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我们一般称呼解放战争中的大部分国民党将领为反动派,他们不少人还被列入战犯名单。

但抛开政治立场,他们中有一部分人其实还是相当可敬的,如果不是被蒋介石所裹挟而加入内战,很多人都能以抗日名将的地位名留青史。

廖耀湘就是这样一个人,只可惜他对蒋介石过于忠诚,反倒让自己落得兵败被俘的下场。被俘以后的廖耀湘还相当不服气,直到一个人的出现才让他哑口无言,这个人又是谁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让日寇胆寒的“猛虎”

廖耀湘其人,来自湖南新邵县一个普通乡村,其家庭虽非名门但也是小康之家,其父辈也很重视对后代的教育,希望其能光耀门楣,因而廖耀湘原本也是一个“小镇做题家”式的人。可当年的世道偏偏是一个乱世,使得安心读书成为一种奢望。

国难当头,一腔热血的廖耀湘选择了投笔从戎,他先是就读于黄埔军校第六期,随后又被法国圣西尔军校录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让人惊叹的是,廖耀湘最后是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圣西尔军校毕业,这足以说明他卓越的学习能力。

从法国回国后不久,廖耀湘就赶上了抗日战争,而他以教导总队参谋主任的身份参加了南京保卫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役的结果大家都是知道的,国军一败涂地,廖耀湘也与大部队失散了,他最后是历经辛苦才来到武汉并重回教导总队。那以后的廖耀湘一直在练兵备战,为的就是有朝一日找日军讨取血债。

值得提说的是,廖耀湘尽管出身很好,但却能和士兵同甘共苦,再加上他过硬的军事素养,因此深受士兵敬服。

等到1939年的昆仑关大战时,廖耀湘与著名的“邱疯子”——邱清泉搭档,带领新编二十二师参与其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邱清泉负伤的情况下,廖耀湘以代理师长的身份指挥军队最终攻克昆仑关,一举消灭六千日军,这一战果让全国为之振奋,他本人也因此坐稳了新编二十二师师长的位置,从此开始独当一面。

后来的日子里,廖耀湘还带领军队去过缅甸,其不仅掩护了戴安澜部的突围,还以“滚筒战术”独自抵挡日军三个师团的围攻半个月。

只是敌我力量终究十分悬殊,远征军还是被日军赶进了野人山,并因为极端恶劣的环境而遭遇非常惨重的损失,最后廖耀湘仅仅带着十分之一的士兵活着抵达印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印度得到休整补充,廖耀湘部在1943年重回缅甸参与反攻,这次他们不但没有重蹈覆辙,反而取得了相当巨大的战果。

得益于廖耀湘的迂回战术,日军十八师团在胡康河谷战役中被其二十二师击败,狼狈之下连司令部关防大印都被远征军缴获。

英国将军蒙巴顿在战后兴奋地拉着廖耀湘合影,还用中文说了一句:“二十二师顶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过多久,廖耀湘再次赢得了索卡道战役的胜利,将日军十八师团完全歼灭。要知道,日军十八师团号称南亚丛林之王,是一支相当能打的军队。

并且,日军的师团相当于国军的一个军,其人数远多于整编二十二师。因而廖耀湘取得的这场胜利不仅是一场辉煌大胜,更是直接奠定了整编二十二师的中国现代丛林作战第一师的地位。

由于战功卓著,廖耀湘不仅荣升军长,还被授予代表了抗战最高荣誉的美国总统二战金质自由勋章,人送外号“中国的巴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等缅甸的战事完全结束,因为日军进逼贵州,蒋介石连忙在1944年的年底召回廖耀湘,并将他的第六军空运回国,让其以预备队身份参加雪峰山战役。

而不等第六军正式投入战场,风闻廖耀湘来了的日军就变得人心惶惶,以至于雪峰山战役的收尾变得十分顺利。

看到廖耀湘的威名如此好用,等到日军投降的时候,美国人魏德迈就建议将第六军调到南京参与最后的受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日军的战败已成事实,但不肯服输的他们的气焰还很嚣张,所以需要派一支强悍之师来坐镇现场,简称镇场子。

果然,一听说廖耀湘和他的新六军抵达南京,日军的投降也变得非常丝滑。

到这里廖耀湘的抗战经历也就全部结束了,而纵观他在这八年中的表现可以说相当抢眼,其一共参与了七次大规模战役,并从失败走向胜利,乃至于成长为一名荣誉等身的名将,其人还是十分了不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一个能力过硬、履历丰富、战绩瞩目的将领,原本可以有着很远大的前途和很高的名望,只可惜他带着对蒋介石的忠诚参加了内战。

