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把大学活成高中,你愿意吗?」

早晨五点三十分,起床的闹铃响了。

五点四十分洗漱,六点出门跑步。

六点半晨跑结束在路上顺便吃个早餐。

六点四十开始早读,七点开始学习,八点半赶赴早八。

三个小时的时间里,感觉已经做了好多事......

而这,仅仅是“把大学,活成高中”挑战片段里的开始。

近日,抖音平台中,一个名为“三人成行”的账号发布了“把大学,活成高中!”的主题系列视频。视频中,两位大学生以高中的传统作息与安排为标准,开展自己的大学生活。这些视频的发出,让大学生网友们在一瞬间有了一种“回到高中”的恍惚感。大家直言,“光是看着这些视频,就已经如坐针毡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人成行主页账号“活成高中”系列视频)

于是,“把大学,活成高中”被大学生网友们称为是“小众”且“变态”的赛道。似乎,对于青年们而言,高中和大学全然是生命历程里的两个极端。在“困顿”与“自由”、“枯燥”与“有趣”、“疲惫”与“舒适”的感知差异中,你还愿意回到高中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友锐评“将大学活成高中”)

时间的指针走向并不考虑人们愿意或不愿意的答案。在当下时刻“回到过去”,不过是一种对过往经历的再现与再体验。当熟悉的感觉扑面而来,被镌刻进身体里的烙印浮现,人们恍然发现,“昨天”已经过去了许多年。

逆向的时间,在回看中感受真实

“当下”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过去、现在、未来掺杂融合的时刻。就好比高中生总是展望大学,憧憬着解放后的美好;大学生则回首高中,在回看中感受真实的过往时刻。

但不同的是,对高中生活的“复刻”并不是一次简单的忆苦思甜。人们或是在评论区@自己的同期好友,鼓励好友挑战以高中的模式过一天大学生活。又或是对屏幕前熟悉的过往时刻表示恐惧、挣扎......种种反应在简单的表达之外,还似乎传递出了自己与过往的深刻联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友对这一自律模式表示不适)

其实,这是一段几乎属于所有大学生的共同回忆。区别于地域、家庭、个体的差异性,高中对于所有大学生而言,是一个凝聚了众多共同性与普遍性要素的载体。在共同的目标与统一的模式下,高中生们的两点一线的生活显得十分简单而纯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友分享完整的、真正的高中生生活)

但随着高考后进入大学,一个庞大群体的罕见共性不断消退,开始走向了高度个体化、加快社会化的新模式。青年们所拥有的共同的、普遍性的生活感知大大减少,这进一步强化了过往记忆的深刻性。

于是,当大学生身份与高中生活方式发生碰撞与重叠时,集体性的记忆在瞬间唤起人们的共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友在三人成行发布的视频下分享自己的高中作息安排)

而高中回忆所表现出来的强大力量,并不仅仅来自于时间的积淀,更来自于时间与个体生命状态的博弈。与大学相比看起来“精神百倍”的高中状态,实际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提前压榨了个体能量、精力以及探索世界的欲望和好奇心而达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考誓师时,面色凝重的高中生们)

时间单位的客观性,在现实情况下被扩展为差异化的容量。一张三年内存量的SD储存卡,记录并储存的数据远大于人生阶段里那些“其他的三年”。小小的一张卡,经历了疯狂读取的硬件损耗,显得如此单薄又如此厚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博主“三人成行”经历了一天“高中生活”后的变化)

当硬件存在损耗时,我们所面临的,常常是系统不稳定性的触发。于是,高中生活,以其本身的特性和在人们生命历程里的独特性,成为了最容易刺激青年敏感神经的一种元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友分析高中生和大学生对早八的不同评价)

但无论如何,过去的早已过去。青年们的“自讨苦吃”?不过是在对过去的重温中完成了一场跳出当下的短暂抽离。现实时刻的真实感知带来了强烈的安全感,赋予了青年们在自我驱使下由奢入俭、回归自律的可能性。

而与此同时,区别于高校校园里主流的、普遍性的生活方式,“将大学活成高中”方式与潮流的出现,恰恰说明了个体化对群体化的“超越”。

生活的秩序感,在割裂中拉扯

在“把大学活成高中”主题视频的评论区中,有一个疑问十分有意思。有网友问道,大学可以活成高中,那把高中活成大学可不可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友们讨论“把高中活成大学”)

几乎所有网友都给出了否定的回答:“那直接都没有成为大学生的可能了”“拜拜,大专见”。集体否定的态度,本质上反映了高中与大学,这两个连续人生阶段之间的割裂与冲突。

事实上,“把大学活成高中”的前置条件是大学的自由性与开放性。相比较高中严密的组织性和秩序感,大学创造并接受了各种不同的选择。

于是,在大学这个新天地里狂欢,跳出高中的秩序束缚,就成为了大多数大学生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在享受阳光与绿意的大学生日常)

