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深圳5月24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谭思静 记者 郭韶明)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经济学院双聘教授赵燕菁出席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加强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分论坛时谈到,对历史街区和传统村落这些活着的遗产,保护并留下可识别的自然“年轮’”,是最大的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燕菁在分论坛现场发言。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谭思静/摄

赵燕菁认为,遗产活化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如何让已经死去的遗产重生;一种是如何让仍然活着的遗产得以延续。“对于已经‘死去’的遗产,我们可以通过赋予其新的价值,将其‘唤醒’,比如博物馆;对于仍然活着的遗产,我们则要接受其随时间自然变化,只有让‘年轮’演进下去,遗产才能保持‘活着’,保护并留下可识别的自然‘年轮’,是传承活着的遗产的最大挑战。”

如何规划保护“活着的”遗产?赵燕菁从经济学角度谈到,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要让其收益大于损失。“遗产保护的市场动力关键要看保护带来的资产变化。如果贬值,保护就不可持续,需要靠政府弥补减损的价值;如果升值,不用政府出面,市场就会自动保护。”

赵燕菁认为每个历史文化街区都自带自毁机制。随着市场变化,就算政府什么也不做,也会内生破坏遗产的动力。比如,当地价上升时,业主就会通过增容捕获价值;当地价下降,业主就会分割出租甚至遗弃物业。

“保护规划本质上就是拆掉自毁装置”,赵燕菁说:“保护规划必须为历史街区找到比破坏能创造更高价值的利用方式,以抵消市场的自毁趋势。”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