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要说排除,我们把九纵放在第一个。

八纵特点不是很明显,论攻坚能力和三纵大概是一个水平面。八纵突出特点是傲气,许司令傲是有选择性地傲,不会不管不顾,该给的尊重必须给,只要陈毅一说话,许司令一百个服气。王建安略有不同,鲁南战役这边厢打枣庄打得正急,王建安说把鲁中军区部队(八纵前身)调走就调走,连说都不说一声,极不把前指放在眼里。

三纵进行过主官大换血,孙继先在许、王面前都是小字辈,在粟裕面前没有傲的资本。不论收拾还是重视,都轮不到三纵,就不说了。

一纵叶飞相对来说是最完美的一位,叶陶王三大虎将,只有叶飞在1949年2月当上兵团司令,55大授衔荣膺上将,虽有金门失利,并未影响建国后职务一路高升,结局相当圆满。

最可惜的当属四纵陶勇。

一方面是结局不好,去世过早。华野的纵队司令们性格各有千秋,陶勇、王建安属于较暴躁者,但王建安不断被敲打,陈老总和主席都不同程度地提醒过,后来王建的傲气收敛很多。十年期间亦没有生命危险。

陶勇性格刚烈,一直受粟裕庇佑,这方面吃亏少,不懂得与世间难妥协之事进行妥协,最后造成人生悲剧,令人无比痛惜。

另一方面是军事上没有突出重围。

纵队司令有两次突围机会。一次是1949年2月华野改编为三野,抓住那次机会走上兵团司令位置,1955年就是铁打的上将军衔。遗憾的是陶勇错失大好机会,叶陶王三位虎将,只有叶飞跻身四大兵团司令,一部分原因确实是陶、王两位资历较浅,比不过陈士榘、王建安和宋时轮,另一部分原因,是不是粟裕过分谦抑,不愿把太多华中新四军出身的将领擢到高位呢?

另一次机会是抗美援朝。如果打的好表现突出,陶勇也有可能像韩先楚一样由兵团副司令再进一步。只可惜,陶勇一方面对宋时轮绝对尊重,不会像旋风司令一样敢于对邓华提出异议,也没有争取到太多独立指挥战役的机会。虽然也有带队歼灭北极熊团的战绩,终归动静不是很大,没有抓住最后机会。

1952年职务是55年评衔的重要参考,陶勇1952年11月被任命为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如果放到现在,其位置并不亚于兵团司令。可惜当时仍以陆军为主,陶勇差了最后一点火候,勋位定格在了副兵团级。

三、六纵两头冒尖

六纵在华野诸纵队中最有明星气质,与整编七十四师的恩怨,涟水吃大亏,孟良崮得报大仇击毙敌师长,颇有几分传奇性质。

正因这份明星气质,其战斗力水平被坊间夸的虚高了。

相比一纵、四纵较为全面的能力,六纵其实有很多短板。我们试列几条如下:

1.独当一面能力不强。七月分兵一、四纵出鲁南,六纵一直被粟裕留在身边。历来幼子守灶,为何?幼子不如长子能力强,最简单不过的道理。

2.关键时刻欠缺临门一脚。莱芜战役,六纵受领重任,围攻口镇。此处是粟裕口袋大阵的底部,担负着包围全部国民党军的重要任务。但六纵迟迟没能攻下,镇内只有一个团的敌人据守,而且是二流货色。何者?攻坚、爆破能力有严重短板,连从中原过来、以装备差而闻名的皮定均都看不下去。

3.指挥员应变能力。王老虎名不虚传,妥妥一员虎将。单论个人勇猛作风,王必成将军在华野不逊任何人,也就陶勇能和他一较高低。但到纵队司令位置上,能力要求更高,不只要求不怕死敢拼敢打,更要求沉稳睿智,善于动脑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79年边境有事,临时把王必成和杨得志对调,东西两线放了杨、许两位七旬老将,杨许二位当时身体都已衰迈,杨得志还没全面开打就旧病发作,许司令身体也已无法支撑高强度作战,然中央仍有此授。可见大将临阵,镇场子、稳军心比勇猛善战更重要。

宋时轮固然犯了很多顶牛的意气之争,但打济南时仍让他指挥一个攻击集团,担当方面之任。入朝也让他独立带队,指挥一个大兵团。性格或许有短板,从能力上讲应付大场面应该问题不大。

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来看,粟大将评判六大主力,或许有那么一点点照顾情面的因素,但客观性准确性不需怀疑。

本文完。

联系笔者微信:13676349524,加军史群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