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悉,自去年后半年开始中韩两国的贸易额显著减少,韩国多个对华出口领域甚至出现持续十个月的“连跌”,达到二十多年来的最低点。拿韩国对中国出口价值最高且占比最大的ICT产品(包括半导体)举例,1月对华出口额同比下滑了31.4%,2月这一数据是39.4%,3月是35%左右,且至今仍在持续降低。此前韩媒预计在中国疫情政策放宽后中韩的贸易会迎来一波“热交流”期,但结果却是中韩外贸领域的“寒冬”突然降临,甚至让业内人士看到了“脱钩”的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消息提到,中韩贸易遇冷离不开韩国方面的政策。自尹锡悦上台后执行“一边倒”的亲美路线,不久后就加入了美国主导的“半导体四方同盟”,这种情况下韩国对华芯片供应的战略稳定性自然大幅度下降。再加上年初韩国对华采取的疫情“特殊防控手段”,韩方看不出有任何稳定贸易的诚意。即使是中韩外贸遇冷后,韩国一直保持着强硬的口风,上个月中旬韩国主管经济的副总理兼企划财政部长官秋庆镐反而断定是“中国不想给韩国发展机会”,韩国需要做好对华出口长期不振的准备。韩贸易部门也称他们出口领域出现逆差“和中国关系没有那么大”,因为全球半导体市场都不景气,这是大趋势造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1日,一向措辞“坚决”的韩国政府突然有了新表态,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下属机构表示,他们已经对中国发出信号,请求中方推迟对韩国锂离子电池等产品启动即将实施的强制性产品认证行动。该认证是中计划从今年8月1日起对便携式电子产品用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进行的一项新规定,一旦没有通过产品会被禁止在中国出厂、销售、进口或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明年8月起)。目前尚不知道中国的认证程序进行到了哪一步,中方也未就此给出回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消息则称,韩国担心经过新一轮程序认证后又有一项产品在华销售遭遇阻力,这并非是不可想象的。虽然韩国生产的从智能手机到笔记本电脑、电动汽车等广泛使用的锂离子电池很有竞争力,中国也是“大客户”之一,截至今年二月韩国锂离子电池的中国出口额已经达到25.7亿美元,但当前全球多个国家电池市场都已经崛起,韩国不再是一家独大。尤其是中国自产的锂电池走向全球,受到欧美市场的欢迎,且中方完全能满足自产需求;这种情况下韩国电池出口业的“朝不保夕”可能性更大,所以他们才对华有新的表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值得一提的还有,韩国国家技术标准院当天还注明了一句“双方一致认为有必要提高电气、电子产品领域互认制度的实效性”,言下之意似乎有认证是“相互性”的,韩国可能也会对华出口产品进行新规定。对此有评论称:“中韩贸易明面上虽然是所谓的相互依存,但中国离开韩国市场不至于无法生存,而韩国电子设备早已经不是呼风唤雨的时代,尹锡悦如果不继续认清现实搞这些手段,等待他们的结局并不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