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24第五届深圳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上,能够语音交互的AI长者看护器成为全场焦点。此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7个部门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专门提出推动机器人融入养老服务不同场景和关键领域。

在浙江,不论是养老机构还是相关企业,都已加入到“AI养老”的行列中,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脸识别等技术,各类智能适老化产品纷纷涌现。“AI养老”在现阶段最受老人欢迎的是哪些功能?存在哪些问题?它的发展趋势是什么?AI能代替亲情陪伴吗?连日来,记者进行深入走访调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杭州市第三社会福利院,83岁周奶奶对VR眼镜感觉十分新鲜。)

从能力提升到情感慰藉

AI助老人“推开世界的门”

入住杭州市第三社会福利院两年,83岁周奶奶感觉到养老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护理区新安置了智能音箱,一声“小爱同学”就能唤出悠扬动听的歌声;小小平板电脑成了“虚拟医生”,扫个脸就能自主完成健康检测;墙上大屏能随时“召唤”出心理咨询师,及时提供情绪疏导;就连床垫都用上“黑科技”,一觉醒来就能收获一份睡眠报告……

“听护理人员说,园区马上要迎来一批智能配送机器人,专门为老人进行跨楼层的药品配送,还能进行跨楼层的药品配送。”周奶奶说,对于新成员的到来,她很期待。

自从得知这些新奇的物件有个统一的名称叫“AI”,周奶奶已然成为一名“科技迷”。最近,她常常溜达到活动中心的智慧展厅打卡,体验里面各式各样的“黑科技”。

“伸出左右手臂,搭起桥梁。”站在智能体感康复互动设备的投屏前,老人轻车熟路地跟随“数字人”指令,抬起手做出相应动作。3分钟的筋骨舒展,周奶奶面色微红,细细阅读着人工智能测算出的大脑年龄与身体素质数据,她露出满意的笑容。

将智能化与日常生活相融合,已成为浙江不少养老机构的服务趋势。杭州市第三社会福利院负责人表示,养老院是集体生活,因此AI设备的引进除了用于保证老年人的起居安全,更注重于帮助他们提升认知能力、生活能力,以及给予情感慰藉。“虽然AI无法彻底取代人工,但大数据能够比工作人员更全面、精准地捕捉到老人的需求与偏好,让我们在提供服务时更有针对性。”

采访间隙,该负责人拿起放在桌上的VR眼镜,招呼周奶奶来试试。

“这个我看年轻人玩过,没想到自己也有机会体验。”戴上眼镜,周奶奶瞬间被眼前逼真的场景吸引,连连赞叹。

该负责人表示,养老院内大多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人工智能不仅是生活帮手,更像一把钥匙,为老人打开看世界的门,让他们体验时代发展带来的新乐趣,与世界发生更多联结。

(在台州市椒江区葭沚街道智慧养老服务中心,用鼠标触碰蓝点,就会出现老人姓名、地址、联系方式等信息。受访者供图)

从社区服务到居家保障

AI联动助力全方位守护

走进台州市椒江区葭沚街道智慧养老服务中心,墙上显示屏布满密密麻麻的蓝色小圆点,每一个圆点代表一位老人,用鼠标触碰蓝点,就会出现老人姓名、地址、联系方式等信息。这是葭沚街道启用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

“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上的圆点变成黄色,显示这位老人正在午休,实时心率和呼吸率指标正常。”葭沚街道智慧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浙江懿家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郑美萍介绍,在前期通过登记60岁以上老人基本信息和健康档案,包括血压、血糖、身体状况等,将这些数据输入智慧养老服务系统,以掌握整个街道老年人健康状况。

郑美萍向记者展示了一个手环,这是智慧养老服务系统配套的健康手环。通过手环,实时收集老人的健康数据情况,并作出检测、分析和跟踪定位。郑美萍举例,如果老人外出迷路,能在地图上找到目前所处的位置;如果老人心绪太过激动,导致血压升高,屏幕上的蓝点就会变成红色,并发出警报。

