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献俘”一词最早出自《左传》,意思是军队打了胜仗班师回朝的时候,带着战争中被俘虏的敌房(上至公侯,下至兵卒)献给宗庙,以此来彰显自己立下的战功。

被献人的身份越尊贵,献俘的人越能得到丰厚的奖赏。

这些俘虏的下场一般只有两种,若是敌方势强,那就做人质先养一段时间;若是势弱,那不好意思,就用你这贵族的血去祭奠死去战士亲友的在天之灵。

明初,几近覆灭的元朝一位年仅八岁的皇族子弟,被明军俘虏并献给朱元璋,等着这小娃的只有死路,但他小小年纪却面不改色,对朱元璋直言:“你别杀我,我能统一蒙古”,仅用一句话完成自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元璋北伐灭元朝,李文忠俘虏元皇子。

作为一个新出现的政权,当权者最担心的就是前朝余孽造反,害怕自己的位子坐不牢,可以理解。

但是朱元璋的苦恼还要更大一些,明朝有些特殊,因为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候,元朝还没灭亡,这就出现了很有意思一幕——太阳底下有两个真实存在的政权呈并立之势,一个在南京建国,一个守在北京。

说是并立,其实也很高估元朝的实力了,不过人家毕竟统治过中华大地,是正儿八经的国家。

一山不容二虎,朱元璋梦里都想着把北边收拾干净,中原是中原,蒙古是蒙古,得厘清楚了。

明朝建立后的第三年,准备充足的朱元璋大手一挥,派军北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次北伐是由后来的永乐皇帝朱棣的老丈人徐达带兵,一路打到元大都(北京),元军积重难返,面对徐达,只有仓皇逃窜的结果。

这年的七月二十八,元朝的末代皇帝元顺帝带着家眷和残部逃回蒙古,这个被称为北元的朝代就此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

面对这样的结果,朱元璋九成满意,剩下的一成皆因为元朝的皇族没有消灭干净。

“蒙古啊……”朱元璋心里想着,此番被元顺帝逃走,无异于放虎归山,在辽阔的草原上,面对马背上的民族,明朝的将士们又能有几成胜算呢?

“叫徐达来!”

不多时徐达进了殿门,刚要行礼,朱元璋便上前抓住他,“老徐,虚礼先免了,我有事同你商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元璋把心中所想全盘托出,徐达十分赞同说:“皇上之忧诚然,并且一语中的说出问题的核心。”

“是以……”徐达看出朱元璋的想法,附和道:“这元朝余孽就如草原上的草,这把火没把根烧尽,卷土重来未可知。”

“正是趁热打铁的道理,我欲兴兵直击蒙古。”

“皇上圣明。”

徐达真诚赞道。

不久后,明朝兵分三路进军蒙古,目的就是清除元朝余孽。

这场大战,统帅自然是徐达,不过另一人此时便要出场了——时任左副将军的李文忠。

这位李文忠当时带着十一万人的军队,时刻准备“捡漏杀敌”。

这一守株待兔,还真让李文忠收获满满。

那一战,直接创下明军作战以来的俘虏人数新高,三万多的俘虏排在草原上密如蚂蚁,其中就有那名八岁的元朝小王子——买的里八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文忠献俘朱元璋,小王子豪言逃死劫

没在阵前冲锋杀敌,论功行赏的时候就不如旁人,李文忠思来想去,惊觉一事——阵前的功劳没有,可是抓住重要的人物,助皇上平心,也是大功一件。

李文忠打定主意,便开始命手下在俘虏里搜寻,这么多人里总该有他的“目标”才是。

寻找了一段时间后,李文忠的手下这天押着一名小孩进了营帐。

“马个把子,你这蠢材如何听的话,怎么带一名幼童来,顶个屁用。”

李文忠将那名手下骂了一通。

半天那小将才反应过来,直言说:“将军,此人定是元孽的贵族子弟,被俘时还随身带着王室之物。”

“哦,说来听听”,李文忠来了兴致,命那小将详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小将便将关于这孩子的种种事情一一道来,最后补充道:“末将曾听闻元顺帝有一孙,天资聪慧,自小养在王庭,如今观之,分明就是这孩子。”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好!”

李文忠仰天大笑,说:“你小子寻人有功,记一次!”

那小将喜不自胜,留下孩子,自出去领赏了。

“小子,你怎么不怕呢?”

李文忠见他一脸淡然不禁好奇地问。

“将军耗费人力寻我等,自不是为了杀之取乐。”

李文忠此时才正视这孩童,这坦然的模样全不似败兵之人,“你怎知本将军不杀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将军伏击我方兵士时,我瞧见了,但阵后哪里有阵前功劳大,是故将军寻我,应是要献俘于明皇帝朱重八。”

“大胆!岂可直呼皇上名讳”,李文忠一面怒斥,一面心中暗惊,这孩童果然非同一般,若教他逃了将来定是大明之祸患,献俘时必进言杀之,以绝后患。

等李文忠带着这小孩面见朱元璋时,李文忠对着众将士说:“此乃元顺帝之孙买的里八剌,今献与皇上。”

“好!”朱元璋听了大笑起来,此时将元朝的余孽杀干净是他唯一重视的事情,听闻这样一个直系被俘,朱元璋十分畅快。

“陛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文忠又说:“元已灭,然我军将士亦有损伤,不若将这小子一刀斩了,用他的血告慰众将士在天之英灵!”

此话一出,众人皆附和,朱元璋本也想顺意而为,灭了这根“野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