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癌协会秘书长赵勇,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血液病学专业委员会主委、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黄晓军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沈志祥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王建祥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德沛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胡豫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致辞,大会由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马军教授主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会汇聚全国血液肿瘤顶尖学者,聚焦血液领域前沿热点,助力我国血液领域的学术迅猛发展与深度融合。大会共设立主会场及浆细胞、淋巴瘤、白血病/移植、出凝血、感染/支持五大分论坛,涵盖了血液肿瘤、凝血、抗感染等多个学术话题,超700余位血液学专家同行齐聚线下,线上直播达12万人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会主席黄晓军院士致辞

大会主席、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血液病学专业委员会主委、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院士表示,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创新是近年来中国血液病领域的主题词。本次大会不仅需要展示我们这些创新所带来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凝聚全国血液病医者的意志,聚焦血液病学前沿,共谋血液病学美好的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勇秘书长致辞

中国抗癌协会秘书长赵勇表示,协会秉承“肿瘤防治,赢在整合”的理念,一直致力于为医生学者搭建一个涵盖学术创新成果发表、推广、鉴定、评奖的平台,同时完成了由前沿成果到指南推广建设的闭环。希望此次会议能够为血液界专家、同道搭建一个展示最新研究成果、分享临床经验、交流治疗方法的舞台,促进血液学科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军教授主持

主旨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晓军院士作主旨报告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院士首先带来"单倍型移植的北京方案从白血病到再障中的进阶之路"的主旨讲演,与同胞全相合的移植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ST)相比,基于G-CSF/ATG的单倍型移植可取得相当的疗效且安全性良好,且长期随访生存率与同胞全相合移植相当且生活质量逐年升高。对于重型再障患者,应尽早一线选择移植,在没有相合供体的情况下,可选用单倍型移植,这已获得国际知名专家及医疗中心的认可,且已在全国初步获得推广应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胡豫教授作主旨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胡豫教授从出凝血出发,讲述了学科融合的重要性。无论是学科内的交叉还是医工医理交叉,对于拓宽我们的视野或者研发出凝血疾病诊疗新方案均颇有助益。临床中,我们需要重视学科交叉合作,包括血液、心内、血管外科的多学科合作,以提高我们的医疗水平。下一步我们还会在肿瘤、重症、脓毒症等相关出凝血方面继续深耕,进行广泛合作交流,以希望取得更好的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建祥教授作主旨报告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王建祥教授谈论了中国的白血病质控建设现状。对于如何建设中国白血病的指控标准,应分四步来走:第一,建体系、摸家底,总结我国血液病诊疗现状,完善“系统性、代表性、可得性”指标体系建设;第二, 围绕“精准诊断+规范治疗”分级分步,搭建“国家-省-市”三级质控网络;第三,重改进、促提高,多措并举,加强监管考核,持续改进提高质控工作流程;第四,培训推广血液病诊治规范,达到全国血液病诊疗同质化目标,全面提升全国血液病医疗质量,造福广大患者。以天津市为试点,在专业的质控的指导下,医疗质量改进成效显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德沛教授作主旨报告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德沛教授以轻松愉悦的方式谈论了公立综合医院血液科的健康发展,为大家提供了血液科在公立综合医院发展的新思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术环节由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马军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宋永平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侯明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邱录贵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李建勇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晓辉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纪春岩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刘澎教授分别主持召开。

随后,众多血液领域的知名专家就淋巴瘤、骨髓瘤、白血病、骨髓移植、出凝血等核心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同时,会议还特别设置了医学人文板块,邀请了来自《人民日报》的资深主编白剑峰先生,为我们带来了主题为“星辰相逢——回归医者初心”的精彩演讲,令人深受启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次会议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浆细胞、淋巴瘤、白血病/移植、出凝血、感染/支持等多个专业领域的分论坛,专家们就相关疾病的最新治疗理念和技术进行了分享,众多精彩的学术报告和前沿研究成果令人目不暇接。参会者们积极参与讨论,充分交流了各自的观点和见解,思想的碰撞产生了许多新的火花。本次会议不仅为血液疾病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也为推动该领域的科研进步和临床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