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2012年,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浙江横店的建设工地上,机器轰鸣,尘土飞扬。年过八旬的徐文荣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凝视着工地上忙碌的工人们。他的目光坚毅,神情专注。

作为横店集团的创始人,他决定重建圆明园,这个曾被英法联军烧毁的“万园之园”。

“这是发国难财!”、“这纯粹是商业炒作!”专家们的反对声一浪高过一浪,质疑和反对声充斥着媒体和学术界。

“文荣,你真的要这样做吗?”一位老友在工地边焦急地问他。

“是的,我要重建圆明园,不管有多少反对声,我都不会放弃。”徐文荣语气坚定,目光穿越时空,仿佛看到了那曾经辉煌的园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工地上,工人们正忙着搬运巨石、雕刻花纹,每一处细节都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徐文荣亲自监督施工,尽管年事已高,但他依然每天亲临现场,和工人们一起工作。

四年后,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辛勤劳作,这座宏伟的“圆明新园”终于落成。仿佛穿越时空一般,昔日的辉煌再现于世人眼前。

2016年,圆明新园正式竣工。

横店,因圆明新园而再次声名远扬。徐文荣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坚持梦想的重要性,他不仅重建了历史的辉煌,更为后人留下了一座精神丰碑。

这座现代复刻的圆明园,既是对历史的缅怀,也是对未来的展望。徐文荣的执着和勇气,成为了横店的一段传奇,更激励着无数后来者不断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勇敢的梦想家

1935年,浙江东阳的一个小村庄,徐文荣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商人家庭。家境虽然贫困,但家人的支持和鼓励使他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商业天赋。

1950年代,正值中国经济的变革期,徐文荣开始了他的商业生涯。起初,他经营杂货铺,卖过马桶砂等日用品。虽然这些生意规模不大,但却为他积累了宝贵的商业经验和资金。凭借着勤奋和智慧,徐文荣逐渐在商界站稳了脚跟。

1966年,徐文荣成为横店大队书记。他立志要带领村民们走上致富的道路。横店当时是一个贫困的山区,交通不便,资源匮乏,村民们的生活非常艰难。面对困境,徐文荣并没有退缩,而是积极寻找发展商机。

一次偶然的机会,徐文荣发现横店的水土非常适合养蚕制丝。于是,他决定带领村民们发展制丝业。经过不懈努力,他创办的缫丝厂迅速发展,成为当地有名的企业。村民们的生活也逐渐改善,徐文荣成为了大家心目中的领路人。

尽管制丝业取得了成功,但徐文荣并不满足于现状。他始终在思考如何才能让横店实现更长远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多次考察和思考,徐文荣决定将横店打造成一个文化旅游村。这个想法在当时看来无疑是大胆且充满挑战的。

“我们要打造一个文化、旅游、民俗、休闲、度假五位一体的综合性景区。”徐文荣在村民大会上坚定地说道。

面对质疑和不解,徐文荣毫不动摇。他坚信,横店完全有条件发展成为一个知名的旅游胜地。于是,他开始大规模投资,建设了一系列仿古建筑和文化景点。

影视产业的契机

1995年,著名导演谢晋筹拍电影《鸦片战争》,需要寻找合适的拍摄场地。

徐文荣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他主动联系谢晋,邀请其到横店拍摄。

为了确保拍摄顺利进行,徐文荣迅速组织施工队伍,按时完成了拍摄所需的广州街景。

“徐总,您真是个能人,这里完全符合我们的需求。”谢晋在看到完工的广州街时,赞不绝口。

《鸦片战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使横店影视基地一举成名。之后,徐文荣继续投资建设,吸引了更多的影视剧组前来拍摄。

几年间,一百多部影视剧在横店取景,横店也因此被广电总局评为“唯一的国家级影视产业发展基地实验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重建圆明园的决心

随着横店的名气越来越大,徐文荣开始思考更宏大的目标。2008年,他提出了一个震惊各界的计划——在横店重建圆明园

圆明园,这座昔日的皇家园林,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被誉为“万园之园”。然而,1860年英法联军侵华时,这座瑰宝被付之一炬,成为了中华民族心中永远的痛。

“文荣,这个计划,你知道需要多少资金吗?”一位老朋友忧虑地劝说道。

三百亿,这确实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但我已经决定了,不管有多难,我都会坚持下去。”徐文荣坚定地回答。

