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发了个司马光和王安石的小文章,果不其然,有很多人来杠,上来就是司马光代表大地主阶级的利益。

司马光代表大地主阶级的利益,王安石呢,难道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阶级分析当然是个好方法,很多时候确实都是一抓就灵,是应该好好学好好用的。

但这个东西不应该被这样庸俗化的用,拿着到处乱用。

你可以说,王安石的改革对国家有利,但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并不算很好。

因为很多政策从设计到具体落地,中间会经历很复杂的政治博弈过程,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

一些政策设计的初衷可能是1,过程是2,落地是3,老百姓的感受是4,实际效果是5。

所以说阶级分析方法肯定是要用的,但是具体到对某个问题的研究和评价,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直接用阶级分析就是过分的简单化了,结论往往离题千里。

如果是从富国强兵的角度说,王安石改革当然贡献很大,至少之后一段时间宋朝的财政宽裕了。

但问题是,之后宋朝用这个钱干什么了,做了什么对老百姓有好处的事吗?

确实,就算没有王安石的改革,辽国和金国也不会原地爆炸。

但是,王安石改革之后,辽国和金国、西夏原地爆炸了吗?

继承了王安石变法的蔡京,拿着从老百姓手里搜刮来的钱去丰亨豫大,这样做真的好吗?

倒是确实和金国夹击,灭了辽国,但得到的是什么呢?

两年后北宋就被金国灭了,富国强兵的结果就是这?

更重要的是,王安石变法所谓的理财,国家增加的财政收入是从哪儿来的?

当然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就算是给地主加税,最后也还是会转移到普通农民身上。

当然也不能富国强兵,但也要重视一个问题,增加的财政收入怎么用的问题。

王安石开启的新党一派确实重视财政之类的实务,相对于宋儒过分强调义理,有其优势。

但这种实务派官僚的问题也在于,解决现实的问题很有办法,但对长期影响和对老百姓的关注不足。

司马光虽然反对变法,但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没多少人怀疑他的人品和私德。

尤其是,王安石的新党执政之下,把宋朝的政治秩序彻底搞崩了,最后整个亡国了,所以王安石一直都评价不高。

相比之下,作为王安石的对立面的司马光,在后来的评价反而一直比较高,一直都被认为是一身正气的正人君子。

这一点,即使是王安石一派的人,也基本是是不怀疑的,最多是认为他们迂腐而已。

对这样一个人,用一句轻飘飘的代表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就彻底否定,这种态度是很轻浮的。

更何况,相比于韩琦、富弼、文彦博这些人,司马光其实最早算是中间派,并不是那么坚定的反对变法。

是在那些人都被王安石逐出朝廷之后,司马光看上去成了反对派。

王安石甚至尝试过收买司马光,给他升官,让他闭嘴,被司马光拒绝了。

即使如此,在王安石的要求下,宋神宗最后不得不将司马光安置在洛阳,专心修书,不问朝政。

也是在王安石变法引发的各种负面作用暴露出来之后,司马光才被当成了反改革派的领袖。

实际上,即便是韩琦、富弼、文彦博这些人,在私德方面也很少有什么可指责的地方。

相反,王安石变法时重用的很多人私德反而问题很大。

比如吕惠卿等主持变法实际实施的人,就不断用各种钱在江南地区购买田产,所以被当时人视为聚敛之徒。

在具体的政治博弈过程中,每个身处其中的人的主张有很多考虑,并不是因为出身什么阶级,就为什么阶级代言。

至少在表面上,绝大多数政治人物在发言的时候,都必须以公共利益的借口阐述自己的主张,要超越自身的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