现实版常乃超

抗战一结束,蒋介石就派熊式辉到东北抢地盘,随后被派过去的还有曾是廖耀湘上级的杜聿明,廖耀湘本人是在1946年的年初带兵抵达东北的。

彼时的廖耀湘是十分神气的,这不仅是因为他本人光辉的过去,也因为他麾下的第六军,这是一支装备了纯正美械的王牌部队,被称为是国军的五大主力之一。

可现实是残酷的,第六军的先头部队连续在沙岭和本溪与当时还是东北民主联军的东北野战军交手,且两次都被击败,这才让廖耀湘的神气劲消散开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说些许失败不足以动摇廖耀湘的求胜决心,但架不住队友挨个送人头,硬是把第六军整成一块“防火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这不仅让第六军疲于奔命,也让廖耀湘忙得焦头烂额。

仗打到1948年,眼看解放军节节胜利,国军丢失了大片地区,心力交瘁的陈诚干脆撂了挑子,卫立煌成为剿总司令。

此时的廖耀湘一直龟缩在沈阳,而蒋介石在美国人的建议下要他们退守锦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令一出,招致卫立煌和廖耀湘的一致反对,双方因分歧而在战略上游移不定,甚至于说争执不下,这就给了解放军以良机。

没过多久,解放军就占领了锦州,将国军从陆上撤出东北的通道封死,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关门打狗”。

到这个份上,国军内部还在扯皮,蒋介石要廖耀湘夺回锦州,卫立煌要他返回沈阳,刚刚空降过来的老上司杜聿明和他商量退往营口。

这一状况让廖耀湘无所适从,于是就带着十几万大军在新立屯傻等,直到七天后他才决心听从蒋介石的命令进攻锦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七天里,解放军已经发起辽西战役,不仅通往沈阳的道路被截断,唯一的生路营口也成为了断头路,至于锦州更是已经成为不可逾越的坚壁,廖耀湘兵团就这样被东野合围,最终十万大军被尽数歼灭,他自己也成为阶下之囚。

据说在最后时刻,廖耀湘本想上吊自杀,又觉得这种死法太窝囊,这才乔装成商人逃跑,可还是被我军哨兵识破并抓获。

在廖耀湘被俘后,毛主席指示东野举办一个宴会给被俘将领压惊,以此传达友好信号,争取他们对红色阵营的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廖耀湘竟然在宴会上拍桌子,说什么“解放军只会搞偷袭,有本事摆开阵势堂堂正正打一场”,这一幕不禁让人想起《亮剑》里的常乃超,思之令人发笑。

其实廖耀湘这样做并不难理解,他那时肯定无法接受失败的结果,心里更不会服气。

原因我们此前说过了,廖耀湘出身很是光鲜,又是在抗战中打出威名的人,还是国军王牌部队的指挥官,身上难免有傲气。

另外,廖耀湘的失败并非是他一手造成,蒋介石和卫立煌也要负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按照杜聿明和廖耀湘商量的进军营口方案,虽说肯定不会像廖耀湘夸口说的“一口行军锅都不会丢”,但肯定能将大部分部队撤下来。

所以,廖耀湘的不服气并非难以理解之事,但像他那样在宴席上拍桌子还是挺不可思议的。

面对这一情况,我军将领并没有发作,身为参谋长的刘亚楼也是没有说话,他转而起身请出一个人来。

在看到来人的一瞬间,廖耀湘的表情登时恭敬起来,赶忙对来人立正敬礼。来人不是别人,正是他的老学长郑洞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被动投诚的昔日英雄

郑洞国和廖耀湘都曾是黄埔学员,只不过郑是黄埔一期,而廖是黄埔六期,所以廖耀湘在郑洞国面前是妥妥的小学弟。

黄埔毕业以后,郑洞国作为国民革命军的一员参与了东征和北伐,而他的表现十分勇猛,最先攻入南京城的部队中就有他。

由于功勋卓著,郑洞国也得到不断升迁,九一八前夕他就已经是师长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日军侵吞东北后,郑洞国也是坚定的主战派,他还为此参与了长城抗战,并率军在古北口与日军鏖战两月。

战役期间,郑洞国在日军大举突破我军阵地之时脱掉军衣、拎着手枪率队向日军发起反冲锋,使得我军士气大振,终于抵挡了日军的攻势。

虽说长城抗战最终是失败了,此战我军伤亡也过两万,但不管怎么说也杀伤了日军七千,还是打出了中国人的血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面抗战爆发后,郑洞国也继续奋战在抗日战场上,其在徐州会战中的表现最为瞩目。

当时,郑洞国亲冒矢石与士兵奋战在一线,自己还中了一枪,多亏了口袋里的银元才没有受伤,而他随后更是对士兵高呼:“壮士为国而死,此次守城,要是士兵打光了,军官填上去,军官打光了,我就填上去,人在阵地在!”

