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我再问你一遍,你确定电报没有译错吗?”陈泊拿着一封电报,急匆匆走进译电室。

“陈处长,不会译错的!”译电员小高接过电报,又核对了一下,肯定地说。

“糟糕,坏大事了!”陈泊听了脸色大变,快步走出译电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泊

这一幕,发生在1943年6月20日的延安。

这天,延安保安处保卫部长陈泊早早起床,拿出记事本,一丝不苟地审阅着毛主席的日常活动安排。

就在这时,译电员小高拿来新四军发来的一封电报,陈泊接过来一看,头嗡地一下就大了,背后冷汗直冒。

只见上面的电文是:1943年3月18日,新四军第3师8旅旅长田守尧在连云港以北海面战斗中牺牲,遗体已被安葬。

陈泊曾被毛泽东称赞为“延安的福尔摩斯”,从事情报工作多年,记忆力超强,他清楚记得,就在几天前,“田守尧”旅长顺利抵达延安,被安排在中央军委招待所。

根据日程安排,再过两天,即6月22日,主席要亲自接见一批从各战场来到延安的同志,田守尧的名字赫然在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这则电报上却说田守尧旅长早在3个月前就牺牲了,这让陈泊怎么不心惊肉跳?

刚开始的时候,陈泊以为译电员弄错了,可是核实之后,证实电报内容准确无误。电报来自新四军军部,绝对不会有错,也就是说,田守尧同志的的确确是已经牺牲了。

既然如此,那已经来到延安的这个人到底是谁?

田守尧同志如果还活着,那电报上所说的已经安葬的那具遗体又是谁?

田守尧是在什么情况下去的延安,又是如何遇难的?

海上遇袭

1943年3月,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和副师长张爱萍接到了一则来自中央军委的电报。这封电报上的内容,主要是希望三师委派一批团级以上的、表现好的同志,来延安学习深造。

田守尧原来是八路军第115师344旅687团副团长,皖南事变后到新四军第3师8旅担任旅长,他作战勇敢,屡立战功,因此被幸运地选中,与3师参谋长彭雄一起,率干部队50多人赴延安学习。

由于人数众多,走陆路要经过层层关卡,将会遭遇无数道敌人的封锁线,非常不安全。之前几次从陆路去延安,都无果而终,还蒙受了巨大损失。因此,经过3师师部研究,决定从海路北上,在苏鲁交界处登陆,经山东转赴延安。

16日夜,田守尧夫妻二人与大家从江苏省废黄河入海口驶入黄海,向北而去。一夜航行还算顺利,顺水顺风。第二天早上,不幸的事发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7日早晨,木船到达连云港小沙东海域,忽然发现前面有个小黑点,由小变大。不一会,又传来一阵阵马达声。

参谋长彭雄拿着望远镜一看,神情严峻,一艘日军的巡逻艇正朝着他们驶来。巡逻艇速度很快,转眼之间就到了跟前,翻译官开始喊话,要求彭雄他们停船接受检查。

由于彭雄他们都带着枪,敌人一检查就露馅了。因此,彭雄和田守尧交换了一下颜色,决定趁其不备,跟敌人拼了。

当敌人登船的时候,大家一起开火,枪声和手榴弹的爆炸声响成了一片,把鬼子打了个人仰马翻。敌人很快反应过来,将巡逻艇后退到200米开外,围着木船开始射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此一来,新四军很快就居于下风。因为新四军为了将来在路上行走方便,没有携带长枪,大家带的全都是手枪。日军的巡逻艇不但有步枪,还有机枪,射程都很远,火力也很猛。

在这种情况下,我军只能被动挨打,好在激战几个小时之后,到了下午3点,幸亏日军巡逻艇也没有了弹药,加大马力逃走了。大家精神振奋,船老大也加油开船,往目的地驶去。

可就在这时,海面上的风停了,帆船失去动力,行驶缓慢。半个小时之后,连云港方向再次响起马达声。日本鬼子又来了,这次是4艘巡逻艇!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彭雄和田守尧都身中数弹,不少战士也中弹牺牲。大家别无选择,只能选择硬拼,边打边撤,将船开到了目的地小沙东,但是因为木船吃水深,在很远的地方,船就搁浅了,大家只能蹚水向岸边游。

鬼子的巡逻艇也不敢靠近,远远地向我军扫射。

这时候,赣榆县芦阳区中队的指战员听见了枪声,他们一边向上级报告,一边赶到海边接应。驻王村的八路军滨海警备团2营和驻柘汪的海防大队闻讯,也迅速赶来支援。

敌人的巡逻艇被击退了,干部队的幸存人员被大家营救上岸。

这一场遭遇战,我军吃了大亏,虽然击毙日军巡逻艇上的鬼子和汉奸6人,可彭雄、田守尧等16位新四军指战员光荣牺牲,其中师团干部5人。

后来,八路军115师政委罗荣桓亲自主持追悼会,将彭雄和田守尧等烈士的遗体,安葬在赣榆县城西郊的抗日山。

不久后,在重庆渝中区中山二路174号军统总部,戴笠收到了一封密电,是由他安插在汪伪政府的卧底周佛海发来的,上面是被此战役阵亡的新四军将领名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到“田守尧”这个名字,戴笠心中一震。他依稀记得,这个名字在几年前国民党官方报纸《中央日报》头版头条出现过。

是哪一场战役来着,戴笠苦苦思索。过了良久,戴笠想起来了,对,应该是“平型关大捷”。

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他吩咐秘书说:“你去把平型关战斗发生后的《中央日报》给我拿来。”

很快,记录着平型关战役的《中央日报》放在了戴笠跟前,他喝了一口茶,开始浏览那上面的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7年9月下旬,为了配合第二战区6、7集团军作战,阻滞日军的疯狂攻势,我八路军总部根据实际情况,命令八路军第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率部进至平型关。

在9月25日7时许,我军伏击日军第5师团辎重队和第21旅团一部,经过一天激战,115师共歼灭日军1000余人,并缴获大批军用物资,战果辉煌,震惊中外。

平型关大战是八路军北上之后的首场战斗,打出了军威。9月26日,毛泽东致电朱德、彭德怀:“祝贺我军的第一个胜利!”蒋介石也致电祝贺嘉勉,称赞这一仗“歼寇如麻”。

延安《新中华报》、南京《中央日报》等国内各大报刊、广播电台以及英、法、美等国家的报纸、电台,纷纷在显要位置报道八路军平型关大捷的消息,并对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给予高度评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平型关战斗的详细报道是这样的:

此战中,身为副团长的田守尧带领战士按照预定时间,部署在山谷两侧,迅速占领山头,配合中心区域的军队对日军发起了猛烈的打击。

身处前线的田守尧挥舞着手枪战斗在第一线,大声呼喊着:“全团官兵给我狠狠打,不要放过一个日本兵。”

战斗中,田守尧腿部负伤,但仍躺在担架上继续指挥战斗,直到取得胜利。

实事求是地说,田守尧是这场战役的功臣之一,他的名字才得以被报刊如实记录了下来。

看到这里,戴笠掩卷长叹道:“也算是个人物,但英年早逝,可惜了!”放下茶杯后,戴笠来了“灵感”,一个罪恶的计划在大脑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