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女性,有一种情感我们总是不敢直视。

那就是——我嫉妒她。

她拥有我羡慕的、我不曾拥有的、我渴望的那些特质,但是,我又不能承认自己嫉妒。

毕竟,嫉妒好像是一种狭隘与恶意。

当我们经历了生活的起起落落,开始更加理解和同情他人的挑战和痛苦时;

对那些曾经令我们羡慕或嫉妒的女性的态度也会发生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想象一下,那个曾经在青春时期与你角逐学术或风头的女孩,时间流转,当年的锋芒是否已被岁月磨平?

也许她现在幸福美满,我们可能会有那么一点点的不自在,但更多的是为她感到高兴和欣赏。

我们深入探究,会发现女性的嫉妒远比表面上的刻板印象丰富和复杂得多。

在每个女性心中,可能都住着一个曾经的“情敌”,而现在,她已变成了你生命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嫉妒你,并非我所愿

在我的青春岁月中,有一个人影始终挥之不去。

她是班上的团宠,美丽聪明,活泼大方。老师们都喜欢她,男同学们很多也视她为梦中情人。

每次她被众人捧在手心,每次她接受掌声与欢呼的时候,每次有男同学让我帮忙给她递情书的时候,我的内心都会酸酸的。

没错,我嫉妒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曾无数次在夜深人静时问自己,为何我不能像她那般光彩夺目?

为什么老师看不见我的好?为什么那个男孩不能多看我一眼?

我和她不曾有过冲突,可是她的阴影却笼罩着我好久好久。

但是随着年龄的慢慢增长,我们都已经过了而立之年,再次听到她的消息,我心头涌上的不是酸意,而是一股暖流。

她现在依然过得很好,在一所大学里面教英语。

她中学时代英语就这么流利,没想到这个小小的爱好成为了工作,真好,真好。

她嫁给了大学同学,虽然是远嫁,但是父母、公婆、老公都非常疼爱她。

为人妇的她,还是中学时候意气风发,充满光芒的样子,真好,真好。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更多地理解和尊重,那些曾经让我们心生嫉妒的女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年少时候的嫉妒,可能更多的是来源于社会比较。

老师在用她打压我们普通女生,男生的爱恋也在隐形打压着我们。

嫉妒她的同时,我们也在否认着我们自己。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提升,我们逐渐摆脱了社会比较时,嫉妒的能量开始转化为更为成熟的情感表达。

我们终于开始理解,每个人的生活轨迹都有其独特性,我们学会超越表面的比较,开始对生活多样性的欣赏和对个人成长路径的尊重。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对其他女性的嫉妒,往往并不是来源于她们“抢走了”我们的什么东西。

而是她们的好太刺眼,让我们更清晰的看到了自己不好。

我们无法面对的,是被比较下的自己,是不够好的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女性嫉妒,是一种深深的爱怜

在台剧《不够善良的我们》中,简庆芬和Rebecca的关系提供了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女性嫉妒情感的复杂层次。

简庆芬,这个角色困在传统的家庭角色中,而Rebecca则是她丈夫的前任:

一位自由独立的女性,似乎拥有简庆芬所梦寐以求的一切。

40岁不结婚,有存款,有自己的事业,有帅气的小男友。

简庆芬对Rebecca的嫉妒混杂着羡慕;

这不仅仅是因为她代表了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还因为她拥有一种简庆芬所未能达到的自由和独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的嫉妒并非单纯的负面情绪,而是一种对自身境遇的反思和对可能性的渴望。

随着剧情的展开,简庆芬不再嫉妒Rebecca,甚至在她罹患癌症之后,在她身边陪伴与照顾。

这并不是什么圣母的剧情,而是女性之间的惺惺相惜。

女性嫉妒的重要转变是——从我讨厌你,终于变成了,我承认,我挺喜欢你的,你比我勇敢。

讨好型人格的简庆芬,对Rebecca洒脱不拘的嫉妒,其实是一种喜欢与欣赏。

她的转变从一种痛苦的自我认知走向了积极的自我实现,这不仅仅是情感的释放,更是一种力量的觉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跳出剧中故事,女性间的嫉妒和羡慕常常是对自我价值的深度探索。

当一个女性对另一个女性感到羡慕时,这通常意味着她在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所希望达到的某种品质或成就。

然而,将嫉妒转化为正面力量,需要意识到自己的情感动机和深层需求。

这种转化涉及到自我认知的提升,认识到自己羡慕的不仅仅是对方的成就,更是对方达成这些成就的能力和状态。

最近两年影视剧非常流行“女性视角”的作品,因为传统男性视角的作品中,女性之间的情感多半是恶意的嫉妒,多半要通过三角恋的形式呈现雌竞。

但是实际上,从成熟女性的视角看,单纯的恶意与嫉妒,是对女性情感的误解。

就像《你好,李焕英》《热辣滚烫》中,贾玲和张小斐剧里剧外,有争吵也有和解,互帮互助的同时也互相成就。

贾玲瘦了之后,站在拳击舞台上的时候,张小斐的双眼早就充满了泪水。

这是女性之间,最深深的“看见”。

这种转变中的关键在于,随着对生活更全面的理解,女性开始更加珍视那些曾经或现在与她们共同经历风雨的人。

她们开始意识到,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易,每个人的成功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付出和牺牲。