社区作为连接家庭与社会的桥梁,其智慧化转型尤为重要。2022年1月,葭沚街道智慧养老服务中心正式投入使用。作为台州市首个国家级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街道,葭沚街道通过搭建街道级智慧健康养老调度指挥平台及管理指导中心,辖区近2万名老人实现一人一档,养老服务覆盖医、食、住、行、乐、公共服务六大模块。同时,中心还建立台州市首家智慧养老产品租赁中心,血压计、血糖仪、轮椅、助行器、智能拐杖、呼吸制氧机、护理床、心律仪等适老用品一应俱全,可满足老年群体多样化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AI养老除了助力社区植入式养老服务,更渗透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AI技术让居家环境变得更加智能与安全。

“这次装了无感检测器、智能手环和睡眠床,可以随时关注妈妈的健康情况。”看着手机APP上显示的血压血氧等数据,曾阿婆的儿子说,母亲已经70多岁,自己常年在外地工作,身处异乡能及时了解母亲的身体状况,让他踏实不少。

像曾阿婆一样,通过简便的穿戴产品,或安装在家中的睡眠床、传感器、摄像头等无感检测智能化设备,服务平台实时监测老年人心率、呼吸、体态、运动状态等生命体征,并自动上传到服务器,关注独居老人的起居安全、生理健康和情绪状态。

“这类产品能让子女对父母的健康状况更清晰了解。”郑美萍说,子女可以通过手机下载对应的小程序或APP,查看父母的健康信息数据,非常方便。

居家养老是多数老年人的选择,通过街道主导,市场化运作,未来,AI可以为老人提供更加智慧化、个性化的优质服务。郑美萍表示,企业目前正着力于智慧养老产品的研发,希望能进一步推动“AI+养老”技术的发展,提升养老服务的科技化水平,照亮美好晚年生活。

AI能解决人口结构性矛盾

或将建立新的家庭关系

也有部分AI产品在实践中遇到“暗礁”搁浅。

3年前,一个圆头圆脑的机器人在杭州社会福利中心养老院闪亮登场。这个养老陪伴六足轮足式AI机器人X Spider,不仅能穿梭在养老院里为老年人端茶递水,甚至还会用杭州方言和老人聊天,引发众多关注。让人没有想到的是,3年后的今天,它已被冷落在角落。

“机器人刚来的时候,老人们确实新鲜过一阵子,但其实来来去去就那么几句。而且,对于高龄老人来说操作有点复杂。”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护理人员说。

一个产品的磨合问题,给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探索智能化养老途径提供了更多思路。一年前院区改造升级时,部分认知症老人和自理老人房间内安装了智能监控设备和离床监测设备。

“通过一年的实践,智能监测设备确实对养老服务有明显助力,老人跌倒或走失时,护理人员发现更及时,响应更迅速,应对更精准。”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主任孙晓冬说,但从目前来看,无论在养老机构还是居家养老场景内,完全铺开AI助老设备都存在客观难度。一方面,AI智能设备比常规设备造价至少高出一倍,另一方面,考虑到诸如AI智能床垫等相关智能护老装置会存在过度监控的问题,反而加重老年人心理负担。

“每天起床都发现自己昨天睡眠质量不高,可能会让老年朋友感到焦虑。”孙晓冬说。

将养老寄托于AI仿生机器人是否会让亲子关系更淡薄?是否会对现有的养老领域造成职业冲击?

“AI智能机器人的发展成熟可以有效解决我国今后存在的人口结构性矛盾。而且随着整个社会科技和文明的进步,未来会迭代建立新的适应时代特点的亲情社会关系模型。”浙江树人学院社会发展系教授、家政学学科带头人郭人菡说。同时,他提及自己正在着手开展康养类家政服务仿生机器人的研究,希望未来能够出现由家政学专业人才带领的配备智能机器人的家政服务团队,为老年人提供涵盖清洁、助餐、助浴、护理等全方位的上门服务。

来源:潮新闻 记者 徐雨阳 见习记者 赵培希 张文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