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安顺非遗

地戏进校园

2024年5月,贵州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如期举行,在这场汇聚了全省艺术教育精华的现场展演中,安顺学院的原创作品《地戏》荣获全省戏剧类一等奖,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生动再现了贵州地方特色文化——安顺地戏的精髓。

展演中,安顺学院这支大学生地戏队惊艳亮相,他们用屯堡地戏传统的弋阳唱腔,精彩而生动的表演,演绎了一出独特的屯堡地戏,获得全场观众持久的掌声。

大学生艺术展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支备受关注的年轻地戏队,正是来自安顺学院地戏协会的学生们,他们在学习地戏不到一年的时间,已然将安顺地戏这个国家级非遗作为一门大学生涯的选修课,并喜欢上。这次展演的成功,绝非偶然,除了学生们平时的勤学苦练,更离不开安顺市地戏文化协会的付出,是他们让地戏文化走进大学校园,通过协会老师的授课,传播地戏文化,让安顺地戏走进学生的心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手动起来,脚跳起来,注意配合。”近日,记者走进安顺学院的地戏课堂,看见安顺地戏文化协会副会长陈国四正在给学生上课,通过他的耐心指导,学生们练习的动作和唱腔,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大二学生刘冲在练习中格外投入,在停下来的间歇,他告诉记者说:“学习安顺地戏,让我感受到了屯堡人那份家国情怀,也深刻了解了这段厚重的历史文化。”刘冲说,地戏带给他们的是成长、是精神品质的提升、是不断前行的勇气,亦是团队合作的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安顺学院体育学院教授李翀告诉记者,这是安顺学院的特色公选课——安顺地戏课堂,也是安顺地戏首次进入高校并开设课堂进行教学。一直以来,安顺学院十分重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推进地戏进校园,激发了广大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喜爱,培养和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有利于提高同学们的艺术审美素养。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是主阵地,青少年是生力军。安顺市地戏文化协会会长曹松说,为了大力推进地戏文化进校园,丰富校园生活,安顺市地戏文化协会积极与安顺学院对接交流,安顺地戏于2023年4月正式走进安顺学院,成为公选课之一,每周2个课时,安顺地戏文化协会成员则成为地戏课的指导老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安顺市地戏文化协会副会长,跳了30多年地戏的陈国四勇担教学之责,他说:“刚开始很多学生对安顺地戏知之甚少,选择这门课程也是出于好奇。开班后我们是从理论知识开始教学,逐渐到形体动作和唱腔的教学。最难的就是语言问题,地戏是古老的弋阳腔,不过大学生的理解和领悟能力非常强,大家都在慢慢进步。”

正在练习地戏唱腔的黄华学习地戏已经1年了,问及与地戏怎样结缘的?她笑了笑答道:“我是偶然机会选择了安顺地戏这堂课,刚开始不感兴趣,但通过老师的耐心讲解,了解到安顺地戏和屯堡文化背后的故事,才深深吸引了我。课余时间,我们还去到天龙等屯堡村寨进行学习调研,感受六百年的大明遗风和屯堡文化的独特魅力。”

安顺学院地戏协会会长陈佳允来自遵义,大一进校后就对本地安顺地戏比较感兴趣,听说学校开设地戏班就积极报名。“学习安顺地戏的过程是漫长的,需要我们更深层次的去体会每个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家国情怀和忠义仁勇,把扮演的角色给‘跳活了’,那就才是真正的展现出了地戏的艺术魅力。”谈到地戏的学习,陈佳允认真地说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下一步,安顺学院将和安顺市地戏文化协会积极沟通配合,立足脚跟,守正创新,不断增强屯堡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深入实施非遗活化传承功能,在唱词和舞台表演上下功夫,积极拓宽推广宣传安顺地戏的方式和渠道,让更多的人了解安顺地戏、喜欢安顺地戏。

目前,安顺学院地戏班开班教学100余人次。

声明

以上信息来源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

记者@武贵琼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