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文山三七产业实现综合产值178.95亿元,文山州以三七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实现综合产值351.51亿元。在现代科技的“浇灌”下,三七这株古老的“南国神草”焕发出新的生机。

适宜的阳光、气候、土壤、水分是三七茁壮成长的基础,而对一个产业的发展来说,良好的法治营商环境,则是它蓬勃生长的“优质土壤”。

从“小散弱”到“高大上”,几代文山警察守护、见证了这株“南国神草”的成长。

  服务群众的传统不能丢

30年前,杨兴能还是马关县公安局八寨派出所的一名年轻民警。

杨兴能是土生土长的八寨人,对每个村子都了如指掌。一次,当民警翻过几座山把小偷找到时,杨兴能心里却不是滋味了,“都是十二三岁的孩子,他们压根就没有意识到这是违法行为”。从那一刻起,杨兴能意识到普法工作的重要性,从此,他走上了30年的普法路。

八寨派出所辖区的村寨大多在深山里,那时候路不通,没有交通工具,民警下乡只能靠脚走。几个村寨走下来,一个星期的时间就没了。

“我生长在大山里,入村走访并不觉得苦,看见老百姓信赖的目光,反而感到高兴。他们相信警察,警察说的话,他们都愿意听。”杨兴能说。

30年过去了,当初的小伙子已经变成了两鬓斑白的老民警,但普法之路上杨兴能并没有停下脚步,辖区群众的法律意识也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不断提高。随着公安机关“五小警务”以及“专项行动+联合整治+常态打击”的开展,近年来,涉三七犯罪案件大幅降低,从七农(三七种植户)到三七企业,大家都深切感受到行业发展环境的巨大变化。

唐志刚和刘得祥是文山市平坝镇的三七种植大户,三七行情几十年的起起落落,他们全都经历过。“现在治安好了,我们只要专心把三七种好就行啦。”两人笑着说。

就在几天前,老民警杨兴能的退休申请批下来了。

即将脱下警服的他有些不舍,忍不住一再交代新来的民警:“咱们进村入户服务老百姓的传统不能丢,再说,现在水泥路通到村里,出警不用再走五六个小时的山路了。你穿着警服到老百姓中间,他们能看见你,心里就踏实了!”

  一茬茬基层民警接力守护

位于文山市城南的三七产业园区,是文山最早的产业园区之一,大小数十家三七企业在这里云集,苗乡三七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与公司一同成长起来的从业者,田艺切身感受到公安民警20多年来工作作风的持续转变。

5年前,当时三七价格居高不下,公司有一批价值80多万元的三七被小偷破窗而入偷走了。报案后,焦急的田艺和同事们很快等来了文山市公安局刑侦大队民警,他们不仅服务态度好,而且工作严谨又专业。这次本来没抱多大希望能破案,但没想到,才过去几天,田艺就接到了刑侦大队的电话,说案件侦破了,让她去认一下被盗的货物。

“我一进刑侦大队办公室,就看到几位民警眼睛通红,沙发上还堆着被子和枕头,一看就知道他们熬了几个通宵!我一下子就被感动了。”不久,案件告破,这批被盗三七被如数追回。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治安环境更是得到了质的提升。像苗乡三七这样的企业,只需要集中精力搞生产,再不用担心影响企业运行的治安问题。

不仅如此,文山州公安局还推出了“企业警长”机制,一家企业安排一名民警负责日常联系服务工作。近年来,辖区派出所常态化安排一名民警直接联系园区内的三七企业,上门为企业提供法治宣传、安全防范、困难帮扶等服务。

“联系我们公司的民警,开始是一名姓王的女警官,她很朴实,工作从来不走过场,而是真心帮我们解决问题。”“后来换了黄警官,是辖区的派出所所长。他上任第一天就到企业了解情况,为人和蔼可亲,办事从不含糊。再后来,黄警官也调走了,其他民警又接过服务企业的‘接力棒’。”田艺说,虽然很多民警他们连姓名都记不住,但在园区经营者心中,这些民警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企业警长”。

  “千里眼”二十四小时守护三七

随着三七采挖季临近,文山州公安局大数据中心通过对该时段发案规律、特点及三七市场价格变化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向三七种植集中的乡镇及时发布防范预警,指导当地派出所开展重点巡逻防控和针对性普法宣传,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确保三七采挖顺利进行。

“公安大数据对赋能警务实战具有重要意义。以前基层民警接到三七被盗警情后,只能到现场走访调查,不但耗时费力,还受制于受害人和知情人的描述。现在依托公安大数据,办案民警在开展现场勘查的同时,办公室即可同步开展案件研判和循线追踪,一旦发现可疑人员、可疑车辆、可疑落脚点,立即出动警力重点排查、精准抓捕,跟以前单纯的人工排查相比,既节约了警力,又提高了办案效率。”文山州公安局大数据中心民警欧阳启程介绍。

侦破“事半功倍”的背后,是文山公安深入实施科技强警战略,利用科技信息化建设赋能公安实战、提升公安核心战斗力的硬核举措。近年来,文山公安以平安城市、平安乡村和“雪亮工程”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技防建设,安装视频监控探头近2万个,遍布城市乡村,成了24小时守护三七产业发展的“千里眼”。

  三七经营者吃下“定心丸”

进入夏季,万物生长,抽枝拔节。在崇山峻岭间、林木茂盛处,不时会有一片片的“露天”三七园,透过树叶间洒下的斑驳阳光,照射到树底下,三七苗长势喜人。在文山州公安局民警的无人机操作下,这些林下仿野生三七种植点的现场情况直观地呈现在眼前。

“这是我们全方位巡逻防控体系的又一探索。”文山州公安局政治部马副主任向记者介绍,为了护航文山三七产业发展,文山公安不断更新手段,从最初的人力巡逻,发展到现在的“人防+物防+技防”,强化“互联网+”,跟上了时代进步、产业发展的步伐。在文山公安的强力护航下,三七产业发展的法治营商环境越来越好,让广大七农及产业链上的经营者们吃下了“定心丸”。

“目前文山已建成全国最大的三七产地及三七交易市场,全国90%的三七原料通过文山上市交易。”2023年,文山州三七全产业链解决社会用工5.6万余人,带动群众增收12.48亿元。

本报记者 朱光清 通讯员 窦文金 马明勇