鏖战一月,我军终于等到了反击的机会,郑洞国于是指挥部队向着进攻台儿庄的日军侧后发起冲击,孤军深入的日军矶谷廉介师团被打得节节败退,这有力地策应了大部队的行动,是台儿庄战役胜利的重要保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廖耀湘大放光彩的昆仑关战役中,郑洞国也参与了,他当时是作为荣誉第一师的师长与廖耀湘等人同在杜聿明麾下的第五军任职,这对同门师兄弟此时是真正的战友,也是在他们的通力合作之下,昆仑关才最终被我军攻破。

1943年,郑洞国同样来到了缅甸战场,并在反攻阶段一副总指挥的身份参与对日作战,廖耀湘的战功也有他的心血在里面。

后来廖耀湘及其麾下大军被空运回国,也是郑洞国继续留在缅甸指挥作战,直至中印公路被全面打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等到抗战的尾声,郑洞国才回到了国内,他也在南京参加了日军投降仪式。对于一个半生矢志报国的军人来说,这无疑是最为自豪且欣慰的时刻。

内战中,蒋介石原本是派杜聿明就任东北保安司令,但他因病重卸任,接替者正是老部下郑洞国。

只是在解放军的攻势下,杜聿明的这些昔日部属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东北形势日益糜烂,以至于赶来救场的陈诚撤了保安司令一职,此后的郑洞国就只能给陈诚打下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诚终究没能改变什么,接替他的卫立煌也是一样的,郑洞国于是建议放弃长春,以固守沈阳和锦州。

与学弟廖耀湘遭遇的情况一样,蒋校长坚决反对放弃长春,并给了郑洞国一个吉林省主席的名头,要他继续坚守。

郑洞国是带着无比复杂和痛苦的心情就任的,而长春果不其然陷入解放军的重重包围。

直到这时,蒋介石才要郑洞国向沈阳突围,而就在他准备执行突围命令的时候,其部下曾泽生宣布起义,一下子打乱了郑洞国的部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洞国还想对蒋介石尽忠,但最终还是被部下挟持着向解放军投诚,长春就此顺利和平解放。然后,昔日的师兄弟以及同袍战友就在东野的“压惊宴”上相逢了。

相逢时刻,尽管都是战争的失败者,但郑洞国已经从思想上转变过来,投靠了红色阵营。

虽说是被动投诚,但郑洞国态度转变如此迅速也并不奇怪,毕竟他当年也是热血青年,骨子里还是讲民族大义的,要不然他也就不会参加长城抗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者,郑洞国作为黄埔一期生,周总理是他的老师,陈赓是他的同学,其对共产党并不排斥。在突破了那层立场的窗户纸后,投诚也就变得十分自然了。

眼看老学长已然“叛变”,廖耀湘终于不吱声了,而他也慢慢接受了失败的事实。他们的故事还没完,廖耀湘在不久后被刘伯承元帅发掘出来,让他到解放军军事学院讲课,就讲他们在缅甸的经历以及丛林作战的经验,可以说是现实版的常乃超。

不仅如此,1961年被特赦后,廖耀湘先是当过一年的工人,紧接着又和老上级杜聿明以及王耀武、沈醉、溥仪等人一起成为文史专员,他甚至还当过政协委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于郑洞国,他因为是“起义将领”的缘故没去功德林,还在朝鲜战争期间当过军事顾问,并建议我军采用夜战战术抵消美军的装备优势,这对朝战帮助很大。

在此期间,昔日恩师周总理也接见了郑洞国,当周总理问他有什么打算的时候,郑洞国还说自己想回家种地。

周总理闻言哈哈一笑,说:“你是立了大功的起义将领,还可以为国家做很多贡献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洞国这下被周总理的态度所感染,十分动情地说:“承蒙老师不弃,学生愿意听从安排。”

于是在养好病后,郑洞国也被安排到文史部门工作。五十年代,郑洞国还当过国防委员,并受到毛主席的接见,领导人的礼遇让他十分感动。

最后,廖耀湘是在六十年代死于心脏病,而郑洞国则是在1991年才辞世,他们的故事到这里终于完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就经历来说,廖耀湘和郑洞国这对师兄弟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热血报国的学生,都是黄埔毕业的军人,抗战中几乎是并肩奋战,解放战争中都在东北走向失败。

甚至于说他们失败的原因都很接近——都和校长的命令有关,但郑洞国是有着锦鲤属性的人,不仅靠着银元捡了条命,甚至因为属下兵变而被动成为起义将领,从而免于领取“功德林入学通知书”,还被中央领导非常重视,这样的人生真的是让廖耀湘羡慕不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不管人生际遇如何,这两个人都曾对民族做出过贡献,就此而言他们都是值得被敬重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