这种认识让她们更愿意展现出关怀而不是竞争,她们开始希望对方过得好,哪怕这有时会触动自己内心的不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嫉妒的人,其实就是另一个我

在《七月与安生》中,我们可以通过两个女孩之间的故事,洞察女性嫉妒的复杂性和细腻度。

这对好友展示了一种难以简单定义的情感纠葛:既有深刻的友情和怜悯,也有不易察觉的嫉妒和竞争。

七月和安生,两个性格迥异的女孩,从少年时期就形成了一种复杂的情感共鸣。

马思纯扮演的七月内向、稳重、乖乖女,而周冬雨扮演的安生则是奔放不羁的灵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安生的自由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挑战了七月的世界观,同时也为她的生活,带来了新的视角和可能性。

七月对安生的感情中,包含了深刻的羡慕和隐秘的嫉妒。

她羡慕安生的无畏和自由,这些是她在规范和期望中压抑的部分。

然而,这种羡慕并非单纯的嫉妒,而是一种对自由本能的向往,是一种对未能实现的自我特质的认同。

但是,当安生决定离开去寻找自己的生活时,七月的反应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她既感到失落,也感到解脱。

这不仅仅是因为她失去了一个朋友,更是因为这种分离减轻了她对安生的羡慕和内心的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七月的这种情感反应揭示了女性友情中的一种特殊性:即使存在嫉妒和竞争,这种关系的核心依然是深刻的爱和理解。

女性之间的关系远比外界的刻板印象要丰富得多;

它们能够在对抗和支持中找到成长的空间,通过共同的经历和挑战来加深彼此的理解和联系。

在我的身边,越来越有一种“girls help girls”的感觉。

尤其是当了妈妈以后,我们会一种“大家都是宝妈,都懂得”的默契和理解。

我们一起吐槽婆媳关系,一起感叹婚姻的围城,不用太多话语,眼睛里就都是惺惺相惜。

我们也不用认识很久,萍水相逢间就充满了暖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累积,我们终将学会把嫉妒转化为一种建设性的情感——对他人经历的深切共鸣和怜悯。

这种转变在女性关系中尤为重要,它不仅仅是情感的成熟,更是对人性深刻理解的体现。

我们不再仅仅看到对方光鲜亮丽的一面,而是开始深层次思考彼此的人生,对彼此经历的喜怒悲欢产生极大的悲悯和共鸣。

她很好,我也不差。

她没有那么好,我也有阴暗的部分,所以我们都要好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见嫉妒,穿越嫉妒

在女性心理和情感发展的旅程中,正视并转化嫉妒是一项关键的成长任务。

当女性能够理解并接受嫉妒背后的深层原因,我们才有可能将这种情绪转化为促进个人成长和深化人际关系的正面力量。

首先,诚实地面对嫉妒,而不是压抑或否认。

这要求女性勇敢地探索这些情绪背后的根源——可能是对成功的渴望、对认可的需求,或是对未满足的潜能的认识。

通过写日记、心理咨询或与信任的朋友讨论,女性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内心世界;

从而开始理解嫉妒不仅是对他人的反应,更是对自身状态的一种反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学会从嫉妒中提取动力和启示。

如果我们因为身边人的成功而感到嫉妒,我们可以将这种情绪,作为激励自己寻求职业发展或技能提升的动力。

这种情绪的转化,涉及将焦点从他人的成就,转向自身的行动和目标设定。

我们不再只看到别人的好,而是开始思考自己的不足。

这不是自我否认,而是自我察觉,自我思考。

你可以参加德芬空间《3天|勇敢做自己体验营》的内在清晰化技术——用各种自我提问,来不断确认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与情感需求。

最后,大胆深入女性群体间的关系。

我有很多女性的微信群,有的是三五个人的闺蜜群,有的是几十个人的宝妈群。

在这样的社群中,女性可以分享自己的不安、家里以及各种情绪背后的深层次想法。

群里的大多数人,不会像其他人一样指责批判,而是充满了理解和接纳。

这些深入与信任的关系,都是女性自我发现,互相珍视的过程。

女性这一生,充满着被比较与被否定。

从一出生时候的性别否定,到男权凝视下的被比较,女性的成长与突破本身就是不容易的。

好在我们已经长大,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觉醒。

我们终将突破嫉妒的迷雾,看到女性友谊之间真正的光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由妙黛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丨kiwi

编辑丨李小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