但这份来之不易的放松,却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父母和社会对大学生的理想期待。在传统认知中,高中时期以学业为单一目标的刻苦精神和行动应该贯彻到大学里,从而逐步塑造出一个“完美”且“优秀”的个体模样。

就连大学生群体本身,都在不经意中展现了他们深受影响的评判路径。在“三人成行”发布的主题视频中,有许多网友半开玩笑道:“不是哥们你这么认真,是要保研啊!”“你是要拿世界励志奖学金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友半开玩笑说害怕博主要保研了)

当“努力=保研、努力=奖学金”的认知不断显现时,青年群体的价值判断,在一定程度上也走上了单一化、刻板化的道路。

这是一条看似康庄大道,实则布满荆棘的扭曲路径。凌驾于个体自主意志之上的他者诉求与期待,堵塞了青年主体性的正常表达、固化了青年的发展路径,青年们在层层叠叠的“审判”中逐步靠拢那个被期待的完美他者。

或许外界应该认识到,他们眼中的“自我放逐”,正是身处割裂之中的大学生做出的反叛与抗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代青年人精神状态实录)

大学对于青年一代,最重要的意义之一可能就是,这个空间赋予了他们第一次真正的、完整的人生体验权。

人生是各种体验的叠加,体验是认识自己、与自己对话的过程。而现实情境中,体验过程里的主体性觉醒与解放,往往伴随着茫然、朦胧的认知状态。

长久桎梏的身心,似乎失去了本该有的灵动。从高中到大学过渡突然的青年们,以一种无所适从的茫然姿态孤身走进陌生的校园。而与家族、社会期待相悖的主体行为,则让负罪感和不配得感萦绕在青年的身上,塑造了一种隐秘的恐慌与负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友表示,自己在上学之后会有娱乐的负罪感)

所以人们总说,现在的年轻人总是没有方向。或许,这不是没有方向,而是晕头转向。主体内外的双重交困,让解放与桎梏之间开启了长久的博弈。

在拉扯中,如何找到那个能够实现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完美方向?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人们首先应该意识到,“做到人人满意”的本身,就是一种自我规训。

而需要解放的,不仅仅有青年群体本身,还有更广阔的外在世界。

成长的祛魅,在体验中逐渐完整

“有人看乐子,有人照镜子”,在有些大学生认为“活成高中”的方式是一种自虐的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继续贯彻着高中的节奏,贯彻着井井有条的生活秩序。

或是基于对个体本身发展提升的追求,或是来自于特定专业的学业负担.....部分青年在身体上的负担可能并不比高中要轻松多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医学生分享课表,吐露自己的辛苦)

而与此同时,认知与心理层面的矛盾则作为一种更广泛但更隐秘的负担,甚至一度超越了高中时期的单一压力,成为了青年们普遍面对或经历的困境。

我们真的轻松吗?并不。高中时期那一句萦绕在耳边的“等你上了大学就好了”似乎是一句谎言。在这句宽慰中奔向未来,迈入新校园的高中生们,开始面对接踵而来的新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大学就好了”被称为一个巨大的骗局)

宿舍相处、小组作业、考公考研......更丰富也意味着更复杂,更自由也意味着更独立。纷至沓来的新事物,构建起了真实的大学校园生活图景。高中时代对大学的朦胧憧憬,在正式进入大学的那一刻,演变为聚焦于个体经历的复杂现实。

对大学的祛魅,本质上是个体对所处环境的客观判断与认知适应,也是个体进一步社会化的过程。

在祛魅中,青年一代实则逐步完成了从悬浮到落地的过渡。他们兴致盎然地与这个真实世界交手,在淬炼中探索那个普通却更完整的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剧《好想做一次》中德维与学姐的对话)

而对高中生活的短暂回归,在一定程度上则是主动地对生活进行重置和筛选,化过往的疲惫感为新奇感,在回归“简单”中暂时搁置现实的纷扰。而高中原先的面貌,则在时间的流淌中淡化了印记,曾经的艰苦辛劳只余纯粹,成为倦怠青年们心中渴望回溯的虫洞。

所以,“活成高中”在成为网络讨论议题的同时,也意外地呈现了部分青年群体真实的生存境况。对“活成高中”的共鸣与惊讶,在对比之间指向了不同青年的客观选择。

横纵在高中与社会两个阶段之间的大学,可能是留给青年们最后的自由天地。它最自由也最不确定,因为这个空间里,生活不再有标准答案。

于是,在群体之内的青年个体,秉持着自己的认知,探索属于自己的道路,试图明晰自己的人生脉络。

拥有探索世界并认识自己的机会,或许是这片空间给予青年们最宝贵的财富。

风起时正跨越青山,春秋四季都有它的价值和被经历的意义。做生活的体验派吧!在逐渐与春天剥离的年龄,迎接最热烈的夏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荫路,校园人)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