀害。

对待朝廷重臣,魏忠贤不屑一顾,对待皇帝本人,他也是阳奉阴违。

太监和文官之间的争斗,这条线被拉得极为漫长。

皇帝最开始站在司礼监这一边,到最后意识到宦官乱政的危害,又帮助内阁打压司礼监,可此时太监势力的发展已经超过了他的预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者争斗不断,朝廷内耗不休。明朝走向灭亡,这是必然的局面。

清朝机构,程度加重

如果说内阁和司礼监是明朝政治体系中的两把双刃剑,那么同样的角色,在清朝则由军机处扮演。

清朝皇帝同样意识到,皇帝就算具有再大的能量,也不可能独立处理天下大小事务,所以设立必要的辅助机构,对他来说也是掌控行政权利的一种手段。

而军机处的诞生,正好符合皇帝的统治需求。

军机处一开始只是负责为皇帝起草奏折和宣读圣旨的小小单位,并不具备行政权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看这一发展脉络,是不是和明朝时期的那个十分相似?

二者后来的发展经历,同样也具有高度相似,在皇帝的授权之下,军机处逐渐掌握行政权力。后来,整个朝政的工作重心都向军机处偏移。

军机大臣,也成为了清朝官僚体系中举足轻重的重要人物。

比如那个让雍正皇帝颇为忌惮的年羹尧,他就是鼎鼎大名的军机大臣,雍正皇帝看重他的能力,却忌讳他能力过大。

对于军机处,清朝皇帝一直都抱着这样又爱又恨的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不管是内阁的诞生还是司礼监的纷争,都能向我们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明朝时期,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迎来了进一步的加强。

皇帝过分看重权利,所以才采用一刀切的方式砍掉宰相制度,导致国家行政工作失衡,这才埋下隐患。

参考资料:

《明史》

《万历十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