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字梦得,祖籍洛阳,才华横溢,于公元793年一举进士及第,走上仕途,后被授予监察御史之职。

永贞年间,怀揣着满腔热血的刘禹锡,积极投身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坚决反对宦官专权与藩镇割据的黑暗势力。

只是改革并没有持续多久就失败了,新党一派死的死,贬得贬,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刘禹锡也被贬出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在安徽和州县担任通判一职时,当地知县看他是贬谪之人,便有心刁难,竟让他在短短一年内接连搬了三次家,住所一次比一次简陋,一次比一次狭窄,仿佛要将他逼入绝境。

然而刘禹锡却以豁达的心态坦然接受,甚至在困顿中找到了乐趣。县令见状仍不甘心,再次逼迫刘禹锡搬家,最终只留给他一间仅能容纳一桌一床一椅的陋室。

刘禹锡仍然毫不介意,在陋室中依然该吃吃,该喝喝,甚至还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碑上,立于门前,以此自勉。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山虽不高,却因仙人之驻而名扬四海;水虽不深,却因龙神之游而灵动生辉。此室虽陋,却因吾德之馨而香远益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禹锡以山水之景起兴,用仙龙之姿烘托名山明水,进而推出陋室因德馨之人而名不陋之论。

可谓是构思巧妙,独具匠心,寓意深远,令人信服。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苔痕斑驳,绿上石阶;草色青青,入帘生辉。苔藓野草乃刘禹锡这般德馨之人坚贞不屈、独立不倚之精神写照,纵使身处陋室,如居山洞,能保持高洁品格,不为世俗所染。

我刘禹锡到了这个地步了,还能和我交朋友,时不时光顾草庐和我交往的人,是真正的至交知己,他们皆是品格高洁的有识之士,无浅薄之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虽然身处陋室,处于人生低谷,但我正好可以借这个没有管弦奏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劳身烦神的机会,好好的弹琴写词,读书习字,陶冶情操。

爱好,是我们对抗生活杂乱与琐碎的有力武器,岁月无情,风霜难避,但爱好却能让我们在岁月的长河中保持一颗童心,用那份纯真与热情去拥抱每一个新的日子,去体验生活的美好与多彩。

刘禹锡就是如此,用读书弹琴、唱歌填词这种雅趣,来度过艰难的贬谪岁月,即使身处陋室亦能焕发出别样的光彩,将日子活得优哉游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诸葛亮虽藏身草庐,却心怀天下苍生;杨子云居于山亭,仍笔耕不辍,著作颇丰;孔子身处九夷之地,亦能泰然处之,慨然曰:“君子所居之处,何陋之有?”

刘禹锡提及这几位先贤,其意旨在以他们为镜,映照自己内心的坚韧与淡泊。他渴望施展才华,为天下苍生谋求福祉;同时他希望自己坚守自己的节操与信仰不受世俗名利所累,保持一颗纯净的心。

而“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只要自己内心充足,身处何地又有什么区别呢?在这陋室我照样乐在其中。

刘禹锡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遭遇多少荣辱得失,都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为外物所动,始终坚守自己的初心与使命。他的这种精神,既是对古代贤人的致敬,也是对后世士人的鞭策与激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篇《陋室铭》虽篇幅短小,仅81字,却意蕴深长,充满了情韵与哲理。它赞美了陋室主人高尚的品德与情操,阐述了以德为贵的深刻道理。

如今《陋室铭》已成为中学课本中的经典名篇,代代相传,激励着无数读者在困境中坚守信念,追求美德与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