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你是否曾想过,在那个权力至上、朝野争斗不断的时代,一个人能否在不为帝王相的情况下,依然左右朝政?一个人能否在不被官位所束缚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才能和远见?一个人能否在不受猜忌和忌惮的环境中,直言进谏,匡正过错?

如果你对此有所疑虑,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李泌的传奇一生,看看这位被誉为"誓当王者友"的一代奇人,是如何在动荡的年代里展现非凡智慧和胆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奇童现世

在开元十六年(728年)的一个春日,六岁的李泌被召入长安城。这个出身书香门第的孩子,自小就被视为"奇童",他的语言才华和过人智慧,令在位的玄宗皇帝惊叹不已,断言他"必国器也"。

与玄宗的这番评价相呼应的是,李泌从小就不愿走寻常路。他不想通过科举这条官路出身,而是四处游历,亲身体察民情,开阔视野。

他的父亲李承休也十分开明,不但认同儿子的做法,更是慷慨资助他的行踪。正是这段经历,让李泌的眼界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当时朝野名流张九龄就曾感叹,在与李泌的讨论中"受小友启发良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宫侍读

天宝十载(749年),29岁的李泌上书玄宗,论道时事,再次赢得皇帝的赏识。于是,他被引入东宫,担任太子李亨的侍读。李亨与李泌相见恨晚,彼此很快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关系。

李泌也成为了李亨的知心人,在朝中的重大决策上,李亨都会征询他的意见。然而,就在李泌准备大展拳脚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文字狱"将他的前程暂时按下了暂停键。

王忠嗣案爆发,朝野上下一片混乱。趁机而起的杨国忠诬陷李泌诗作中有诽谤之词,李泌虽然在高力士的力保下免遭灾祸,但还是被贬出京师。虽然初尝挫折,但李泌并未气馁。他立刻选择了隐居大山,一心研究道学,直到安史之乱前夕,再不参与朝野纷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救时智囊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王朝陷入空前危机。李亨在灵武即位,他第一时间就命人召回了李泌,向他征询天下大计。李泌也没有推辞,他援古论今,头头是道,且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的种种弊端。李亨"抚其手,近狂喜",将他视为智囊,无论大小事务,都与之商议。

李泌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文武百官,甚至"权逾宰相"。李亨多次要他出任宰相,但都被他婉拒了。他认为,做布衣身份的王者友,比做宰相更能发挥自己的作用。从此,李泌以布衣的身份留在李亨身边,就如当年在东宫一般,出则联辔,寝则对榻。而他也确实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李亨立嫡长子李豫为太子,准备任命另一子建宁王李倓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时,李泌毫不避讳地反对了。他说,如果建宁王大功告成,必然会要求李豫让位。最终,在李泌的坚持下,李亨任命了李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

李泌不仅敢于直言进谏,而且极有战略眼光。面对安史叛军已攻陷长安的困境,他为李亨制定了完备的平叛方略,即命令李、郭两路军队分别出击,从背面压制叛军。他断言,只要将叛军钳制在秦川一带,不出两年,叛军就可平定。同时他还警示李亨,去叛军易,去藩镇难,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惜好景不长,李亨贪于夺回长安,中断了李泌的策略。虽然唐军在香积寺之战中击败叛军,但也付出了巨大代价。更要命的是,回纥人借机大肆劫掠,所谓收复,得到的只不过是两座空城而已。就在李泌大发感慨之际,唐廷内部又爆发了严重的内讧。张皇后和宰相崔圆、李辅国对李泌的地位极为忌惮,企图加以除去。

为了避祸,也为了不让李亨陷入更大的危难,李泌最终选择暂时离开朝堂。临行前,他再次劝谕李亨,要以误杀李倓为戒,不要重蹈覆辙。最终,师生情深的二人洒泪而别,而这一别,竟然就是永别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隐居衡山

此后六年,李泌一直隐居在衡山,直到李豫继位为代宗皇帝。代宗虽然诛杀了专权的李辅国,但朝廷仍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想起曾在父亲最危难之际给予帮助的李泌,代宗便将他召回长安,并第一时间就要他出任宰相。

但李泌仍然坚持自己的原则,拒绝做宰相。他认为,保留布衣身份,才能真正做到出言无忌,而官位只会给他带来束缚。代宗不像他父亲那样宽容,他要李泌彻底放弃自己的原则,交出身体来为他效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代宗的强迫下,李泌不得不屈服,被"俗化"了。作为妥协,代宗没有强迫他做宰相,而是让他当了翰林学士,随时能够咨询他的高见。"俗人"李泌开始全力专注于社稷,他向代宗提出了15条加强边境的措施。

但"为才所忌"的命运还是没能避免,宰相元载借口他有才,将他放了外任。十年后,元载被诛,李泌再次被召回京师。但没多久,宰相常衮又如法炮制,再次将他放到地方任上。直到德宗继位,李泌才重新获得施展才华的舞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平叛重任

适值泾原兵变,德宗避难梁州,想起了这位曾做过他文学老师的干才,便将李泌召来,任为左散骑常侍,在中书省听用。到了德宗手下,李泌已经完全放弃了学神仙,成了彻底的俗人。他不再以王者师的面貌出现,而是开始扎扎实实地做事。

他先是向德宗推荐了名将李晟,提出了"先北后南"的平叛方略——先捣毁叛军老窝泾原,再收复长安。德宗听从了他的建议,叛乱很快被平定。随后,李泌又帮助德宗做了一些消弭藩镇割据势力的工作。他单骑前往虢都,以政治手段化解了参与叛乱的军官,并说服达奚抱晖自选去处,使虢都重新回到了朝廷控制之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淮西,他以伏兵之计,大破吴少诚的军队,重树了朝廷在淮西的权威。此外,他还解决了胡人留京、边兵军饷等问题,并积极呼吁恢复府兵制,切断藩镇割据的军事根源。

贞元三年(787年),65岁的李泌终于被正式拜为宰相。一上任,他就向德宗提出了一个强大的反制吐蕃的计划——困蕃之策。所谓困蕃之策,就是在外交上对吐蕃进行围堵。先是结好回纥,压制吐蕃,在回纥的领地上重开丝绸之路,打通与中亚的联系。然后拉拢吐蕃的盟友南诏,以及其他西南部落,作为遏制吐蕃的棋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空前的战略谋划,最大的难题就是说服德宗。德宗年轻时曾在长安受过回纥人的侮辱,对他们怀有深深的仇恨。但李泌硬是十五次直言进谏,终于让德宗咬牙点头,与回纥结成了《贞元之盟》。

解决了回纥的问题,李泌又把目光投向了西南。南诏国王阁罗凤虽然曾两次与唐朝开战,但一直抱有"不得已叛唐,但始终坚信复为唐臣"的愿望。在李泌的数次恳请下,德宗终于点头与南诏重修旧好。可惜,就在李泌准备着手与南诏联系时,他不幸于789年去世,终年68岁。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李泌一生历仕四朝,之所以能始终得帝王信任,免遭猜忌之祸,一是与他"誓当王者友"的理念有关。他宁愿保持自由身,也不愿被官位所束缚,以免遭受忌惮。另一个关键点就是,这四朝都是太子继位,而他又是一个典型的"保太子派",他的眼光使他赢得了帝王的信任。

李泌有着非凡的才能和远见卓识,但他并不是一味地追求权力,而是希望能够在自由的环境中施展自己的才华,直言进谏,匡正过错,为国家和皇帝提供高见策略。正是这种"誓当王者友"的理念,让李泌成为一代传奇,成为动荡年代中一股清流,永远值得后人铭记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