尽管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和舆论压力,徐文荣依然不改初衷。他将个人积蓄全部投入项目,并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

在经历了无数次的挫折和困难后,重建圆明园的工程终于正式动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2年,横店的一个大型工地上,机器轰鸣,尘土飞扬,数百名工人正在紧张地施工。这片土地即将迎来一项巨大的工程——重建圆明园。

年逾八旬的徐文荣站在工地上,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和希望。他知道,这个项目不仅仅是一个工程,更是对历史的传承与再现。

为了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徐文荣不惜将自己的全部积蓄投入其中。他不仅变卖了个人财产,还积极向社会各界募资。

“这不仅是我的梦想,更是中华民族的梦想。”徐文荣在多个公开场合动情地说道。

他的热情和坚定打动了不少人,终于筹集到了部分资金。

设计团队面临的挑战同样巨大。由于历史资料的缺乏,他们不得不依靠有限的文献和遗存的图像来进行设计。

“我们必须尽量还原当年的每一个细节。”设计师李工在会议上说道,手里拿着一本发黄的古籍,眼神坚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团队成员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反复研究和讨论,力求将圆明园的原貌完美再现。

工程正式开始后,施工团队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地基。圆明园原址的地形复杂,需要进行大量的土方工程。工地上,挖掘机不停地工作,工人们挥汗如雨。

徐文荣每天都亲自到工地巡视,了解进展情况。

随着工程的推进,各种问题接踵而至。

建筑材料的选择是其中一个关键问题。为了确保建筑的古朴与真实感,徐文荣特地从全国各地采购了大量的青砖、灰瓦等古建筑材料。

这些材料不仅价格昂贵,运输也是一大难题。为了保证工程进度,徐文荣亲自协调运输,确保材料及时到位。

然而,尽管徐文荣和他的团队全力以赴,外界的质疑声却从未停息。许多专家认为,重建圆明园是对历史的亵渎,是一种商业炒作。他们质疑工程的必要性和真实性,认为这不过是一场巨大的商业噱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文荣,你真的认为这样做有意义吗?”一位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在一次会议上质疑道。

“我相信,重建圆明园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希望。”徐文荣平静而坚定地回应,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对梦想的执着。

经过四年的不懈努力,2016年,圆明新园终于落成。这座占地7000亩的宏伟园林,完美地再现了圆明园的辉煌。园内不仅有春夏秋冬四个展区,还有现代化的表演和游乐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

八年过去了,圆明新园已经成为国家5A级景区,不仅成为了重要的旅游景点,也成为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圆明新园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徐文荣的名字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虽然已经年逾八旬,但他依然每天坚持到园内巡视,关注每一个细节。他的坚韧和执着,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楷模。

然而,成功并未让他停下脚步。徐文荣依然怀揣着新的梦想和计划,打算继续推动横店的文化旅游事业。每天,他都会在办公室里,与团队探讨新的项目和发展方向。

“我们不能满足于现在的成绩,还要继续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文化。”徐文荣在一次会议上说道,语气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夜深人静时,徐文荣常常会在园内散步,看着眼前的美景,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这一切的背后,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他也明白,自己的一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挑战和成就,才显得如此充实和有意义。

如今,圆明新园已经成为横店的标志性景点,每年吸引着数百万游客。徐文荣的名字,也与这座宏伟的园林紧密相连。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梦想的力量,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徐文荣依然精神矍铄,目光中透着坚毅和希望。他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圆明新园将继续见证更多的辉煌与荣耀。

“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就一定能创造出更多的奇迹。”徐文荣微笑着说道,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结语

八年过去,圆明新园已经成为横店最耀眼的文化瑰宝,也成为中国旅游业的一大亮点。徐文荣,这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不顾专家的反对,坚持耗资300亿重建圆明园,用行动证明了梦想与坚持的力量。他的决心和勇气不仅为横店带来了经济繁荣,也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

如今,圆明新园不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激发了无数游客的爱国情怀。在这里,人们不仅能感受到昔日圆明园的辉煌,更能铭记那段屈辱的历史,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参考资料:

1、人民出版社:《横店与圆明园重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平安湘潭:《他靠挑粪起家,斥资300亿重建圆明园,为何招来骂声一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中国经济网:《横店掌舵人徐文荣反对家族世袭 花300亿复建圆明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